玛纳特

✍ dations ◷ 2025-10-22 04:04:46 #阿拉伯,女神

玛纳特(Manat;阿拉伯语:منات),中文又译作默那,为麦加的三大女神,阿拉伯神话传说中的命运及复仇女神,希夏姆·伊本·卡勒比(Hishām Ibn al-Kalbī)的《偶像之书》()指出玛那特是三大女神中历史最古老的。

玛纳特的神像被塑立在麦加、麦地那之间,邻近邻近库戴德(Qudayd)的穆沙勒(al-Mushallal)。玛纳特受到古代阿拉伯半岛北部和中部的崇拜,为地下王国的女神,负责保护墓地的安宁。在纳巴泰邦是墓葬之神。纳巴泰和巴尔米拉把她同希腊女神梯刻和涅墨西斯相等同。叙利亚沙漠的阿拉伯神谱中,她是安拉和阿里拉特之女,乌扎的姐妹。在阿拉伯中部,她是安拉的长女,阿里拉特之姐。在阿拉伯中部的南方,她是乌扎之女。玛纳特很可能是麦地那城的保护女神和女王,她的神庙是部落会议的中心。同时他也被认为与希腊神柯罗诺斯(时间之神),密特拉教、祖尔万派有关。


伊斯兰教兴起之前,阿拉伯半岛主要盛行原始多神教,相信万物有灵,膜拜大自然、动植物、祖先、精灵及其它偶像等等,阿里拉特(太阳神)、乌扎(即万能神)和玛纳特(即命运神)三大女神尤受崇拜,其中:玛纳特是一个主管命运的女神,其名字代表早期宗教时期的生活。她的主要圣坛包括麦加与麦地那间“古戴德”的一块黑石。作为一个神灵,在希志尔发现的奈伯特(Nabataei)铭文中,记载了她的名字。因闪族人是由母系血统面构成亲属原始关系,家庭最初实行女族长制,因此,阿拉伯人原始宗教偶像中,首先是崇拜女神,后来才崇拜男神。在穆罕默德传播伊斯兰教之际,古莱什族人依然视三位女神地位很高,称她们是“真主的女儿”。为此,《古兰经》予以严斥批驳。公元630(伊斯兰教历8年)年初,穆罕默德率领穆斯林大军光复麦加,为坚信“万物非主,唯有安拉”的“统一论”,把在麦加城克尔白寺包括三女神在内的360个偶像全部捣毁。《古兰经》第17章“夜行(伊斯拉)”第81节说:“真理已降临,虚妄已消灭”

《古兰经》中记叙了斥责多神教徒段落,其中反驳这三位女神:“告诉我吧!阿里拉特和乌扎,以及排行第三,也是最差的玛纳特,怎么可能是真主的女儿呢?难道男孩归你们,女孩却要归真主吗?这是否是公平的分配。这些偶像只是你们和你们的祖先所定的名称,真主并未确认,她们只是臆想和私欲的产物...,难道人们希望什么就有什么?后世和今世,一切都归真主。”。

相关

  • 嘴唇嘴唇是在人类及许多动物的脸上一个明显易见的器官,由上下两唇构成。两唇皆为凸出而柔软、并能由内部肌肉牵引而自由移动。唇是一个触觉器官,主要功能为帮助进食以及准确闭合发
  • 奥特朗托奥特朗托(意大利语:Otranto)是位于意大利东南部普利亚大区莱切省的一个城市。人口约有5000人,ISTAT代码为075057。奥特朗托海峡以该市命名。隔海与阿尔巴尼亚相望。位处意大利的
  • CC0版权协议知识共享许可协议(英语:Creative Commons license,或创用CC许可)是一种公共著作权许可协议(英语:Public copyright license),其允许分发受著作权保护的作品。一个创作共享许可用于一
  • 扶南扶南(高棉语:នគរភ្នំ,罗马化:Nokor Phnom 发音:.mw-parser-output .IPA{font-family:"Charis SIL","Doulos SIL","Linux Libertine","Segoe UI","Lucida Sans Unicode","C
  • 斩首斩首,亦称砍头、杀头或开刀问斩,是死刑的一种,即将人的头部砍去。斩首的历史相当长,古代多国均有斩首的刑罚,与绞刑一类有相当长历史的刑罚一样。常用的斩首工具有:斧、剑、刀。在
  • 外西北外西北,指的是俄罗斯帝国在伊犁危机中通过《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塔城界约》、《塔城界约续约》、《伊犁条约》,及庚子俄难后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从清朝取得的一片面积70万
  • 日本不思议铁路之旅《日本不思议铁路之旅》(日语:ニッポンぶらり鉄道旅/ニッポンぶらりてつどうたび )是日本一档自2014年4月3日在NHK BS Premium播出的有关日本铁路题材的旅行节目(日语:旅番組)。
  • 2015年1月逝世人物列表2015年1月逝世人物列表,是用于汇总2015年1月期间逝世人物的列表。
  • 克谢尼娅·佩罗娃克谢尼娅·维塔利耶弗娜·佩罗娃(俄语:Ксения Витальевна Перова,1989年2月8日-)生于斯维尔德洛夫斯克州列斯诺伊,是一名俄罗斯女子射箭运动员,毕业于乌拉尔
  • 西格弗里德·伦茨西格弗里德·伦茨(德语:Siegfried Lenz;1926年3月17日-2014年10月7日),德国作家,为德国当代最杰出作家之一,与君特·格拉斯(Günter Grass)、海因里希·伯尔(Heinrich Böll)两位诺贝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