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首状器

✍ dations ◷ 2025-08-07 23:30:52 #鸟首状器

鸟首状器,又称鸟头状器或鸟头形器,是台湾西南部地区铁器时代茑松文化中相当具有特色的器物。其器身呈筒状,顶部造型犹如鸟嘴,侧边于顶部下方有一条纵向沟槽直通底部,底部平坦而中空,此外,器身上至少会带有一个穿孔,有的是位于顶端的位置,也有的是位于侧边靠近顶部之处。鸟首状器的名称主要来自于其特殊如鸟喙一般的造型。

考古研究显示,鸟首状器的存在是从铁器时代一直延续到近代原住民文化时期的西拉雅文化,并且,在早期文献中也曾留下了与其相似身影的纪录。完成于日治末期的《安平县杂记》当中便记录了当时属于西拉雅族大武垅社群“四社番作向”搭设公廨的情形:“各社、各庄均须设一向地公界(公廨),建筑竹屋一间,屋上盖以茅草,前后倒水,中作一脊,脊之左右角各用土做假鸟三只,鸟身糊以竹模,鸟口衔以稻草(查其名曰“阿唵”)。”据此,有学者推测,此处记载的是用土做成的假鸟,也就是以泥土捏塑后经过烧制的陶器,而后,可能因为西拉雅族人渐趋汉化的缘故,失去了烧陶能力,改以木雕取代。

鸟首状器的功用,除了可能与公廨屋脊西侧上的假鸟“阿唵”有关,带有宗教性质以外,有一说认为是作为乐器或是响器(铃铛),这个看法是因为其长条形的器体就是整体发声的共鸣室,器身侧边的沟槽则是出声口,顶端位置的横孔或贯穿顶部的穿孔应该是用来系绳,以利于携带或是绑缚使用,而贯穿器体的纵向穿孔,则可能是用来系绑撞铃,并借此发出声响。此外,亦有一说认为它是用来织布或捕鱼的实用性器物,由于器身上面带有穿孔,可系绳作为纺锤或网坠使用。然而,目前对于鸟首状器的实际功能仍不明确,有待日后研究发现。

相关

  • 低可侦测性技术低可侦测性技术(英语:low observable technology),也称为“隐形技术”(英语:stealth technology),是通过特殊设计、表面材质或装置,降低物体被侦测到的机会或缩短其可被侦测距离的科
  • 被子植物传统分类方式:Anthophyta Magnoliophyta Cronquist, Takht. & W.Zimm., 1966被子植物(学名:Angiosperms),又名开花植物或有花植物。(以前的生物学分类称“被子植物门”,而现今被归
  • 约翰·东布罗夫斯基·罗伯茨Roger Adams Award in Organic Chemistry (1967) 普里斯特利奖章 (1987) 韦尔奇奖 (1990)约翰·东布罗夫斯基·罗伯茨(英语:John Dombrowski Roberts,1918年6月8日-2016年10月29
  • 坡地坡地(英文:slope land),亦称坡面或斜坡面,是倾斜角大于2°的倾斜地面。全部陆地表面的80%以上都属于坡地,故其为地貌的主要组成部分。坡地的发展变化导致了地貌形体的变化。认识坡
  • 延享延享是日本的年号之一。在宽保之后、宽延之前。指1744年到1748年的期间。这个时代的天皇是樱町天皇、桃园天皇。江户幕府的将军是德川吉宗、德川家重。出自《艺文类聚》的“
  • 嘉莱语嘉莱语是印度支那半岛嘉莱族的母语,其使用范围位于越南南部和柬埔寨东部,使用人数大约为262,800人(不包括二国以外的侨民)。嘉莱族是越南高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且占据柬
  • 西泽广义西泽广义(日语:西沢 広義,1920年1月27日-1944年10月26日),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太平洋战争)时期日本海军的战斗机驾驶员。西泽的战绩据当时的部队报告有150架,他自己在家信里写道击落了1
  • 迁西构造期迁西构造期,简称迁西期,是古太古代(36-32亿年前)期间的构造期,在此期间,在今中国及周边地区发生了迁西运动或称迁西事件。迁西运动是以河北迁西县命名的,在内蒙古也叫兴和运动。迁
  • 氨甲酰磷酸合成酶氨甲酰磷酸合成酶(英语:Carbamoyl phosphate synthetase)是催化自谷氨酰胺(EC 6.3.5.5)或氨(EC 6.3.4.16)与碳酸氢盐合成氨甲酰磷酸这一反应的一种ATP依赖性酶。此酶催化ATP与碳酸
  • 安德雷·利马安德雷·路易斯·巴雷托·席尔瓦·利马(André Luiz Barreto Silva Lima,1985年5月3日-),简称安德雷·利马(André Lima),是巴西职业足球运动员,司职前锋。2007年8月,安德雷·利马以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