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森堡语言

✍ dations ◷ 2025-04-28 00:53:31 #双言,语言教育,多语

多语现象在卢森堡十分普遍。在法律层面以及社会生活上,卢森堡人在不同的情况以及领域下会分别使用法语、德语以及卢森堡语(一种19世纪产生的德语方言,带有较多的法语借词)。另外,多数卢森堡人都会学习英语或者其他语言作为外语。卢森堡国内数量可观的移民亦为这个小型国家带来了不少语言。

1984年,卢森堡颁布了专门的法律来规定卢森堡的法律以及行政语言,其中包含了以下条款

在很多其他多语国家,例如比利时,瑞士或者加拿大,通常由区域来取决不同语言的使用;但是在卢森堡,却是通过功能来取决使用何种语言──即卢森堡人会根据不同的社会场合来判别使用那种语言。

在学校,根据年龄段以及学科的划分,所有学生都必须学习三种官方语言。在小学,授课语言是德语,但通常都会加上卢森堡语的注解;而在中学阶段,一般而言,直至9年级之前,除了数学科和科学科用法语授课以外,其他科目都一律用德语授课。而从10年级开始一直到13年级,授课语言就取决于学生的水平。通常较难的课程,例如商业以及政治领域,就会用法语来授课。而较为简单的课程就倾向于不使用法语。但是纵观整个中学教育,无论是用法语还是德语授课,通常都会加上卢森堡语注解。

卢森堡的政府网站主要为法语,但是一些针对外国人的内容,亦可能会用英语或者德语书写。

在众议院中,法案会首先使用标准德语书写,而当辩论时候,议员通常用卢森堡语发言,但是有时亦会使用法语(特别是援引法律的时候)。最终的法律条文则使用法语书写。

至于国家元首卢森堡大公的网站则为法语。但在圣诞致辞的时候,则会使用卢森堡语,并且附带法语翻译。以大公于2018年的圣诞致辞为例:致辞的大部分大公都在使用卢森堡语,但是当提及卢森堡外国人的重要性时,大公突然转用法语,因为在卢的外国人使用最多的语言是法语。

卢森堡的报纸通常使用德语,有时亦会使用法语。而在电视以及电台广播中,则通常用卢森堡语。新闻媒体中的卢森堡语在发音以及用词方面都明显受到标准德语的强烈影响 广播电台急于把新闻从德国媒体实时翻译成卢森堡语,但是却忽略了卢森堡语的行文风格。结果是,卢森堡的多数新闻都是由德语所直译,句法以及用词都一成不变地直接保留德语用法。 整个句子的音系亦因为引用迥异于卢森堡语的音调而产生变化。

卢森堡的广告用语视乎于媒介、受众等因素。招牌、报纸、杂志等平面广告及商品目录、海报等通常会用法语。但如果广告中想强调本地元素,则会使用卢森堡语。卢森堡的公共标志亦使用法语,有时候可能会添加卢森堡语、德语或英语。

至于电视广告等广播广告,如果是某种国际品牌的商品或服务,例如汽车及电视等,通常会完全使用法语。但是如果是本地品牌,广告则会使用卢森堡语,并且配上法语标语。

通常而然,在日常生活中,如果跟外国人对话,卢森堡人会倾向于用对方首先使用的语言作答(多数是法语、标准德语、英语以及荷兰语)。由于卢森堡庞大的外籍人口,当地人通常比较乐意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外语,亦会尽可能地使用外籍人士的母语。例如,学习过标准德语的美国人会发现,尽管明知对方会说德语,但卢森堡人还是会经常用英语与其对话。

一般来说,法语在餐厅以及酒馆中比较常用,因为卢森堡人会觉得上述地方的员工会说法语,所以亦不会主动使用卢森堡语。在较少时候,甚至如果外国人试图用卢森堡语与餐馆员工说话,对方亦会用法语应答"Qu'est-ce que vous dites?"(法语:您说什么?)。但是在非正式的聚饮场合,人们亦会使用卢森堡语。

