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物致知

✍ dations ◷ 2025-08-08 07:26:59 #格物致知
四配颜回 · 孟子 · 曾参 · 孔伋日本藤原惺窝 · 林罗山 · 室鸠巢新井白石 · 雨森芳洲朝鲜薛聪 · 权近 · 吉再 · 安珦 · 李穑李滉 · 王仁 · 李齐贤 · 郑梦周 · 郑道传崔致远 · 徐敬德 · 赵光祖 · 李彦迪 · 李退溪 · 李栗谷越南朱文安 · 阮秉谦 · 阮廌黎贵惇 · 阮文超 · 吴时任日本儒学水户学 · 石门心学朝鲜儒学朝鲜实学越南儒学格物致知意为研究事物而获得知识、道理,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穷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格物致知”最早出自于《礼记‧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 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易传·说卦传》也认为:“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其后到宋代,理学家们如二程、朱熹等人,进一步阐发这个意理,视“格物致知”为求学做人的重要功夫。程颐讲:“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朱熹讲“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明代罗钦顺认为,“格物”就是人们对于外界事物的认识,是以“学问为主,而思辨辅之”。“致知”,就是人们进行思辨的理性活动,以“思辨为主,而学问辅之”。如果没有格物,不接触外界事物,就会使认识陷入空想,没有致知,就会被各种事物的现象所迷惑,因而两者必须相济。(宋代陆九渊曾认为朱熹的“格物致知”的方法过于“支离破碎”。)根据鲁迅在《呐喊》的自序中的记载,在清末的洋务学堂中,把物理、化学等学科称为“格致”,即格物致知的简称。

相关

  • 内科人体解剖学 - 人体生理学 组织学 - 胚胎学 人体寄生虫学 - 免疫学 病理学 - 病理生理学 细胞学 - 营养学 流行病学 - 药理学 - 毒理学内科学是临床医学的专科,几乎是所有其
  • 甲基黄嘌呤黄嘌呤(英语:xanthine)是一种广泛分布于人体及其他生物体的器官及体液中的一种嘌呤碱,常用作温和的兴奋剂和支气管扩张剂,特别用于治疗哮喘症状。咖啡因、茶碱及可可碱(主要在巧克
  • 草甘膦草甘膦(Glyphosate;N-(phosphonomethyl)glycine),又译为农达、好过春、家家春、治草春、日产春、好伯春等,其商品名称为Roundup,是一种广效型的有机磷除草剂。它是一种非选择性内
  • 环境科学环境科学为跨学科领域专业,既包含像物理,化学,生物,地质学,地理,资源技术和工程等的物理科学,也含有像资源管理和保护,人口统计学,经济学,政治和伦理学等社会科学。环境科学包含了影响
  • RT-PCR逆转录PCR,或者称逆转录PCR(reverse transcription-PCR, RT-PCR),是聚合酶链式反应(PCR)的一种广泛应用的变形。在RT-PCR中,一条RNA链被逆转录成为互补DNA,再以此为模板透过PCR
  • 湖畔南方古猿湖畔南方古猿(Australopithecus anamensis),又名南方古猿湖畔种,是一种南方古猿。它的首个化石只有一个于1965年在肯雅图尔卡纳湖东部上新世地层发现的肱骨。这个标本被临时编入
  • 诺曼人诺曼人 (诺曼语: Normaunds;法语:Normands;拉丁语:Normanni)为古代欧洲民族,起源于丹麦、冰岛、挪威等地,原属诺斯人中的("Norman"一词由"Norseman"演变而来)一支维京人(古英语中Wīcin
  • 列托-罗曼斯语雷托-罗曼语 (Rhaeto-Romance languages) 属于印欧语系罗曼语族,通行于瑞士东南部及意大利东北部。雷托-罗曼语包含三种语言:
  • 豆部,为汉字索引中的部首之一,康熙字典214个部首中的第一百五十一个(七划的则为第五个)。就繁体和简体中文中,豆部归于七划部首。豆部通常从左方、下方为部字。且无其他部首可用
  • 霍奇金艾伦·劳埃德·霍奇金爵士,OM,KBE,FRS(英语:Sir Alan Lloyd Hodgkin,1914年2月5日-1998年12月20日),英国生理学家与生物物理学家,与安德鲁·赫胥黎(Andrew Fielding Huxley)因为共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