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亚甲基二砜四胺(tetramethylenedisulfotetramine,TETS),俗称毒鼠强,纯品为白色轻质粉末,无嗅,经乙酸重结晶后呈立方晶体状。溶于苯,微溶于二甲基亚砜(DMSO)、乙酸和丙酮,难溶于乙醇,极难溶于水(0.25mg/ml),不溶于甲醇及正己烷。其沸点高于摄氏270°C。TETS对酸或碱稳定,但对还原剂敏感。
1933年,德国化学家Wood和Bettye首次报告合成了一种透明的、稳定的物质——TETS。由于具有强氧化性,TETS在早期被广泛应用作生产沙发靠垫强化剂和抗霉菌剂,此后屡次发生工人因使用经TETS处理的羊毛织物而中毒的事故,TETS随之引起公众注意。
1949年,G.Hecht等人报导了TETS的合成。同年,拜耳公司针对TETS提交的专利申请获审通过。此专利拟将TETS作为灭鼠剂推广。
1959年,任职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合成室的莫若莹、秦锡元教授报告了TETS的合成,此为TETS首次在中国大陆得到报导。同年,汪诚信发表了中国大陆内第一篇介绍TETS的文章,对其灭鼠效果表示肯定。
1998年,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医师应斌宇因误诊而对1例急性TETS中毒者给以二巯基丙磺酸钠(Na-DMPS),发现Na-DMPS对TETS中毒具有显著治疗效果。若及时给药,Na-DMPS可有效缓解TETS中毒引起的抽搐症状,有降低死亡率的可能。
TETS可在室温下由硫酰胺与甲醛于强酸性环境中反应制得,产率90%。
Symthies于1974年藉离体器官试验初步证明TETS可拮抗大鼠颈上神经节的去极化作用,并基于TETS与GABA受体的结构,提出理论上TETS可与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GABA)受体通过三个氢键结合,直接阻断GABA与对应受体的结合,从而降低与GABA受体偶联的离子载体的最大去极化幅度,令其介导的抑制性作用减弱,进而致使神经元过度兴奋,表现出强惊厥作用。在正常情况下,GABA作用于相应受体,使神经细胞膜的氯离子通透性增加而产生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nhibi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 IPSP),神经细胞的兴奋性亦相应下降。
另一方面,TETS可导致人体多器官损伤,提示其致毒机理尚未完全被探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