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双壳类
✍ dations ◷ 2025-02-23 15:04:28 #双壳类
双壳纲(学名:Bivalvia),又名斧足纲或瓣鳃纲,是软体动物门的一个纲,生于海洋及淡水地区因有两片贝壳而得名。现存有9200种左右,体长达135厘米。本纲动物的头部已经退化,足部呈斧状,体躯两侧各有1对瓣状的鳃。壳侧生,开的过程是被动的,其关闭则需要相关肌肉的收缩完成。纤毛抖动在腮部扬起漩涡,使得水及其中的颗粒进入鳃部。口通过一条粘膜道以及触须吸取营养颗粒,双壳类软体动物的许多种是重要的养殖和捕捞对象,如珍珠贝等。“双壳纲”这个名称由林奈命名,一直用到现在。其间有其他贝类学家建议过其他名称,当中以斧足类(Pelecypoda Goldfuss, 1820)及瓣鳃类(Lamellibranchia de Blainville, 1824)这两大阵营最为常见。部分1960年代出版的文献仍然使用这两个名称。然而由于两边阵营支持者相当,争持多年仍然没有结果,相反“双壳纲”这名称简单易明,使这个相对较为“中立”的名称变得更为可取。所以从Cox开始,贝类学家慢慢都转回使用这个旧称。在2010年5月,一个有关双壳纲的新分类在期刊《Malacologia》发表。在这篇论文中,作者使用了多种系统发生学的信息,例如:分子分析学,解剖分析学,外壳形态学及外壳微构造等方法,去把本纲的物种重新分类。根据这个新的分类,双壳纲的物种可以分成324个有效的科,当中有214个科只有化石样本,110个物种延续至现在。另外根据Bieler et al. (2014)的研究综合了分子生物学及传统的形态学分类,确认双壳纲物种可分成两大支序:原鳃类(Protobranchia)及Autobranchia,而后者又可再分为
翼形类(Pteriomorphia)及异壳类(Heteroconchia)。异壳类然后又再可分成古异齿亚纲(Palaeoheterodonta)及异齿亚纲(Heterodonta);而异齿亚纲又可再分为始异齿下纲(Archiheterodonta)及真异齿下纲(Euheterodonta)两个支序。为免这些假设的分支把林奈分类愈分愈细微,原鳃类到异壳类的这两级分支继续维持作支序来看待
。以下分类总览双壳纲物种的目级以上总属群组名称(Suprageneric Group Name),各分元的详细组成请参阅各自的条目:
相关
- 冲田总司冲田 总司(1842年7月8日-1868年7月19日),本名藤原春政,幼名宗次郎,后改为藤原房良、冲田总司,生于江户(今日本东京都)白河藩宅,是江户时代后期的新选组队士、局长助勤、一番队组长、剑
- 呕血呕血(hematemesis)是指患者呕吐出血液的症状,血液的来源为上消化道(即屈氏韧带以上的消化道,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或胰胆等的出血,胃空肠吻合术后的空肠出血也属于上消化道)。呕
- 转录因子在分子生物学中,转录因子(英语:Transcription factor)是指能够结合在某基因上游特异核苷酸序列上的蛋白质,这些蛋白质能调控其基因的转录。方法是转录因子可以调控核糖核酸聚合酶
- 化疗人体解剖学 - 人体生理学 组织学 - 胚胎学 人体寄生虫学 - 免疫学 病理学 - 病理生理学 细胞学 - 营养学 流行病学 - 药理学 - 毒理学化学疗法(英语:Chemotherapy),简称化疗(Che
- 贬义贬义或贬义词语是指一个带有嘲弄或其他负面意义的字词或词组,一个词是否带有贬义,有时须视场合与对象而定。居多用于责骂、教训他人。在历史上,有许多原来带有贬义的用词经过了
- 疥疮疥疮(Scabies),是由疥螨(英语:Sarcoptes scabiei)在人体皮肤表皮层内引起的接触性传染性皮肤病。最常见的症状为严重搔痒和泛红丘疹。偶见患者皮肤上会有疥螨移行的痕迹(英语:burrow
- 汤飞凡汤飞凡(1897年7月23日-1958年9月30日),幼名瑞昭,湖南醴陵人,微生物学家,砂眼衣原体首次分离者。为第一个投身病毒学研究的华人。曾任中华医学会理事、中国国家菌种保藏委员会主任委
- 生物医学信息学生物医学信息学是一门范围宽泛的学科,致力于在生物学研究、生物医学科学、医学以及医疗保健领域的工作实践当中,对于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信息学、认知科学以及人机交互的研
- 长颈漏斗长颈漏斗是漏斗的一种(又称蓟头漏斗),主要用于固体和液体在锥形瓶中反应时添加液体药品。一般还可以用分液漏斗替代。与分液漏斗相比,长颈漏斗的可控性不佳。而且在使用时,注意
- 松软土松软土,又称黑沃土,常分布于中纬度的半干旱到半湿润的地区,特别是草原地带。形成松软土的主要机制是分解及腐殖化等。因此其拥有富含有机质的身后的A层,深度可到60~80厘米(24~31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