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德奥高地

✍ dations ◷ 2025-07-19 09:38:26 #贝德奥高地
贝德奥高地(Bedout High)又译比多岛隆起,位在澳洲西北海岸外约250公里,界于甘宁盆地(Canning basin)与罗巴克盆地(Roebuck basin)之间。这个隆起的海底地形,由海底盆地环绕者,直径约30公里。在70年代与80年代,当地曾先后有两次石油探勘工作(Bedout-1、Lagrange-1)。在1996年,澳洲地质学家John Gorter根据反射地震学测量结果,提出贝德奥高地可能是个撞击事件留下的大型陨石坑,原始直径约250公里,陨石坑后被沉积物掩埋;John Gorter另根据Lagrange-1探勘工作挖出的火成岩,估计贝德奥高地的形成年代接近二叠纪末期。加州大学圣塔巴巴拉分校的地质化学家卢安·贝克(Luann Becker)等人提出进一步的理论,宣称探勘工作挖出的岩石是角砾岩,而只有撞击事件才能形成其中的熔融结晶;贝克等人并估计这些岩石的年代为2亿5010万年前(误差值为±450万年)。新测定的年代与二叠纪-三叠纪灭绝事件的年代相当接近,贝克等人推论贝德奥高地的撞击事件造成该次灭绝事件。铬同位素也证实该岩石带有外太空物质。并非所有的撞击地质学家,都同意贝德奥高地是撞击事件造成的陨石坑,包含以下反对意见:1. 被认为是撞击事件熔融形成的角砾岩岩石,也具有火成玄武岩的特征。被误认的结晶构造,可能是与海水接触、以及被上层沉积物积压所造成的变形。2. 如此大型的陨石坑,应会有分布广泛的喷出物质。但在澳洲的二叠纪/三叠纪交界地层,没有发现撞击产生的喷出物质。3. 该撞击理论的证据,在方法上有瑕疵。例如贝德奥高地并没有类似希克苏鲁伯陨石坑的环状重力图。4. 根据更详细的地质物理学重新检验,贝德奥高地可能是板块运动造成的隆起地形,而非大型撞击造成的陨石坑。坐标:18°S 119°E / 18°S 119°E / -18; 119

相关

  • 马来半岛马来半岛(英语:Malay Peninsula,马来语:Semenanjung Tanah Melayu)位于亚洲大陆最南端,是东南亚中南半岛的一个主要半岛,与苏门答腊岛隔着马六甲海峡,是为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分界线。
  • 极低频极低频(Extremely Low Frequency,ELF)是指频率由3Hz至30Hz,波长10,000公里至100,000公里的无线电波 。极低频无线电波是闪电和自然扰动在地球磁场中产生的,因此是大气科学中研究
  • 强力胶水万能胶,又称快干胶、三秒胶、瞬间胶、502胶,所含作为组合剂的成分为氰基丙烯酸酯(Cyanoacrylate)。氰基丙烯酸酯是一系列物质的合称,譬如 2-氰基丙烯酸甲酯(Methyl-2-cyanoacrylat
  • Crsub2/subOsub3/sub三氧化二铬是一个无机氧化物,化学式为Cr2O3,其中的铬为+3氧化态。三氧化二铬是常见的铬氧化物之一,用于制取其他铬化合物。Cr2O3晶体结构与Al2O3类似,氧原子为立方紧密堆积结构,
  • 纳米颗粒纳米颗粒(nanoparticle),指纳米量级的微观颗粒。它被定义为至少在一个维度上小于100纳米的颗粒。小于10纳米的半导体纳米颗粒,由于其电子能级量子化,又被称为量子点。纳米颗粒具
  • 弟妇姻亲指基于婚姻关系而生之亲属型态,一方配偶与他方配偶之亲属间,因双方缔结婚姻后,成为相互具法律上亲属关系的情况。《中华民国民法》第969条规定,包括配偶的血亲、血亲的配偶
  • 谢尔盖·索博列夫谢尔盖·利沃维奇·索博列夫(俄语:Серге́й Льво́вич Со́болев,1908年10月6日-1989年1月3日),苏联数学家,主要研究领域是数学分析及偏微分方程。索博列夫生
  • 正向力支持力(英语:Normal force,日语:垂直抗力,常标记为 F n   {\display
  • 罗伯特·布莱克罗伯特·布莱克(Robert Blake,1598年-1657年8月17日),是英国克伦威尔时期里的一位重要的将领,也是英国海军史上的名将。他对英国往后历史里的强大制海权作岀了很大的贡献。但因为
  • 生产力生产力(英语:productive forces,德语:Produktivkraft)是人对自然的关系,是改造自然和影响自然并使之适应社会需要的客观物质力量。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概念。通常认为,生产力有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