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大蜗牛

✍ dations ◷ 2025-04-03 11:25:15 #非洲大蜗牛
非洲大蜗牛(学名:Achatina fulica)是腹足纲动物,为陆栖蜗牛。俗名褐云玛瑙螺、菜螺。非洲大蜗牛也被列入世界百大外来入侵种之一。成体壳长一般为7-8公分,最大则可长到超过20公分。壳略呈纺锤形,高约8厘米,质稍厚;螺层约六、七层,螺旋纹与生长纹相交错,体螺层大,螺旋纹不明显;壳面白或黄色,有红棕色条纹或焦褐色云状花纹;无厣,遇到干燥或冬眠时分泌乳白色粘液膜以封闭壳口。原产地为非洲东部,但目前已经广泛分布于亚洲、太平洋、印度洋和美洲等地的湿热地区。分布于桑给巴尔、毛里求斯、马达加斯加、塞舌尔、印度、斯里兰卡、越南、柬埔寨、老挝、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台湾、澳门、日本以及中国大陆的福建、广东、广西、云南、海南等地。(属于有害侵入物种被中国禁养)台湾日治时期1932年(或作1933年)由台北帝国大学日籍教授下条久马一以食用因素擅自从新加坡将非洲大蜗牛引入台湾。但因为缺乏计划且繁殖力强而供过于求。台湾全境均可发现其踪迹,现已执行分布普查之资料点,计有:新北市平溪区、屏东县恒春半岛、屏东县好茶玛家、花莲县玉里镇、南投县草屯镇、新北市板桥区、新北市新店区、南投市、嘉义县阿里山、屏东县来义、恒春半岛内文地区、屏东县恒春半岛、屏东县满州乡及花莲县太鲁阁等地。台湾菜“炒螺肉”即是取食该物种,然而,处理蜗牛肉必须完全熟食,各种料理方式无论是快炒或烹煮,起码要以摄氏七十度以上及二、三分钟以上的料理后,才可安心食用,否则可能因生食感染广东住血线虫,造成嗜伊红性脑膜炎而危及生命 。夜行性,喜好潮湿的环境。生活环境为陆地,主要栖息于菜地、农田、果园、公园、橡胶园里、杂草丛生、树木葱郁、农作物繁茂阴暗潮湿的环境以及腐殖质的土壤里、枯草堆、洞穴中以及树枝落叶和石块下。非洲大蜗牛每当夏天或没雨水时,会躲在阴凉处,并在壳口上生成一层白膜,只留一个小孔来呼吸,再将螺肉缩入壳内以防脱水,等到环境转好后再出来。以蔬菜、花卉等农作物为食。因此在大部分的地区都被视为入侵物种。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物种存续委员会的入侵物种专家小组(ISSG)列为世界百大外来入侵种。非洲大蜗牛一年约生产5-6次,一次平均约生产100个卵。约4个月就能长为成体,但长为成体后仍会缓慢成长。在饲养环境下,寿命约5-6年;但最久可能可到10年。

相关

  • MIT Technology Review《麻省理工科技评论》(英语:MIT Technology Review)是由麻省理工学院于1899年创刊的杂志。 它侧重报道新兴科技和创新商业,专注于科技的商业化和资本化。它的读者包括高级管理人
  • 约瑟夫·汤姆逊约瑟夫·汤姆孙爵士,OM,FRS(英语:Sir Joseph John Thomson,1856年12月18日-1940年8月30日,简称J.J.Thomson),英国物理学家和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他发现了电子并测定了其质荷比,这是
  • 抗雄性激素抗雄激素(anti-androgens),或称为雄性激素拮抗剂(androgen antagonists)。于1960年代时被发现,借由阻断特定的受体而抑制雄性激素的作用。可以竞争细胞表面的接受器或是影响雄性激
  • 虎杖虎杖(学名:Fallopia japonica),别名假川七、土川七、红三七、三七或日本蓼,是一种蓼科何首乌属植物。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物种存续委员会的入侵物种专家小组(ISSG)列入世界百大外来
  • 日侨学校高雄市日侨学校(日语:高雄日本人学校/たかおにほんじんがっこう Takao Nihonjin Gakkō */?),为台湾的一所日侨学校(英语:Nihonjin gakkō),该学校于1969年在台湾高雄市三民区河北
  • 北海道2019冠状病毒病北海道疫情(日语:北海道における2019年コロナウイルス感染症の流行/ほっかいどうにおける2019ねんコロナウイルスかんせんしょうのりゅうこう),介绍日本的2019冠状
  • 膝外翻膝外翻(英语:Genu valgum),又名X型腿,是指双腿伸直时膝关节形成一个角度使两膝相互接触。严重的外翻畸形通常使得双腿同时伸直的时候让两侧足部无法相互接触。外翻意味着膝关节的
  • 萨米族萨米人,是北欧地区的原住民,欧洲最大的原住民族群之一,也是欧洲目前仅存的游牧民族。萨米人的语言是萨米语,属于芬兰-乌戈尔语族。其他对于萨米人的称呼或写法有:Sámen、Saamen
  • 赵洪璋赵洪璋(1918年7月8日-1994年2月7日),河南淇县人,中国小麦育种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1940年毕业于西北农学院农艺系,后留校任教,曾任西北农学院教授。他选育的小麦品种碧玛1
  • 坠饰坠饰(古法语:pendant),亦作垂饰或吊坠,是指一种可以宽松的垂吊在身上的珠宝或首饰。它不一定是作项链般穿戴,现时一些造型夸张的耳环也会用上坠饰,尽管这么可能令耳朵感到很沉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