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流体理论

✍ dations ◷ 2025-10-21 06:37:43 #双流体理论
电的流体理论假定,电磁学里的各种现象可以用电流体来表述。在十八世纪,双流体理论与单流体理论是两种著名的流体理论。查尔斯·笃费(英语:Charles Du Fay)做实验于1733年发现,假若被丝绸摩擦后的玻璃对于带电的金叶片呈现出排斥的现象,则被羊毛摩擦后的琥珀会对这带电的金叶片呈现出吸引的现象。他从这结果与很多类似的实验结果推断,大自然有两种不同的“电”。进一步实验揭露,带电玻璃会排斥带电玻璃,任何从带电玻璃获得电的物体也会排斥带电玻璃,带电琥珀会吸引带电玻璃,任何从带电琥珀获得电的物体也会吸引带电玻璃。笃费称由丝绸摩擦玻璃生成的电为玻璃电(英语:vitreous electricity),而由由羊毛摩擦琥珀生成的电为树脂电(英语:resinous electricity):484-5通过摩擦的动作可以将这两种电分离, 通过合并的动作可以相互中和对方。这“双流体理论”对于电现象首次给出解释:20。稍后,美国科学家埃柏奈泽·肯纳斯理(英语:Ebenezer Kinnersley)也独立获得相同的结论:118。1747年,美国学者本杰明·富兰克林做电实验发现,当摩擦玻璃时,玻璃会获得一些电,而摩擦者则会失去一些电,在摩擦的过程中,并不会生成任何电,只会从摩擦者转移一些电到玻璃,整个孤立系统的总电量不会改变。为了解释类似这般的电现象,他想出一种“单流体理论”,其表明,电现象是源自于一种既看不见又无重量的流体所产生的作用,这种电流体弥漫于物体里,假若某物体因为拥有其自然数量的电流体而没有显示出电现象,则称此物体为“电中性”。假若某物体拥有多过自然数量的电流体,则称此物体“带正电”,少于自然数量的电流体,则称此物体“带负电”。假设两个分别带正电与带负电的物体相互接触到对方,则带正电物体的电流体就会流往带负电物体。电流体的这种重新分布规定了流动方向,其与后来观测到的电子流动方向正好相反。在富兰克林的“单流体理论”里的电流体就是在笃费的双流体理论里的玻璃电,而琥珀电则是玻璃电的欠缺。富兰克林认为,电流体是由极奇奥妙的粒子所组成,这些粒子彼此之间相互排斥,但会被其它物质强烈吸引,因此,物质能像海绵一般地吸引与储存电流体。当“双流体理论”里的玻璃电与琥珀电这两种准物质相遇时,怎样相互湮灭对方是一个棘手问题,富兰克林的“单流体理论”不需要处理这问题,也能够说明为什么两个带正电物体会相互排斥,但不能对于为什么两个带负电物体会相互排斥给出解释。同时期,英国学者威廉·沃森也独立给出类似的单流体理论:43-47:1112

相关

  • 抗药性耐药性(drug resistance)是指药物的治疗疾病或改善病人征状的效力降低。当投入药物浓度不足,不能杀死或抑制病原时,残留的细菌可能具有抵抗此种药物的能力。例如细菌可能因抗生
  • 精华町精华町(日语:精華町/せいかちょう Seika chō */?)是位于京都府南部的行政区划,木津川从辖区东侧通过,辖内西部与南部为丘陵地,主要市区位于东部的平原。由于被划入关西文化学术
  • GHz吉赫就是吉咖赫兹,频率的基本单位为赫兹(Hz),吉咖(Giga)是用于构成十进倍数单位的词头 ,表示的因数为10的9次方,吉咖简称吉(G)。吉赫对应的英文是GHz。
  • 角苔门角藓门(学名:Anthocerotophyta),是构成苔藓植物的一个门的一组非维管植物。俗名“角藓”是指细长的角状结构,即角状的孢子体。如在苔藓植物门和地钱门中,角藓的扁平的绿色植物体是
  • 巨脉蜻蜓巨脉蜻蜓(学名:Meganeura monyi),又名大尾蜻蜓或巨尾蜻蜓,是3亿年前石炭纪一种已灭绝的昆虫,外型与现今的蜻蜓接近。翼展范围自 65 cm(25.6英寸) 到超过 70 cm(28英寸),是目前已知地
  • RTLRTL可以指:
  • 鄂霍次克海坐标:55°N 150°E / 55°N 150°E / 55; 150鄂霍次克海(俄语:Охо́тское мо́ре,罗马化:Okhotskoye More,IPA:.mw-parser-output .IPA{font-family:"Charis SIL","Dou
  • 迈克尔·费希尔迈克尔·埃利斯·费希尔(英语:Michael Ellis Fisher,1931年9月3日-),英国物理学家,化学家和数学家。他对统计物理学做出了许多重要贡献,包括相变理论和临界现象等。
  • 视网膜动脉和静脉视网膜又称视衣,是脊椎动物和一些头足纲动物眼球后部的一层非常薄的细胞层。它是眼睛里面将光转化为神经信号的部分。视网膜含有可以感受光的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这些细胞将
  • 絮状卷云絮状卷云(学名:Cirrus floccus,缩写: Ci flo ),是卷云的一种。絮状卷云由一簇小而圆的云块组成,云块之间相互独立,云块后常伴有尾迹。当絮状卷云相对于观察者的高度角在30°以上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