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大都
✍ dations ◷ 2024-11-05 16:38:38 #大都
元大都,或称大都(突厥语称为汗八里,蒙古语:Ханбалиг,意即“可汗之城”),自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四年正月三十日(1267年2月25日)至元惠宗至正二十八年八月初二(1368年9月14日),为元朝京师。其城址位于今北京市市区,北至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南至长安街一线,东西至北京二环路一线。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蒙古帝国,到1215年5月31日,成吉思汗率大军攻克金中都(今北京市)。1217年,太师、国王木华黎改中都为燕京。自1260年忽必烈即位以来,因为忽必烈和阿里不哥争位,各汗国纷纷自立,蒙古帝国实际上已分裂,演变成为忽必烈的元朝(大元帝国)以及位于其西部的四大汗国,忽必烈仅获得其中的伊儿汗国的承认,直到1303年元成宗在位时,西北四大汗国才名义上重新承认元朝皇帝的宗主地位。其中元朝统一全国后的疆域包括今天的蒙古国(外蒙古)本土和中国大部分地区以及俄罗斯的西伯利亚南部地区等地。忽必烈登基之后,以元上都(今内蒙古自治区多伦县境)为帝都。但是上都位置偏北,对控制中原不利,因此忽必烈在1264年解决了与其弟阿里不哥的汗位之争后,决定迁都至燕京地区。燕京地区当时尚有金中都故城,然而此城历经金朝末年的战争,自1215年5月31日被蒙古军队攻陷之后,其城内宫殿多被拆毁或焚毁,而且其城市供水来源——莲花河水系已经出现水量不足的情况,无法满足都城日常生活所需用水。1263年6月16日,忽必烈下诏升开平府为上都(今中国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多伦县西北闪电河畔)。1264年9月5日,忽必烈发布《建国都诏》,改燕京(今北京市)为中都,定为陪都,两都制正式形成。1267年2月25日,元世祖忽必烈由上都迁都到位于中原的中都,定中都为首都,将上都作为陪都。1267年忽必烈迁都中都后,乃居住于城外的金代离宫——大宁宫内。并于1267年在中都的东北部,以大宁宫所在的琼华岛(金朝琼林苑),为中心开始了新宫殿和都城的规划兴建工作。中书省官员刘秉忠为营建都城的总负责人,阿拉伯人也黑迭儿负责设计新宫殿。 郭守敬担任都水监,修治元大都至通州的运河,并以京郊西北各泉作为通惠河上游水源。1272年3月28日,忽必烈将中都改名为大都(突厥语称汗八里,帝都之意),并建中书省署在此。元大都和南城(金中都旧城),两者的城墙“仅隔一水”,新城营建以后, 命旧城之人徙居新城之中。至元十一年正月初一(1274年2月9日),宫阙告成,忽必烈首次在大都皇宫正殿大明殿举行朝会,接受皇太子、诸王、百官以及高丽国王王禃所派使节的朝贺。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时,大都的大内宫殿、宫城城墙、太液池西岸的太子府(隆福宫)、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等官署,以及都城城墙、金水河、钟鼓楼、大护国仁王寺、大圣寿万安寺等重要建筑陆续竣工。至元二十二年,发布了令旧城(金中都故城)居民迁入新都的诏书:“诏旧城居民之迁京城者,以资高及居职者为先,仍定制以地八亩为一份,其地过八亩或力不能作室者,皆不得冒据,听民作室”。从至元二十二年到三十一年(1294年),有四十至五十万居民自旧城(金中都故城)迁入大都。此时期还陆续完成了宫内各处便殿、社稷坛、通惠河河道、漕粮仓库等建筑工程。元大都的营建工作至此基本完毕。