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淋巴瘤
✍ dations ◷ 2025-05-15 04:39:53 #淋巴瘤
淋巴瘤(英文:lymphoma)又称淋巴癌,是由淋巴细胞病变造成的血液细胞瘤(英语:blood cell tumors)。有时候这个词汇被用来单指癌症、而不包括良性的肿瘤。症状包括淋巴结肿大 (通常为无痛性)、发烧、盗汗、皮肤痒、体重减轻,以及疲倦感。而盗汗则通常在夜晚发生。淋巴瘤主要分为两大类:霍奇金氏淋巴瘤和非霍奇金氏淋巴瘤,而其他包含在世界卫生组织分类中的尚有多发性骨髓瘤及淋巴增生性疾病(英语:Lymphoproliferative_disorders)。非霍奇金氏淋巴瘤占所有淋巴瘤的90%,其中包含各种次分类。淋巴瘤为造血淋巴组织肿瘤(英语:Tumors of the hematopoietic and lymphoid tissues)的一部分 。霍奇金氏淋巴瘤的风险因子包含EB病毒和其他同病毒科。非霍奇金氏淋巴瘤的风险因子则包含自体免疫疾病、人类免疫缺乏病毒或艾滋病、人类T淋巴细胞病毒(英语:Human T-lymphotropic virus)感染、摄取过量肉类及脂肪、使用免疫抑制剂、及部分杀虫剂。通常借由血液、尿液、骨髓检查诊断淋巴癌,而淋巴结切片可能有助于诊断。医学影像可用于淋巴癌细胞是否转移,而可发生转移处有肺、肝、脑等。治疗淋巴瘤可能会合并化学治疗、放射线治疗、标靶治疗及手术等多种方式。非霍奇金氏淋巴瘤患者的血液可能因蛋白质成分增多而较浓稠,需要接受血浆置换(英语:Plasmapheresis)的治疗。某些型态的淋巴瘤可能必须采用所谓“观察等待(英语:Watchful waiting)”的策略,而某些型态则可治愈。在美国,霍奇金氏淋巴瘤的五年整体存活率约85%,而非霍奇金氏淋巴瘤则仅69%。在2012年,约有566,000人罹患淋巴瘤,并造成305,000死亡,占所有癌症的3至4%,为第七常见,而在儿童则为第三常见。相对于发展中国家,淋巴瘤通常多发生在发达国家。非霍奇金氏淋巴瘤在美国的五年存活率为72%,霍奇金氏淋巴瘤的五年存活率为87%。淋巴瘤的成因包括遗传基因病变、病毒感染、辐射、化学药物及体内免疫系统失常等有关。淋巴腺肿大是淋巴瘤患者最常见的病征,若癌细胞扩散至骨髓并损害造血系统时,会出现贫血、瘀肿及经常受细菌感染等现象。其他病征包括持续发热、出汗、消瘦、皮肤瘙痒和疲倦等。幼淋巴细胞(幼T淋巴细胞白血病)
相关
- 药理学药理学(英语:Pharmacology),是研究药品与有机体(含病原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学科。它既研究药品对生物的作用及作用机制,即药品效应动力学(Pharmacodynamics,简称药效学);也研究药品
- 口腔医学人体解剖学 - 人体生理学 组织学 - 胚胎学 人体寄生虫学 - 免疫学 病理学 - 病理生理学 细胞学 - 营养学 流行病学 - 药理学 - 毒理学牙医学(法语:Dentisterie; 英语:Dentistr
- 固氮作用固氮作用(英语:Nitrogen fixation),简称固氮,指将空气中游离态的氮(氮气)转化为含氮化合物(如硝酸盐、氨、二氧化氮)的过程。可分为自然固氮以及人工固氮两种。自然固氮(Natural nitro
- 趋化性趋化性(英语:Chemotaxis,亦被称为化学趋向性)是趋向性的一种,指身体细胞、细菌及其他单细胞、多细胞生物依据环境中某些化学物质而趋向的运动(详细请看细胞迁移)。这对细菌寻找食物
- 四氯乙烯四氯乙烯,又称全氯乙烯,是一种有机化学品,被广泛用于干洗和金属除油,也被用来制造其他化学品和消费品。室温下是不易燃的液体。容易挥发,有刺激的甜味。很多人在空气含有百万分之
- 合成药物列表合成药物列表
- 僵人综合征僵人综合征,也作僵体症候群(英语:stiff person syndrome 或 stiff man syndrome)是一种罕见的神经失调症状,病因不明,病人临床表现为逐渐开始变得僵硬,肌肉强直等。僵人综合症主要
-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英语: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簡稱HIV,又称艾滋病毒)是一种感染人类免疫系统细胞的慢病毒,属逆转录病毒的一种。普遍认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感染导致艾滋
- 沿岸流沿岸流(英语:longshore current)是指波浪推向岸边,有时波峰列(波列)并不平行海岸线,两者形成的夹角,一波一波的波浪推动成一股贴岸而行的海流。近岸水流的流动方向与碎波区底床地形.
- 军团菌属Legionella adelaidensis Legionella anisa Legionella beliardensis Legionella birminghamensis Legionella bozemanii Legionella brunensis Legionella busanensis Leg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