卢森堡语的文学传统可以追溯到19世纪20年代,当时就开始发现出一系列的诗歌、戏剧最后还有口述散文。 然而,一般卢森堡人都会觉得不太适应阅读卢森堡语。学童通常要直到11岁或12岁才开始阅读书面卢森堡语。仅管如此,亦不是所有的老师都会遵循教育大纲去教书面卢森堡语,一些老师会更倾向于教标准德语,因为最后亦导致学生不会阅读书面卢森堡语。这样的教育体制下,就造成只有一小部分卢森堡知识分子认为阅读书面卢森堡语是一件乐事。多数的卢森堡人还是仅仅把他们的国语当成是口头语言。

在私人通信方面,不同的社会阶层有其语言偏好。例如,上层社会会倾向使用法语,而卢森堡语则主要用于传递一种国家情感及认同。上层社会较不屑使用德语,并且认为写德语是法语不够好的标志。不过亦有部分上层社会人士会使用德语和较亲近的亲友沟通。而其他社会阶层则更多使用德语,随后是卢森堡语,法语在非上层社会中不如前两者受欢迎。

总言之,若果对话方两方早已认识,卢森堡人会首选使用标准德语,随后是法语和卢森堡语,不过正如上文所提,阶层属性会对语言选择产生决定影响。但是若果是陌生人之间,则很少会直接使用卢森堡语,因为卢森堡语被视为是较私密关系中的才会用的语言。

相关

  • 彼得·雷文彼得·汉密尔顿·雷文(英语:Peter Hamilton Raven,1936年6月13日-),美国植物学家和环保主义者,在密苏里植物园长期担任主任和名誉主席。1936年6月13日出生于中国上海,他的父母是美国
  • 国际化与本地化在信息技术领域,国际化与本地化(英文:internationalization and localization)是指修改软件使之能适应目标市场的语言、地区差异以及技术需要。国际化是指在设计软件,将软件与特
  • 朱荻朱荻(1954年5月-),中国制造工程专家。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生于辽宁沈阳,原籍辽宁沈阳。1978年毕业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械工程系,1981年、1985年先后获该校硕士、博士学位。201
  • 希腊化美学始于公元前四世纪末马其顿王的儿子亚历山大征服欧亚非,其死后帝国分裂,各王朝统治者都是希腊人,推行希腊化政策,公元前30年被罗马帝国征服之后的古罗马美学始于公元前一世纪:追
  • 施善继施善继(1945年4月6日- ),台湾作家,左翼诗人,社会运动家。施善继,台湾省彰化县鹿港镇人。曾任职于台北县工务局工程队。高中时代开始写诗,1971年与辛牧、萧萧等三人筹组龙族诗社。以
  •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世界图书出版公司(简称:世图公司)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一家国有出版社,是中国出版集团公司的成员单位。世界图书出版公司成立于1986年,总部设于北京市,因而名义上旗下的世界图书出版公
  • Sana (TWICE)凑崎纱夏(日语:湊崎 紗夏/みなとざき さな ,1996年12月29日-),艺名Sana(朝鲜语:사나 ,日语:サナ),韩国女子组合TWICE的日本成员之一。2019年4月,Sana在TWICE官方Instagram上发布贴文“告
  • 伊予大平站伊予大平站(日语:伊予大平駅/いよおおひらえき  */?)是位在日本爱媛县伊予市、隶属于四国旅客铁道(JR四国)的铁路车站。车站编号为U07。现时只停靠普通列车。车站建筑在基堤(英语
  • 李汝祺李汝祺(1895年3月-1991年4月),生于天津市,中华人民共和国遗传学家。出身于一个小商人家庭,父亲李恩钺。由于家境困难,他10岁才入小学。1911年考取清华留美预备学校。1919年毕业后,赴
  • 中国互联网骨干网中国互联网骨干网是能够覆盖全国、连接不同区域并且可以通过互联互通节点与其他网络进行连接的大型网络,自1994年中国全功能接入互联网以来。此类网络随着中国电信业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