此后元代各帝陆续又有添建,如孔庙、国子监、郊祭坛庙和佛寺等,但对元大都总体布局没有变动。元惠宗至正二十八年(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夏,朱元璋遣将领徐达、常遇春率军北征,七月抵达通州,至正二十八年闰七月二十八日(1368年9月10日),元惠宗令淮王帖木儿不花监国,携后妃、太子、公主自健德门出城北逃,前往元上都避难。至正二十八年八月初二日(1368年9月14日),明军攻陷大都齐化门,由此入城。明朝洪武元年八月十四日(1368年9月26日),明太祖将大都改名为北平。由于至正年间饥荒与黑死病等瘟疫为害,元大都故城居民稀少,明军入城时居民仅剩万余人,山西元军由王保保率军反扑大都而来。徐达、常遇春等人留下三万余将士,即开往山西迎战,元大都留守军民不到五万,再由于元大都城北居民稀少、地势空旷,在防守时城上军人无可依托,因此于洪武元年(1368年)在城中偏北部增建一道土垣,将城垣变为“日”字形布局,使北段城墙靠近居民密集区,战时守城士兵可以从容筹画衣食。由于新筑城墙西端正值河床,因此自今德胜门以西处向西南倾斜,造成明清北京城池西北缺角的格局。洪武四年(1371年)将此段新城墙以北的元大都城垣废弃,原来北城墙上的安贞门和健德门,以及东、西城墙上最北边的光熙门和肃清门也一并废弃。这四门的城楼,以及被划在城外的官署、住宅尽被拆除。但是,元大都北城垣虽被废弃,但并未被拆除,而是仍然起到拱卫城池的作用。直至嘉靖朝俺答之变时,在土城(尤其是改名“德胜门外土关”的健德门附近)仍有明军驻守。北平此后为燕王朱棣驻地,其城市格局在明初的五十余年中没有变化。永乐十九年(1421年),明成祖迁都北京后,将北京城南墙南移二里,原元大都南城垣亦未完全拆除,而是任其自行湮灭。至明朝末年,元大都南城垣已经被剥蚀为数座土丘,并被称以“下岗”、“上岗”之名。至清朝,大都南城垣遗迹已完全消失。今天在北京市朝阳区和海淀区依然保存有元大都北城墙遗址,被称为土城。元朝时期关于元大都人口的史料记载如下:“京畿居民繁盛”,“京师乃天下之都会,人物繁辏”,“户口之伙”,“当倍秦汉而参隋唐也”。元世祖忽必烈时期来华的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称赞元大都“户口繁盛”,“城内外人户繁多”,“居民之众”,“百物之输入”,“世界诸城无能与比”。元世祖至元七年(1270年),中都路(1272年改称大都路,辖区包括中都城以及附近的二十五个州县)一共有十四万七千五百九十户,四十万一千三百五十人(《元史·地理志》),平均每户人口只有2.72人,明显不符合古代的实际情况,按照史学界目前通用的每户平均五口计算(通常这个数字要比实际每户人口低一些),实际人口大约七十五万人。元世祖至元三十年(1293年),大都城中有民十万(《大元仓库记》记载)。生活在元朝前期的诗人王恽(1227年-1304年),也在他的诗中提到,“都城十万家”。虽然诗人的“十万家”只是一个大约数值,比如说城中如果有十一万户,在诗中一样会被称作“十万家”,但是结合《大元仓库记》提到的1293年大都城中有十万户,综合一下可以推断出,在1304年之前大都城中实际人口有十万户,大约五十万人是可以采信的。元惠宗至元六年(1340年),大都城中有大约一百万人。这个数字出自《庚申外史》记载,1340年,右丞相益都忽、左丞相脱脱上朝时对元惠宗提到“京师人烟百万”,益都忽和脱脱二人作为丞相,自然能掌握很多普通人不知道的资料,他们对于大都城中实际有多少人应该会有一个准确的判断,这个数字是可以采信的;但也可能是文人笔下的虚数。现代学者周继中在论文《元大都人口考》中认为,元朝中后期元大都城中的人口超过一百一十万。