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神话学

✍ dations ◷ 2025-09-07 08:27:13 #宗教人类学,比较神话学,神话

比较神话学是将不同文化的神话进行比较以找出它们共同的主题和特点。比较神话学服务于多种学术目的,如学者利用不同神话之间的关系去追溯宗教和文化的发展,提出不同文化中的神话的共同起源,以及支持多种心理理论。

人类学家斯科特·利特尔顿(英语:C. Scott Littleton)将比较神话学定义为“对来自多种文化中的神话和神话主题进行的系统比较”。通过比较不同文化的神话,学者们试图发现那些神话潜在的相似之处或是重建那些神话衍生来源的原型神话。在一定程度上,所有有关神话的理论都遵循了比较的研究方法:如宗教学者罗伯特·西格尔指出的那样,“按照定义,所有(神话)理论家都在寻找神话中的相似点。”不过,神话学者可以粗略分为排他主义者和比较主义者。排他主义者强调神话之间的区别。而比较主义者则强调神话之间的相似之处。排他主义者倾向于“坚持认为比较主义者解密的相似之处是含糊肤浅的”,而比较主义者倾向于“认为排他主义者描述的区别是琐碎偶然的”。

用比较的方法研究神话很受十八、十九世纪学者的青睐。他们当中许多学者相信所有的神话都显示出了衍生自同一个神话或神话主题的迹象。例如,十九世纪语文学学者马克斯·缪勒曾领导的思想学派几乎把所有神话都解释为对太阳活动的诗化描述。根据这一理论,那些诗化描述随着时间失去本意变成了看上去有关神和英雄的各种故事。然而,当今学者更倾向于排他主义,对有关神话的宽泛表述表示怀疑。这一趋势的一个例外是约瑟夫·坎贝尔的单一神话理论。另一个最近的例外是是麦克·魏策尔(英语:Michael Witzel)在重建更加古老的神话的众多后续层次时遵循的历史方法。

比较神话学家来自各个领域,包括民俗学、人类学、历史、语言学和宗教学,他们运用多种方法比较神话。下面这些就是一些重要的比较神话学的方法。

一些学者着眼于不同文化神话间的语言学关系。例如不同文化间神的名字的相似处。这一方法的突出成功案例之一就是印欧神话的研究。学者们发现了欧洲和印度不同文化之间在神话和宗教术语使用上的惊人相似之处。譬如希腊神话的天神宙斯、罗马神话的天神朱庇特以及印度天神特尤斯拥有在语言学上相同的名字。

这暗示希腊人,罗马人和印度人源自共同的祖先文化。宙斯、朱庇特、特尤斯和日耳曼的提尔(英格兰的战神之日)来自一个更古老的名字Dyēus,它指的是天神,或另一个英语同根词,即原始印欧语系宗教的日神。

一些学者寻找不同神话共有的潜在结构。民俗学家弗拉基米尔·雅可夫列维奇·普罗普提出许多俄罗斯童话有共同的情节结构,在每个童话里,某些特定事件会以可预见的顺序发生。相比之下,人类学家克洛德·李维-史陀以神话中各元素的抽象关系而非他们在情节中的顺序来审视其结构。克洛德相信神话中的元素可以被组织成二元对立形式(生对熟,自然对文化,诸如此类)他认为神话的目的是调和这些对立关系,借此解决人类生活或文化中发现的基本冲突或矛盾。

有的学者提出来自不同文化的神话揭示了在那些文化中起作用的相同或类似的心理力量。一些弗洛伊德派思想者已经在许多不同文化中找到了与希腊的俄狄浦斯故事相似的故事。他们认为这些故事反映了恋母情结在那些文化中的不同表达。同样地,荣格心理学派业已发现了出现在许多不同文化的神话中的形象、主题和模式。他们相信这些相似之处源自出现在每个人头脑中潜意识层面的原型。

一种兼具历史和比较的新方法最近由麦克·魏策尔(英语:Michael Witzel)提出。他比较了从冰岛、埃及到玛雅文化等多种文化的神话故事集,重建了年代越来越久远的神话,与之平行但不一定依赖于语言家族。最突出的共性是从创世和造人延伸至世界和人类结局的故事线。这一特征见于欧亚和美洲的北方神话中(劳亚大陆),而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新几内亚和澳大利亚的南方神话中而无该特征(冈瓦那大陆)。后者更加古老,上溯至65000年前智人从非洲扩散时期。以这两种重建为基础,他提出了关于(起源的)线粒体夏娃神话的一些想法。密切关注考古学、古生物学、遗传学和语言学的大体平行的进展。他也暗示说这些石器时代的神话还留存在现代宗教中。

