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关于南京大屠杀的争论
✍ dations ◷ 2025-02-23 06:48:12 #关于南京大屠杀的争论
南京大屠杀(日文:南京事件、南京虐殺事件)是日本侵华战争初期日本军队在中华民国首都南京犯下的大规模屠杀、强奸以及纵火、抢劫等战争罪行与反人类罪行。中日双方对该事件所造成的遇害人数及损害状况一直存有争议,该事件也成为影响当今中日关系的一个重要历史遗留问题之一。历史学界普遍认可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对南京保卫战之后,占领南京城的大日本帝国陆军在城内及周边200里城镇及村落实施暴力的程度与范围。然而过去半个多世纪,日本却对南京大屠杀的真实性(包括性质、程度等)存有较大争议。对南京大屠杀遇难者人数的统计偏差较大。许多中国历史学者将“30万死者”视为对遇难总人数的一个比较准确的估计。然而,在日本,否定论者及右翼支持者则认为,实际死亡人数显著低于30万的数字,甚至于认为大屠杀事件纯属虚构。但同时,在日本,尽管公众对大屠杀有不同意见,但仅有很少数的人完全否认暴行的存在。数十年来,一些日本记者及学者(如洞富雄及本多胜一)在批驳修正主义者的历史研究方面做出了巨大努力。然而,由于日本否认南京大屠杀的举动往往被中国认为是其在变相否认二战时期犯下的罪行,因此这类争论往往激起中国对日本的反感,并造成日本与其中国关系紧张。包括东中野修道(日语:東中野修道)在内的否定主义者言论,引发了极大的争议,并在国际媒体(主要是中国及韩国)产生反响,同时影响了日本及邻国的关系。日本历史教科书对南京历史事件的报道,也对中日关系造成了负面影响。南京大屠杀所造成的实际遇难人数,长期以来一直是各派争论的焦点。由于官方档案多半遗失,人们只能从其他间接档案中推测实际遇难人数和损失大小。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的调查南京大屠杀共造成人员伤亡约260,000人。根据1946年南京战争法庭(英文: Nanjing War Crimes Tribunal)的调查,中国对遇难人数的官方估计值为三十万人以上(仍在补充)。日本历史学者对遇难人数的估计范围则从0人至200,000人不等,也有法国学者认为只有十万以下,部分数字更低至4万人甚至更少,还有比如日本军国主义直接否认有大范围的针对平民的屠杀存在,认为屠杀不过是战争中发生的少数不可避免的人员伤亡,并非出于日本皇军的本意。这些军国主义者宣称南京大屠杀是出于政治宣传目的而捏造出来的历史,然而充分的史实证明,南京大屠杀是一场巨大的灾难。对于南京城范围的定义,屠杀所持续时间的长短,以及遇害人员身份等三个问题,各界存有较大争议。南京大屠杀较为狭窄的定义仅包括发生于南京安全区内的屠杀事件,而较为宽泛的定义则包括发生在南京城外的屠杀,更为宽泛的定义将属于南京行政范围内的六个区中所发生的屠杀事件也包含在内。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判决所裁定的大屠杀范围是南京城及周边200华里的城镇及村落。类似地,南京大屠杀所持续的时间,有人认为仅限于南京城陷落后的六个星期,但也有人认为应该将自日军于1937年11月中旬侵入江苏省起直至1938年3月中旬这4个月中所发生的所有屠杀事件都归于南京大屠杀的定义之下。远东国际军事法庭裁定认为,严重的大屠杀持续了7周,其中前3周属于非常严重的大屠杀。关于遇害人员的身份问题,有日本看法认为在当时的情况下杀害战斗类人员,例如杀害战俘和疑似游击队,以为是可以谅解的战争罪行。2012年6月24日,广东省人文学会副会长、广州市白云区政协委员信力建在其新浪微博说:“英勇的军队(满洲国军队)正同友军(大日本帝国陆军)一起‘解放南京’”,说南京大屠杀是解放中华民国首都南京,之后当即表示这些言论是用于讽刺日本军国主义势力残留,并发表道歉声明,同时批评《环球时报》“断章取义”。
相关
- 自然语言处理自然语言处理(英语: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缩写作 NLP)是人工智能和语言学领域的分支学科。此领域探讨如何处理及运用自然语言;自然语言处理包括多方面和步骤,基本有认知、
- 达那唑达那唑(Danazol)为一种用于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乳腺小叶增生、遗传性血管性水肿(英语:hereditary angioedema)及其他疾病的药物,主要经口服给药。达那唑具有雄性化的副作用,使其用
- 贝利萨里奥·贝坦库尔·夸尔塔斯贝利萨里奥·贝坦库尔·夸尔塔斯(西班牙语:Belisario Betancur Cuartas,1923年2月4日-2018年12月7日), 哥伦比亚政治家,哥伦比亚总统(1982年至1986年)。贝坦库尔1947年在麦德林玻利瓦
- 英国农业革命英国农业革命(英语:British Agricultural Revolution),即第二次农业革命(Second Agricultural Revolution),是17世纪中叶至19世纪末期劳动和土地生产率的提高引起的英国农业生产的
- 郑有炓郑有炓(1935年10月1日-),福建大田人,中国半导体材料与器件物理专家,南京大学物理系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1957年毕业于南京大学物理系。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 普萨美提克三世普萨美提克三世(Psammetique III)是古埃及第二十六王朝的最后一位法老。他的执政期为前526年至前525年。我们对他的统治和生活所了解的大部分内容来自于前5世纪希腊历史学家希
- 结社自由结社被现代社会认为是人与生俱有的一种权利。结社通常分为以营利为目的的商业结社(如公司,企业)和以非营利为目的的政治、宗教、学术、慈善等结社(如政党,教会,协会,慈善组织)。现代
- 悉尼歌剧院坐标:33°51′26.07″S 151°12′56.24″E / 33.8572417°S 151.2156222°E / -33.8572417; 151.2156222悉尼歌剧院(英语:Sydney Opera House)位于澳大利亚悉尼,是20世纪最具特色
- 三好彻三好彻(日语:三好 徹/みよし とおる Miyoshi Tooru,1931年1月7日-),本名河上雄三,日本记者、作家。毕业于横浜高等商业学校(日语:横浜高等商業学校)(现横滨国立大学经济学部)。曾任日本
- 史密森尼博物馆史密森尼学会,有时也译作史密松学院(Smithsonian Institution /smɪθˈsoʊniən/ smith-SOE-nee-ən)是美国一系列博物馆和研究机构的集合组织,其地位大致相当于其他国家的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