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物致知

✍ dations ◷ 2025-04-03 13:13:28 #格物致知
四配颜回 · 孟子 · 曾参 · 孔伋日本藤原惺窝 · 林罗山 · 室鸠巢新井白石 · 雨森芳洲朝鲜薛聪 · 权近 · 吉再 · 安珦 · 李穑李滉 · 王仁 · 李齐贤 · 郑梦周 · 郑道传崔致远 · 徐敬德 · 赵光祖 · 李彦迪 · 李退溪 · 李栗谷越南朱文安 · 阮秉谦 · 阮廌黎贵惇 · 阮文超 · 吴时任日本儒学水户学 · 石门心学朝鲜儒学朝鲜实学越南儒学格物致知意为研究事物而获得知识、道理,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穷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格物致知”最早出自于《礼记‧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 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易传·说卦传》也认为:“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其后到宋代,理学家们如二程、朱熹等人,进一步阐发这个意理,视“格物致知”为求学做人的重要功夫。程颐讲:“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朱熹讲“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明代罗钦顺认为,“格物”就是人们对于外界事物的认识,是以“学问为主,而思辨辅之”。“致知”,就是人们进行思辨的理性活动,以“思辨为主,而学问辅之”。如果没有格物,不接触外界事物,就会使认识陷入空想,没有致知,就会被各种事物的现象所迷惑,因而两者必须相济。(宋代陆九渊曾认为朱熹的“格物致知”的方法过于“支离破碎”。)根据鲁迅在《呐喊》的自序中的记载,在清末的洋务学堂中,把物理、化学等学科称为“格致”,即格物致知的简称。

相关

  • 杀菌剂杀菌或杀菌剂可能是指:
  • 结节性硬化症结节性硬化症(英语:tuberous sclerosis complex,缩写作 TSC)是一种罕见的多系统先天性疾病,会在脑部、心脏、肾脏、皮肤及其他器官出现良性肿瘤,因此病患可能出现癫痫、发育迟缓或
  • 麦芽糊精麦芽糊精(英语:Maltodextrin)是一种食物添加剂,属多糖的一种。以淀粉原料经酵素转化而成。麦芽糊精有乳化、增稠和填充作用,可改善生产食品的产品外观。
  • 司马南司马南(1956年6月22日-),本名于力,祖籍山东,毕业于哈尔滨商业大学,中国共产党党员,学者、作家、教授、主持人、演员。司马南在20世纪末因反伪科学和揭露伪气功、假神医而闻名;21世纪
  • 吡哆醇吡哆醇(英语:Pyridoxine)是一种被称为维生素B6的化合物之一,另外两个分别是:吡哆醛与吡哆胺。它与吡哆胺的不同在于4位取代基。它也常被用作“吡哆醇盐酸盐”。化合物基于吡啶环,
  • 腓尼基人腓尼基(腓尼基语:
  • 糖胺聚糖糖胺聚糖(英语:Glycosaminoglycan,简称为GAGs,旧称为黏多糖(英语:mucopolysaccharides))是蛋白聚糖大分子中聚糖部分的总称。由糖胺的二糖重复单位组成,二糖单位中通常有一个是含氨
  • 变质岩变质岩(英语:Metamorphic rock)是经由变质作用所形成的。原岩受到热(温度高于150〜200℃)和压力(1500巴)的作用,其内部的物理和化学性质逐渐变化。原岩可以是沉积岩、火成岩或是变质
  • 广播广播是指利用电子通信技术发送声音、影像、影片等信息内容给广大公众的行为。在传播学上,广播的受众不单是听众,也有观众。例如电视台、电台、商场、学校体操场、车站大堂、巴
  • 玉米赤霉醇玉米赤霉醇(英文名Zeranol),又称右环十四酮酚,折仑诺,α-玉米赤霉醇,是一种在镰刀菌属(Fusarium genus)中发现的属于二羟基苯甲酸内脂的合成非甾体雌激素,主要用作兽药中的合成代谢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