像基因一样,神话也以血统渐变的过程发展。生物和神话的演化之间惊人的相似处允许使用计算机数据(英语:computational statistics)推测进化相关性,并为某一神话家族机那里最有可能的系统发生树。以神话素建立的神话发展史显然支持低水平的横向传播(借用),历史(有时是史前)扩散和断点进化。此外,从数据上而言,原始版本可以重建。此外,神话发展史也是一种测试有关民间故事间跨文化关系理论的潜在有力方式。

比较神话学已发现了不同文化间神话的诸多相似之处,包括一些流传极为广泛的重复出现的主题和情节元素。下面就是一些例子。

世界各种文化都讲述了大洪水的故事。在许多故事中,洪水只留下了一位或一组幸存者。例如巴比伦的吉尔伽美什史诗和希伯来圣经都讲述了灭亡人类的全球洪水和把地球物种带上船从而拯救了它们的单个个人。唯一洪水幸存者的故事出现在印度神话、阿兹特克神话、希腊神话杜卡利翁、北欧神话诸神的黄昏以及古兰经。

许多文化都有神灵之死创造现实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故事。这些神话在种植粮食(尤其是块茎植物)的文化尤其普遍。其中一个这样的神话来自印度尼西亚斯兰岛的维米尔民族(英语:Wemale people),讲述了一位神奇怀孕名为Hainuwele的姑娘,她被谋杀的尸体发芽成长为人们的主食作物。中国神话的盘古,印度吠陀神话的 神我和北欧神话的尤弥尔全部都讲述了一位被杀的创世宇宙巨人。与此相似的是基督的基督教神话,而基督死后重塑了世界。

许多神话都以神死后并往往重生为特征。这样的神话在近东神话中尤其普遍。人类学家詹姆斯·弗雷泽在其多卷作品《金树枝(英语:The Golden Bough)》中比较了这些将死之神的神话。埃及神明欧西里斯和美索不达米亚神明塔木兹就是将死之神的例子,而希腊的阿多尼斯(尽管是个凡人)神话经常被拿来和欧西里斯神话作比较,狄俄倪索斯神话也以死亡和重生为特征。一些学者已经注意到将死之神的多神论故事和拿撒勒的耶稣的基督教故事之间的相似处。早期的基督教时代就已经意识到了这些相似点,当时教父游斯丁就曾讨论过。

数位学者暗示来自多种文化的英雄故事有相同的潜在结构。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追随者奥图.兰克认为英雄出生的故事有共同的俄狄浦斯式结构。其他学者,包括拉格兰勋爵(英语:Lord Raglan)和最近的约瑟夫·坎贝尔也认为英雄故事拥有共同的结构。一些比较神话学家只在具体的地理或民族范围内的英雄故事中寻找相似点。例如,奥地利学者约翰·格奥尔格·范·哈恩(英语:Johann Georg van Hahn)试图找出雅利安人英雄故事背后的共同结构。其他人如坎贝尔,提出了有关一般英雄故事的理论。根据坎贝尔的单一神话理论,世界各地的英雄故事拥有相同的情节结构。因为其极端的比较本质,单一神话理论目前已不受主流神话研究青睐。

许多神话都提到了一个位于世界中心并作为宇宙不同层次间联系点的地方。“世界之轴(英语:axis mundi)”经常以圣树或其他神话物件为标志。例如很多神话都描述了连接天地和地狱之间的大树或天柱。吠陀,印度,中国,及古日耳曼人都有以宇宙之树为特征的神话,宇宙之树的枝桠直达苍穹,根直达地狱。

许多文化都有几个年轻、更文明的神明征服或是与代表混乱力量的几个年老神明作斗争的创世神话。在印度神话中,年轻的“提婆”(神)与年龄大些“阿修罗”的(魔鬼)作战,尽管他们两人都是梵天的孙子迦叶波所生。在希腊的泰坦之战神话中, 奥林匹亚众神打败了年纪更大更原始的泰坦,并建立了宇宙的秩序。与此相似,代表生命和光亮的凯尔特神(英语:Celtic polytheism)与代表死亡和黑暗的古代神灵弗摩利族作斗争。

