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斯堪的纳维亚语
✍ dations ◷ 2025-09-18 00:01:47 #斯堪的纳维亚语
斯堪的那维亚语支或北日耳曼语支,是印欧语系-日耳曼语族的一个分支,包括通行于斯堪的纳维亚地区、芬兰的一部分地区,以及法罗群岛和冰岛的语言。北日耳曼语支还可以细分为两个分支,分别是“西北日耳曼支”和“东北日耳曼支”。其中“东北日耳曼支”受低地德语的影响非常显著,包括丹麦语、瑞典语以及这两种语言的各种方言和变种。“西北日耳曼支”包括法罗语、冰岛语和挪威语。除了地域上的划分外,还有另外一种按照语言之间的相互关联程度来划分的方式,即将挪威语、丹麦语和瑞典语称作“内陆斯堪的纳维亚语”,而将法罗语和冰岛语称作“海洋斯堪的纳维亚语”。由于在历史上丹麦曾长期统治挪威,因此将挪威最早出现的所谓“书面挪威语”(Bokmål)和今日的官方挪威语,都被视为“内陆斯堪的纳维亚语”。出于同样的原因,丹麦语和挪威语的相似程度要高于这两种语言和瑞典语的相似程度。由于在历史上挪威和丹麦长期的政治同盟关系,挪威书面语和丹麦语的词汇非常相似。此外,由于丹麦语的独特发音规律,瑞典人通常会认为挪威语比丹麦语更容易听懂。由于历史上的独特的亲缘关系,与其说挪威语、瑞典语和丹麦语是三种不同的语言,不如说他们是一种“内陆斯堪的纳维亚语”的三种不同的方言。政治上的独立致使这里的人们将三种语言分别当作独立的语言来看待。1814年挪威脱离丹麦的统治而独立后,一种以海岛方言为基础的“新挪威语”(Nynorsk)出现了。“新挪威语”的出现可以看作是以语言独立来标榜政治独立的佐证。所有的北日耳曼语言都是从古挪威语演变而来的。这一语支下面的细小分支之间的差别很难准确的界定,多数语言都是在逐渐发生变化的。变化的基本趋势是:地域上互相邻接的方言彼此融合,逐渐可以互相沟通,而那些地域上相隔较远的方言则不然。北日耳曼语支
相关
- 蛋白酶蛋白酶(英语:protease)是生物体内的一类酶(酵素),它们能够分解蛋白质。分解方法是打断那些将氨基酸连结成多肽链的肽键。蛋白酶是重要的工业酶,占全球总酶销售量约六成,其中七成用于
- 负链RNA病毒核糖核酸病毒(英语:RNA virus),又称RNA病毒,其遗传物质为RNA,这些核糖核酸通常是单链RNA(ssRNA),但是也可能是双链RNA(dsRNA)。由RNA病毒感染造成的著名人类疾病包括艾滋病(AIDS)、埃博
- 两性霉素B两性霉素B(英语:Amphotericin B,商品名:Fungizone),一种具有抑菌或杀菌作用的抗霉菌剂。对新生隐球菌、白色念珠菌、组织胞浆菌、球孢子菌、酿母菌均具抑制作用。其所产生的药效端
- 甲甲癣(onychomycosis),俗称臭甲、灰指甲,泛指受到真菌感染的指甲,通常影响脚趾,但手指甲也有可能出现。两成指甲病是由甲癣所引起。甲癣的成因是真菌感染,主要细为分酵母菌感染、霉
- 室上性心搏过速室上性心搏过速(Supraventricular tachycardia),简称SVT,是因为心脏电传导系统异常造成的心跳过速。主要可分四型:心房颤动、阵发性室上性心搏过速(PVST)、心房扑动、沃夫巴金森怀
- 胺碘酮胺碘酮(英语:Amiodarone)为一种抗心律失常药,可用于预防或治疗数种心律不整,包含心室频脉(英语:ventricular tachycardia)(VT)、心室颤动(VF)、宽QRS复合波心搏过速、心房颤动,以及阵发性
- 君士坦丁堡战役在拜占庭帝国时期君士坦丁堡曾多次被围攻。其中有两次君士坦丁堡被占领。一次是1204年在第四次十字军东征中被十字军攻破,另一次是1453年被穆罕默德二世统治下的奥斯曼帝国攻
- 芋芋(学名:Colocasia esculenta)或芋艿,俗称“芋头”,为天南星科芋属植物,其球状地下茎(块茎)可食用亦可入药,在大洋洲诸岛是波利尼西亚人传统主要粮食;全年皆有产,花期在秋季。最早栽种
- 孤立语孤立语(Isolating language),是有低语素单词比(morpheme-per-word ratio)的语言。依照语言学家的定义分类标准不同,孤立语与分析语之间的关系可能会产生三种情况:相对于综合语(其中
- David Crystal大卫·克里斯托OBE FBA FLSW(英语:Fellow of the Learned Society of Wales)(英语:David Crystal,1941年7月6日-)是一位英国的语言学家、作家。他在1995年获得大英帝国勋章,并在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