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非洲大蜗牛
✍ dations ◷ 2025-09-07 01:55:10 #非洲大蜗牛
非洲大蜗牛(学名:Achatina fulica)是腹足纲动物,为陆栖蜗牛。俗名褐云玛瑙螺、菜螺。非洲大蜗牛也被列入世界百大外来入侵种之一。成体壳长一般为7-8公分,最大则可长到超过20公分。壳略呈纺锤形,高约8厘米,质稍厚;螺层约六、七层,螺旋纹与生长纹相交错,体螺层大,螺旋纹不明显;壳面白或黄色,有红棕色条纹或焦褐色云状花纹;无厣,遇到干燥或冬眠时分泌乳白色粘液膜以封闭壳口。原产地为非洲东部,但目前已经广泛分布于亚洲、太平洋、印度洋和美洲等地的湿热地区。分布于桑给巴尔、毛里求斯、马达加斯加、塞舌尔、印度、斯里兰卡、越南、柬埔寨、老挝、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台湾、澳门、日本以及中国大陆的福建、广东、广西、云南、海南等地。(属于有害侵入物种被中国禁养)台湾日治时期1932年(或作1933年)由台北帝国大学日籍教授下条久马一以食用因素擅自从新加坡将非洲大蜗牛引入台湾。但因为缺乏计划且繁殖力强而供过于求。台湾全境均可发现其踪迹,现已执行分布普查之资料点,计有:新北市平溪区、屏东县恒春半岛、屏东县好茶玛家、花莲县玉里镇、南投县草屯镇、新北市板桥区、新北市新店区、南投市、嘉义县阿里山、屏东县来义、恒春半岛内文地区、屏东县恒春半岛、屏东县满州乡及花莲县太鲁阁等地。台湾菜“炒螺肉”即是取食该物种,然而,处理蜗牛肉必须完全熟食,各种料理方式无论是快炒或烹煮,起码要以摄氏七十度以上及二、三分钟以上的料理后,才可安心食用,否则可能因生食感染广东住血线虫,造成嗜伊红性脑膜炎而危及生命 。夜行性,喜好潮湿的环境。生活环境为陆地,主要栖息于菜地、农田、果园、公园、橡胶园里、杂草丛生、树木葱郁、农作物繁茂阴暗潮湿的环境以及腐殖质的土壤里、枯草堆、洞穴中以及树枝落叶和石块下。非洲大蜗牛每当夏天或没雨水时,会躲在阴凉处,并在壳口上生成一层白膜,只留一个小孔来呼吸,再将螺肉缩入壳内以防脱水,等到环境转好后再出来。以蔬菜、花卉等农作物为食。因此在大部分的地区都被视为入侵物种。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物种存续委员会的入侵物种专家小组(ISSG)列为世界百大外来入侵种。非洲大蜗牛一年约生产5-6次,一次平均约生产100个卵。约4个月就能长为成体,但长为成体后仍会缓慢成长。在饲养环境下,寿命约5-6年;但最久可能可到10年。
相关
- 氯化物氯化物在无机化学领域里是指带负电的氯离子和其它元素带正电的阳离子结合而形成的盐类化合物。最常见的氯化物比如氯化钠(俗称食盐)。常见的氯化物列在右表。但有时金属(如金)溶
- 台湾客家语书写推荐用字陶文 ‧ 甲骨文 ‧ 金文 ‧ 古文 ‧ 石鼓文籀文 ‧ 鸟虫书 ‧ 篆书(大篆 ‧ 小篆)隶书 ‧ 楷书 ‧ 行书 ‧ 草书漆书 ‧ 书法 ‧ 飞白书笔画 ‧
- 狭义相对论狭义相对论(英语:Special relativity)是由爱因斯坦、洛仑兹和庞加莱等人创立的,应用在惯性参考系下的时空理论,是对牛顿时空观的拓展和修正。爱因斯坦在1905年完成的《论动体的电
- 施蕴渝施蕴渝(1942年4月-),上海崇明人,分子生物物理学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65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系生物物理专业,1965年至1970年在卫生部中医研究院任实习
- 突厥突厥(土耳其语:Türk;维吾尔语:تۈرك / Türk),是生活在欧亚大陆,使用突厥语族语言的民族群体,狭义的突厥人专指曾建立突厥汗国那部分古突厥人(即以阿史那部落为核心的部落联盟);广
- 叠加原理在物理学与系统理论中,叠加原理(superposition principle),也叫叠加性质(superposition property),说对任何线性系统“在给定地点与时间,由两个或多个刺激产生的合成反应是由每个刺
- 阿瑟尔期阿瑟尔期(英语:Asselian)是二叠纪的第一个时期,年代大约位于298.9–293.52百万年前。
- 十三行博物馆新北市立十三行博物馆,简称十三行博物馆,位于台湾新北市八里左岸,于1998年兴建,2003年4月24日正式开馆。为台湾第一座市立考古博物馆,设立目的为保存及推广十三行文化。旧名十三
- 实尾岛《实尾岛》(朝鲜语:실미도/實尾島 Silmido)是一部依据韩国的实尾岛事件改编的电影作品,于2003年上映。影片力求真实呈现“684部队”残酷训练及壮烈牺牲的实况,打破韩国电影最远外
- Brachiopoda见内文腕足动物门(学名:Brachiopoda)是动物界的一个门,属于底栖、有一对硬壳的触手冠海产动物。但与双壳类动物不同的是:其壳是上、下开合,而不是左、右开合。铰位在后背部,而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