这种神征服魔鬼-秩序征服无序的神话在印欧神话中尤其普遍。一些学者暗示这些神话反映了古代的印欧人在欧洲和印度扩张时对当地人的征服。 不过,非印欧文化也有此类神话。比如,很多近东神话包括一种“战斗神话”,在战斗神话中一名正义之神和邪恶或是混乱之魔作斗争。巴比伦的埃努玛·埃利什即是一例。

很多文化信仰一位与人类隔断联系的上神(英语:Supreme Being)。历史学家米尔恰·伊利亚德,将这位上神称为“退隐上帝(英语:deus otiosus)”,尽管这一术语被更广泛地用来指称任何不经常与人类沟通的神。在很多神话中,上神创世之后就退隐至天堂。巴鲁巴神话(英语:Baluba mythology)就有这样一个故事,上神从凡间退出,让人类去寻找他。相似的是,赫雷罗(英语:Hereros)神话讲述了一位将人类放任给次级神灵的天神。在高度复杂文化的神话中,上神经常完全消失,被一种强大的多神信仰体系所取代。

很多神话都有描述风俗、礼仪和身份起源的神话。古代和传统社会经常通过宣称他们的神或神话英雄确立了那些风俗来证明其合理性。例如,根据澳大利亚卡拉杰瑞神话(英语:Karadjeri),神话中的“Bagadjimbiri兄弟”确立了所有的风俗,包括他们小便时站的位置。


相关

  • 牙齿矫正器牙齿矫正器,又称齿列矫正器或俗称的牙套、牙箍,是齿列矫正所使用的一种装置,用来矫正牙齿至适当的咬合位置。矫正器通常被用来改善的咬合不良,包括戽斗、龅牙、前后牙错咬、开咬
  • 小托柄鹅膏菌蕈伞平坦小托柄鹅膏(学名:Amanita farinosa,英语:Eastern American Floury Amanita)为生长于北美洲的鹅膏菌属毒菇。两篇近期的分子研究显示,小托柄鹅膏属于鹅膏菌属的一个次分类,
  • 平成时代平成(日语:平成/へいせい Heisei */?)是日本第125代天皇明仁使用的年号。自1989年1月8日明仁继位开始使用,至2019年4月30日明仁退位结束。昭和六十四年(1989年)1月7日,昭和天皇驾
  • 威尼斯红威尼斯红(Venetian red)是属于红色的一种,为有点不饱和的暖色颜料。主要来自近纯氧化铁(Fe2O3)的赤铁矿。现今已经可以用氧化铁合成出威尼斯红。1753年,英国出现世界上第一个使用
  • 2024第三十三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英语:the Games of the XXXIII Olympiad,法语:les Jeux de la XXXIIIe Olympiade),又称2024年巴黎奥运会,将于2024年7月26日至8月11日在法国巴黎举行
  • 尾崎秀树尾崎秀树(1928年11月29日-1999年9月21日)日本文艺评论家。 1928年(昭和3年)出生在台湾日治时代的台北市。台北帝国大学附属医学专门部(以前的台湾总督府医学校,后来的国立台湾大学
  • 鸟居清长鸟居清长(1752年-1815年6月28日),江户时代的浮世绘画家。鸟居清长为鸟居清满的学生,鸟居派的第四代继承人画家。属于铃木春信与喜多川歌麿之中时期的人物,活跃于天明年间。清长以
  • 驮隆口岸驮隆口岸(越南语:Cửa khẩu Tà Lùng),是位于越南高平省复和县的一个边境口岸。该口岸地处越南国道3号的终点,与中国广西省龙州县水口口岸隔河相望。广西·龙州中越水口—驮隆
  • 波别达山波别达山(俄语:Победа)是俄罗斯的山峰,位于北极圈以南140公里,由萨哈共和国负责管辖,属于切尔斯基山脉的一部分,海拔高度3,003米,是该山脉的最高点。
  • 辛亥革命 (电影)《辛亥革命》(英语:)是一部2011年上映的中国电影。本片是中国大陆为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筹拍的献礼片。由英皇影业有限公司、寰亚电影有限公司、长春电影集团公司联合上海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