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利·梅哲

✍ dations ◷ 2025-04-05 00:54:01 #1918年出生,2002年逝世,台湾指挥家,美国指挥家

亨利·梅哲(Henry Simon Mazer,1918年7月21日-2002年8月1日),指挥家、音乐家。美国匹兹堡人,师从弗里兹·莱纳,曾任佛罗里达交响乐团指挥、匹兹堡交响乐团副指挥、芝加哥管弦乐团副指挥。

1985年梅哲赴台湾筹组韶韵室内乐集,并担任音乐总监。同年乐团改名为台北爱乐室内乐团,1991年扩编为台北爱乐室内及管弦乐团。梅哲自1986年起定居于台北,直到2002年过世为止。在他带领下,台北爱乐成为台湾首屈一指的古典乐团,并在1993年赴维也纳爱乐厅(俗称黄金厅)举行音乐会,写下华人团体首次在该厅演出的纪录。

梅哲在美国时期留下的录音不多,目前只能根据报导与评论来推断,知道他是典型的美式指挥,热情奔放、洒脱不羁,同时偶尔会有过于浮夸的缺点。

他在台湾时期的音乐表现转为深沈内敛一路,人文气息极重,并且非常善于酝酿气氛。其风格和华尔特、巴毕罗里、杰力毕达克等人可算是光谱上的相近色系,而又自成一家之言。梅哲的音乐在晚年愈加深化,虽然因为年事渐高而对乐团控制逐渐有些不从心,但意境越来越广阔,感染力也更为强烈。

在指挥技巧上,梅哲承袭了老师莱纳执简御繁的风格,以极少的动作,乃至于只用眼神指挥乐团。当乐团演奏流畅时,他甚至会完全放手,“从旁欣赏”乐团的表现。长期跟随梅哲学习指挥的林天吉说,梅哲指挥时给的不是“拍子”,而是该给什么给什么,并总是在乐团需要什么样的力量之前先给出来。“他常讲有时候不打拍子比打了还好,因为用的是大家的意识,而不是你去掌控。”

乐评家陈国修形容:“梅哲先生的音乐美学着重流畅线条和探索作曲家原意,晚年则已臻世界指挥大师华尔特的人文精神与温暖意境。”乐评家杨忠衡评论梅哲的音乐,有堂堂皇皇的音色,大开大阖的气势:“梅哲并不注重特别附加的情感,只是自然地让乐曲内涵蕴藉和铺陈出来,令人感受到五、六○年代录音黄金时期大师的遗风——既有音乐素养,又注重管弦乐发挥出来的华丽效果。”

相关

  • 朊粒朊毒体(英语:prion,发音为/ˈpriː.ɒn/;又译为普利昂、蛋白质侵染因子、毒朊、感染性蛋白质、普恩蛋白等)是一种具感染性的致病因子,能引发人类及哺乳动物的传染性海绵状脑病。朊
  • 数量级数量级是指数量的尺度或大小的级别,每个级别之间保持固定的比例。通常采用的比例有 10、2、1000、1024、e (欧拉数,大约等于 2.71828182846 的超越数,即自然对数的底)。通常情况
  • 童坦君童坦君(1934年8月15日-),浙江慈溪人,中国医学家、癌学专家,北京医科大学肿瘤与衰老分子生物学研究室主任,北京大学衰老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1934年出生在浙江慈溪江北区庄
  • 三宝三宝(梵语:त्रिरत्न,转写:triratna;巴利语:tiratana;或梵语:रत्नत्रय,转写:ratna-traya;巴利语:ratanattaya),指佛宝、法宝和僧宝,是佛教的最基本信仰和教义,即佛教的核心和
  • 罗泌罗泌(1131年—1189年),字长源,号归愚。南宋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生于宋绍兴辛亥(1131年),自少力学,精于诗文,无意于仕途。乾道年间著有《路史》四十七卷,曾亲自到炎帝陵考察。另著有
  • 永嘉学派永嘉学派,又称“事功学派”、“功利学派”,是南宋时期重要的一个儒家学派,与朱熹的“理学”、陆九渊的“心学”呈鼎足相抗之势。因成型及发展于永嘉(今温州)地区,代表人物又多为永
  • 超对称粒子在粒子物理学里,超对称粒子或超伴子是一种以超对称联系到另一种较常见粒子的粒子。在这物理理论中,每种费米子都应有一种玻色子“拍档”(费米子的超对称粒子),反之亦然。没有“破
  • 约翰·戴森霍费尔约翰·戴森霍费尔(Johann Deisenhofer,1943年9月30日-),德国生物化学家,1988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为了测定内在膜蛋白的第一个晶体结构,即光合作用所必需的蛋白质和辅因子的膜结合复
  • 卡利斯佩尔卡利斯佩尔(英语:Kalispell,西班牙语:qlispél)位于美国蒙大拿州西北部,是弗拉特黑德县的县治所在。根据2000年人口普查,本城共有人口14,223人。这个数字于2010年上升至17,396。而2
  • 莱奥·安东·卡尔·德巴尔莱奥·安东·卡尔·德巴尔(德语:Leo Anton Carl de Ball,1853年11月23日-1916年12月12日),德国-奥地利天文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