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嘌呤
✍ dations ◷ 2025-04-24 20:35:09 #嘌呤
.mw-parser-output ruby.zy{text-align:justify;text-justify:none}.mw-parser-output ruby.zy>rp{user-select:none}.mw-parser-output ruby.zy>rt{font-feature-settings:"ruby"1;padding:0 0.1em;user-select:none}
嘌(piào)
呤(líng)(C5H4N4,英语:Purine),又译普林,是新陈代谢过程中的一种代谢物。它是一种带有四个氮原子的杂环芳香有机化合物,嘌呤和嘧啶是核酸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如果身体未能将嘌呤进一步代谢并从肾脏中经尿液排出的话,而这些物质最终形成尿酸,再经血液流向软组织,以结晶体积存于其中,假若有诱因引起沉积在软组织如关节膜或肌腱里的尿酸结晶释出,那便导致身体免疫系统过度反应(敏感)而造成炎症(痛风症)。许多嘌呤衍生物存在于自然界,核苷酸五种碱基中的两种为嘌呤衍生物:腺嘌呤 (2)和鸟嘌呤 (3)。在DNA中,两条链上的碱基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以氢键结合,腺嘌呤与胸腺嘧啶,鸟嘌呤与胞嘧啶。在RNA,尿嘧啶取代胸腺嘧啶。其他重要嘌呤衍生物有次黄嘌呤 (4)、黄嘌呤 (5)、可可碱 (6)、咖啡因 (7)、尿酸 (8)和异鸟嘌呤 (9)。除了腺嘌呤和鸟嘌呤在DNA和RNA中的重要作用,嘌呤衍生物还存在于许多其它重要的生物分子,如ATP,GTP,环状AMP,NADH和辅酶A。嘌呤本身未在自然界中发现,需通过有机合成制备。嘌呤衍生物还可作为神经递质,与嘌呤受体作用,例如腺苷激活腺苷受体。“嘌呤”(purine)一词意为纯尿,(pure urine)最早由德国化学家埃米尔·费歇尔于1884年提出。他于1899年首次合成了此化合物。合成路线的起始物质是尿酸 (8),此物质最早由舍勒于1776年从肾结石中提取。尿酸(8)与PCl5反应得2,6,8-三氯嘌呤(10),后者与HI和PH4I反应得2,6-二碘嘌呤(11)。用锌粉还原得嘌呤(1)。天然嘌呤衍生物分子量比吡啶衍生物大很多。嘌呤在生物体内的合成可以人工实现。甲酰胺在开口容器中以170 °C加热28小时,可得到可观产率的嘌呤:这个重要的反应是生命起源的讨论内容,因其由小分子有机物生成,而嘌呤的衍生物构成遗传物质DNA和RNA的碱基。Oro, Orgel等人发现四分子HCN缩合生成二氨基丁烯二腈(diaminomaleodinitrile,12),后者与其它小分子反应能得到自然界存在的大多数嘌呤衍生物。陶贝合成法 (1900)是一种经典的合成嘌呤的方法。其中成嘌呤环的一步是胺取代吡啶与甲酸的反应:
相关
- 多发性硬化症多发性硬化症(Multiple sclerosis,MS)是一种脱髓鞘性神经病变(英语:demyelinating disease),患者脑或脊髓中的神经细胞表面的绝缘物质(即髓鞘)受到破坏,神经系统的信号转导受损,导致一
- 演化的树状图现代生物分类群体从它们的 共同祖先遗传分化的图示。进化论介绍(英语:Introduction to evolution) 演化的证据 共同起源 共同起源的证据群体遗传学 · 遗传多样性 突变 · 自
- 绿非硫细菌绿弯菌门(Chloroflexi)是一类通过光合作用产生能量的细菌,又称作绿非硫细菌,尽管还有一部分称作热微菌的细菌也属于绿非硫细菌。它们具有绿色的色素,包括作为反应中心的菌绿素a和
- 菌毛线毛(拉丁语:fimbria,复数:fimbriae)是很多革兰氏阴性菌表面的附属物,比鞭毛细。通常直径3~10奈米,长度可达几微米。线毛可被细菌用于附着在物体表面上。一个细菌可以有上千条线毛
- 细胞嗜性向性(Tropism)是一种生物学现象,指生物(多数为植物)受环境因素刺激而向某特定方向生长的现象。向性有正向性(朝向刺激而生长)和负向性(反向刺激而生长)的分别。
- RNA干扰RNA干扰(RNA interference,缩写为RNAi)是指一种分子生物学上由双链RNA诱发的基因沉默现象,其机制是通过阻碍特定基因的转录或翻译来抑制基因表达。当细胞中导入与内源性mRNA编码
- 癌症治疗癌症免疫疗法(英语:cancer immunotherapy或immuno-oncology)是一类通过激活免疫系统来治疗癌症的方法。此类疗法采用了癌症免疫学(英语:Cancer immunology)研究的成果,这是肿瘤学中
- 输精管输精管是人和动物体内输送精子的生殖管道。人的输精管是一对由壁厚腔小的肌肉组成的长约30-50厘米的传送精子的管道,自附睾下端向上,从阴囊上升,穿过腹股沟管进入盆腔内,其末端与
- 肠肠可以是:
- 核溶解核溶解(英语:Karyolysis)是因去氧核糖核酸酶活性导致垂死细胞染色质物质的完全溶解。核溶解后细胞被伊红均匀的染色。经常在核破裂之后发生。主要是坏死的结果。细胞凋亡时核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