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子植物种系发生学组(APG,Angiosperm Phylogeny Group)指的是一个非正式的国际系统植物学家的团体:531:399:105:1,他们合作建立关于被子植物(开花植物)分类学的共识,反映出通过系统发生学研究发现的植物之间关系的新知识。
截至2016年,该合作产生了四个增量版本的分类学系统,发表于1998年,2003年,2009年,和2016年。这些分类系统是:1998年《被子植物APG分类法》、2003年《被子植物APG II分类法 (修订版)》、2009年《被子植物APG III分类法》、和2016年《被子植物APG IV分类法》。这个小组的一个重要动机是他们认为先前的被子植物分类学存在缺陷,因为它们不是基于单系群体 (即包含共同祖先的所有后代的群组)。
被子植物种系发生学组(APG)出版物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一些主要的植物标本馆改变了其收藏品的安排,以配合最新的APG系统。
三篇论文的APG的成员组成不同,如下列表:其中作者依其原始文献建议分别为APG (1998).、APG II (2003).、APG III (2009),此处简略以APG、APG II、APG III表示,表中为主要作者,Y则为贡献者。
其他的作者 (贡献者):
被子植物是在分类过程中应用分子生物学数据最多的生物群。1981年美国植物学家阿瑟·克朗奎斯特出版了最新的被子植物分类系统,但仅仅到了1990年就受到了分子生物学最新发展大量数据的冲击,新的亲缘分支分类法澄清了许多植物种间的亲缘和进化关系,使得分类学更能清楚地反映系统发生学的研究结果。
由于研究的迅速进展,分类法也必须随之改变,所有需要应用分类法的人,包括百科全书都面临着一个新问题。被子植物种系发生学组在1998年出版了《被子植物APG分类法》,集合了全世界所有主要研究机构的最新研究成果,但由于许多领域尚未被完全了解,这个分类法也无法包括所有种类的被子植物,不可能最终确定下来。
这个分类法基本是依照植物的两个叶绿体和一个核糖体的基因编码分类的,从细胞器中筛选基因是非常重要的,动物分类主要也是依照线粒体的基因。细胞体的基因组和细胞核的基因组是分离的,叶绿体和核糖体都有自己的DNA,是一种原始的DNA,核苷酸的顺序取决于由于进化而和细胞核的DNA之间产生的差异的程度。
2003年出版了修订本《被子植物APG II分类法 (修订版)》,两个版本和传统分类法之间的差别主要有:
括号分类能有效地将传统的依形态分类转换到新的依基因分类中来,由于依照基因分类有许多单基因的小科,在应用时不太方便。APG的作者曾经解释为“一般来说我们依照专家们的观点……但专家们经常倾向于划分的越细越好……”。
许多科学家们,也包括APG的成员,还在不断地出版他们自己对于被子植物分类的新观点,所以每种分类都不可能是最终结果,只是代表某一时间段内的研究结果,新的结论层出不穷。不过APG的分类法还是基本依照当代比较权威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