菱镁矿

✍ dations ◷ 2025-11-14 00:08:38 #菱镁矿
菱镁矿(Magnesite),主要成分为碳酸镁(MgCO3)的矿物。菱镁矿的外观与白云石相似,难以区分,所以碳酸镁与碳酸亚铁混合的矿物被称为铁白云石(英语:ankerite)。这些铁白云石具有层状结构:单层(英语:monolayer)碳酸盐基团与镁单层以及碳酸二价铁单层交替。其矿物常混杂有小量含锰、钴或镍的其他矿物。硬度3.5~5,产地在津巴布韦、巴西、澳大利亚、北朝鲜和中国,其中北朝鲜推估藏量为世界第一,市面上有一些菱镁矿制作的串珠项链是价廉物美的饰物。菱镁矿不易形成好的晶体,通常是以岩块状出现。菱镁矿的特性与方解石相似。菱镁矿有与方解石同样的晶体结构,因此将它归类入方解石矿物组群。但是,菱镁矿MgCO3不与弱酸反应,而方解石CaCO3则弱酸起反应。这是区别菱镁矿与方解石的最佳的方法。菱镁矿常以矿脉的形式蕴蓄,又或是在和区域变质地形接触后混杂其中、或成为了蚀变产物。这些变质地形中有超镁铁岩(超基性岩)、蛇纹岩和其他富镁岩石类型。 这些镁质盐通常是隐晶质的,含有蛋白石或燧石形式的二氧化硅。菱镁矿也存在于超镁铁岩上方的风化层中的表岩屑,作为土壤和底土中的次生碳酸盐。这些含镁矿物是被地下水溶解后,透过释出二氧化碳而沉积。菱镁矿可以通过滑石碳酸盐(英语:talc carbonate)与橄榄岩或其他超镁铁岩的交代作用而形成。在水和二氧化碳存在下,在升高的温度和绿片岩相(英语:Greenschist)的典型高压下,通过橄榄石的碳酸化形成菱镁矿。菱镁矿也可以通过以下化学反应,通过含镁的蛇纹石(利蛇纹石)碳酸化形成:菱镁矿亦见于现代的沉积物、洞穴及泥土中。其形式的温度相对较其他矿物为低(只有约40 °C ),只需要不停的变换沉积和溶解这两个过程。然而,“40度”这种温度对于地球上人类大多数的居住地来说都算是高温。所以近年有研究去降低这个温度,期望可以透过以聚苯乙烯微球作催化剂,将菱镁矿的结晶过程从数千年缩短至72天,透过人工形成菱镁矿来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多与白纹石一起搭配成装饰品和项链,也有雕刻品出售。菱镁矿在中国大陆又被称为“白松石”,但在化学结构上与被中国大陆称为“绿松石”的土耳其玉(Turquoise)完全不同,因为土耳其玉的成分化学式为:CuAl6(PO4)4(OH)8·4(H2O),是一种磷酸盐,而非菱美矿的碳酸盐。

相关

  • 尿石症肾结石(英语:Kidney stones)是尿液中的矿物质结晶沉积在肾脏里,有时会移动到输尿管。它们的体积小至沙粒般,也有些大到像个高尔夫球。较小的肾结石常会随尿液排出体外,但如果直径
  • 污染者自付原则污染者自付原则(英语:polluter-pays principle,略称PPP),又称污者自付原则,是一个环境法上的概念,要求制造污染者需要自己付出清除污染的代价。这项原则在1992年6月于巴西里约热内
  • 阿尔及利亚的犹太人阿尔及利亚犹太人的历史,可追溯到公元1世纪。在十五世纪,许多被西班牙和葡萄牙驱逐出境的赛法迪犹太人移民到阿尔及利亚;其中有受尊敬的犹太学者,包括以撒·本·谢谢特和西蒙·
  • 超音波超声波(英语:Ultrasound),是指任何声波或振动,其频率超过人类耳朵可以听到的最高阈值20kHz(千赫)。超声波由于其高频特性而被广泛应用于医学、工业、情报等众多领域。某些动物,如犬
  • 指交指交(fingering,日语:手マン)是以手指挑逗阴蒂、阴户、阴道或肛门促使其产生性反应,该动作可用在性伴侣之间爱抚、相互抚慰(mutual masturbation)或其他性爱动作之一部分,也能作为单
  • 自然人自然人(natural person),法律用语,是与法人相对的法律概念。每个生物学意义上的人都是指自然人。只有自然人才有资格享有基本人权。某些权利,诸如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也只有自然人才
  • 实验室设备实验室设备是指在实验室里工作人士用的各种各样的工具和设备。实验室设备一般是用作进行实验或作为测量,和收集资料。实验室设备依实验室的种类不同,而有不同的设备。这些工具
  • 嗜食极端生物嗜食极端生物(英文:Extremotroph)是一个生物取食种类的问题,这类生物的食物通常被认为是地球上大多数生物不会利用的。“极端”的定义是人类中心论的,而对这些生物本身而言,这些食
  • 斯美塔那贝德里赫·斯美塔那(捷克语:Bedřich Smetana 捷克语发音:.mw-parser-output .IPA{font-family:"Charis SIL","Doulos SIL","Linux Libertine","Segoe UI","Lucida Sans Unicod
  • 詹姆斯·范·艾伦詹姆斯·范艾伦(英语:James Van Allen,1914年9月7日-2006年8月9日),美国科学家,以发现范艾伦辐射带而知名(探险者一号与探险者三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