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南京大屠杀的争论

✍ dations ◷ 2025-04-25 18:54:46 #关于南京大屠杀的争论
南京大屠杀(日文:南京事件、南京虐殺事件)是日本侵华战争初期日本军队在中华民国首都南京犯下的大规模屠杀、强奸以及纵火、抢劫等战争罪行与反人类罪行。中日双方对该事件所造成的遇害人数及损害状况一直存有争议,该事件也成为影响当今中日关系的一个重要历史遗留问题之一。历史学界普遍认可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对南京保卫战之后,占领南京城的大日本帝国陆军在城内及周边200里城镇及村落实施暴力的程度与范围。然而过去半个多世纪,日本却对南京大屠杀的真实性(包括性质、程度等)存有较大争议。对南京大屠杀遇难者人数的统计偏差较大。许多中国历史学者将“30万死者”视为对遇难总人数的一个比较准确的估计。然而,在日本,否定论者及右翼支持者则认为,实际死亡人数显著低于30万的数字,甚至于认为大屠杀事件纯属虚构。但同时,在日本,尽管公众对大屠杀有不同意见,但仅有很少数的人完全否认暴行的存在。数十年来,一些日本记者及学者(如洞富雄及本多胜一)在批驳修正主义者的历史研究方面做出了巨大努力。然而,由于日本否认南京大屠杀的举动往往被中国认为是其在变相否认二战时期犯下的罪行,因此这类争论往往激起中国对日本的反感,并造成日本与其中国关系紧张。包括东中野修道(日语:東中野修道)在内的否定主义者言论,引发了极大的争议,并在国际媒体(主要是中国及韩国)产生反响,同时影响了日本及邻国的关系。日本历史教科书对南京历史事件的报道,也对中日关系造成了负面影响。南京大屠杀所造成的实际遇难人数,长期以来一直是各派争论的焦点。由于官方档案多半遗失,人们只能从其他间接档案中推测实际遇难人数和损失大小。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的调查南京大屠杀共造成人员伤亡约260,000人。根据1946年南京战争法庭(英文: Nanjing War Crimes Tribunal)的调查,中国对遇难人数的官方估计值为三十万人以上(仍在补充)。日本历史学者对遇难人数的估计范围则从0人至200,000人不等,也有法国学者认为只有十万以下,部分数字更低至4万人甚至更少,还有比如日本军国主义直接否认有大范围的针对平民的屠杀存在,认为屠杀不过是战争中发生的少数不可避免的人员伤亡,并非出于日本皇军的本意。这些军国主义者宣称南京大屠杀是出于政治宣传目的而捏造出来的历史,然而充分的史实证明,南京大屠杀是一场巨大的灾难。对于南京城范围的定义,屠杀所持续时间的长短,以及遇害人员身份等三个问题,各界存有较大争议。南京大屠杀较为狭窄的定义仅包括发生于南京安全区内的屠杀事件,而较为宽泛的定义则包括发生在南京城外的屠杀,更为宽泛的定义将属于南京行政范围内的六个区中所发生的屠杀事件也包含在内。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判决所裁定的大屠杀范围是南京城及周边200华里的城镇及村落。类似地,南京大屠杀所持续的时间,有人认为仅限于南京城陷落后的六个星期,但也有人认为应该将自日军于1937年11月中旬侵入江苏省起直至1938年3月中旬这4个月中所发生的所有屠杀事件都归于南京大屠杀的定义之下。远东国际军事法庭裁定认为,严重的大屠杀持续了7周,其中前3周属于非常严重的大屠杀。关于遇害人员的身份问题,有日本看法认为在当时的情况下杀害战斗类人员,例如杀害战俘和疑似游击队,以为是可以谅解的战争罪行。2012年6月24日,广东省人文学会副会长、广州市白云区政协委员信力建在其新浪微博说:“英勇的军队(满洲国军队)正同友军(大日本帝国陆军)一起‘解放南京’”,说南京大屠杀是解放中华民国首都南京,之后当即表示这些言论是用于讽刺日本军国主义势力残留,并发表道歉声明,同时批评《环球时报》“断章取义”。

相关

  • 死亡率死亡率是用来衡量一部分人口中,一定规模的人口大小、每单位时间的死亡数目(整体或归因于指定因素)。死亡率通常以每年每一千人为单位来表示;因此在死亡率为9.5的10万人口中,表示
  • 苯乙胺苯乙胺(英语:phenethylamine或PEA),或称β-苯乙胺、2-苯乙胺,是一种生物碱与单胺类神经递质。苯乙胺有一个结构异构体,即α-苯乙胺或称1-苯乙胺,α-苯乙胺有两个立体异构体:(R)-(+)-
  • 栖位生态位(Ecological niche),又称小生境、生态区位、生态栖位或是生态龛位,生态位是一个物种所处的环境以及其本身生活习性的总称。每个物种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态位,借以跟其他物种作
  • 蓬塔阿雷纳斯蓬塔阿雷纳斯(西班牙语:Punta Arenas)位于智利南部的不伦瑞克半岛,是麦哲伦海峡西岸的主要港口城市,是麦哲伦-智利南极大区的首府,创建于1848年12月18日。巴拿马运河修筑前,为大西
  • 领鞭毛虫类 (choanoflagellate)领鞭毛虫纲(学名:Choanoflagellate)是一种原生生物,是单细胞或群体。拥有一根鞭毛,形态类似于淡水海绵的群体,表面的酪氨酸激酶受体也类似于海绵,被认为是动物的姐妹群。领鞭毛虫的
  • 弗朗兹-乌尔里奇·哈特尔弗朗兹-乌尔里奇·哈特尔(德语:Franz-Ulrich Hartl,1957年3月10日-),德国生物化学家,马克斯·普朗克生化研究所(英语:Max Planck Institute of Biochemistry)的主任。他以其在蛋白质折
  • 蒲慕明蒲慕明(1948年10月31日-),祖籍广东省梅州市大埔县,生于南京,中国神经生物学家,中央研究院院士,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 ,美国加州大学伯
  • 凯洛格弗兰克·比林斯·凯洛格(Frank Billings Kellogg,1856年2月22日-1937年12月21日),美国政治家,曾任美国国务卿。1927年,和法国外交部长阿里斯蒂德·白里安发起非战公约。凯洛格因此
  • 黄花夹竹桃属黄花夹竹桃属(学名:Thevetia)是夹竹桃科下的一个属,为灌木或小乔木植物。该属共有15种,分布于热带美洲和热带亚洲。
  • 橙盖鹅膏菌橙盖鹅膏菌 (学名: Amanita caesarea ),又名凯撒磨菇、橙盖伞、黄罗伞及白橙盖鹅膏菌,有“凯撒磨菇”之称,是鹅膏菌科鹅膏属的食用菌,原产于欧洲南部及北非。它的菌盖呈突出的橙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