周继中的依据如下:一,根据《元史·地理志》和《马可波罗行纪》,元大都包括南城(旧城)和北城(新城),两者的城墙“仅隔一水”;二,根据《元史》《元典章》等一系列史料记载,推断出元朝中后期大都城中不同类型的人口数量如下:(一)工匠六万七千六百一十五户,按照每户五口计算,工匠和家属一共三十三万八千余人,(二)宿卫诸军十万余人,(三)佛教寺院七万余人,基督教徒(天主教)一万余人,(四)乐工、回回人、巨商、富户及其家属等二万三千余人,此外,还有“贡献异物之外国人”四万人,(五)吃“赈粜粮”和“红帖粮”的下层市民二十七万余人,在城中活动的农业人口十四万人,(六)城中的官员及其家属,皇宫中的皇室成员以及宫女、太监、仆役等共计十一万余人。所有人口合计超过一百一十万人,周继中认为元大都的实际人口远远超过这个数字,因为以下人口缺少资料无法统计:居住大都的巨商、富户、中产市民、累朝官吏占有大量的奴婢、仆人;“诸王、驸马及有分地的功臣户”,在京的“蒙古饥民”和贫民,还有大都周围“城市二百”,“每城皆有商人来此买卖货物”,当时“百物输入之众,有如川流之不息,仅丝一项,每日入城者计有千车”,还有信奉道教的人,等等。这些人均因为缺少具体史料记载而无法统计,未列入一百一十万的大都城人口数内。三,根据食盐供应来推断大都人口,元惠宗至元四年到至正三年(1338年-1344年),每年运至大都京廒的“官盐二万引”,付各局发卖的每年一万五千引,每引四百斤,一共六百万斤,按照每人每年食盐六斤的标准推算,六百万斤可供大都每年一百万人的食用盐。此外,在大都管办盐局出售期间,允许盐商经批准也可售盐,此外因为官员巡查不是很严,有不少盐商在大都私自售盐,1340年三月到1342年七月,就查获私贩盐到大都的案例“将及百起”,再加上食盐“在船则有侵盗渗溺之患,入局则有和杂灰土之奸”,可见大都“民食之盐”可供一百万人,是没有问题的。另外,宫廷、内府必用的常白盐,由河间盐运司专门生产,每年运至大都的“常白盐为一千五百引”,折合六十万斤,可供宫廷内府十万人食盐。以上民食之盐供一百万人,宫廷内府常白盐供十万人,共供大都一百一十万人食盐,这个和根据一系列史料推断的大都人口完全相符。惟此方法,忽略解往大都的食盐并非只供应大都城居民,更可能提供大都路一带甚至运往内外蒙古,而食盐人均量各朝计算皆超过十斤以上,1990年代中国调查人日均量为13.9克的精盐,还不包含牲畜食用粗盐的量,故此假说并不能代表什么。现代学者韩光辉在他的著作《北京历史人口地理》中,对元朝不同时期的元大都人口进行了推断。韩光辉认为,元朝时期的人口划分包括以下四类:州县赋役户口、军战户口、匠役户口、僧道人口等。《元史·地理志》记载的1270年户口数只是当时社会总户口的一部分,即州县赋役户口。韩光辉认为,元大都从1272年起,包括南城(金中都旧城)和北城(元大都新城),两者的城墙“仅隔一水”。韩光辉根据如下的史料:苏天爵《元文类》卷41《弓手》,《元史·地理志》,《元史·本纪》,《元史·兵志》,《永乐大典》等资料的分析,史料中记载,元大都城中设有一定数量的弓手,每一名弓手负责维护一百户居民的治安,元大都每设一名弓手的百户居民包括了军户、站户、匠户在内的各类人户。韩光辉认为,根据不同时期元大都城中弓手的数量,元大都在不同时间段的人口户数随之可以推断出来,计算大都城的实际人口按照目前史学界平均每户人口5人的标准进行计算,而且通常这个数字要比实际每户人口低一些。以下是根据史料推断出的元大都在不同时期的户数和实际人口数:中统五年(1264年),中都城弓手400名,城中有居民4万户,按平均每户5口人计算,共有20万人。至元八年(1271年),大都城弓手1195名,城中有11.95万户,按平均每户5口人计算,共有59.75万人。至元十八年(1281年),大都城弓手2195名,其中南城1400名,北城795名,城中有21.95万户,其中南城14万户,北城7.95万户,按平均每户5口人计算,南城和北城共有109.75万人,其中南城70万人,北城39.75万人。至正九年(1349年),大都城弓手2085名,南城和北城均1000名,关厢85名,城中有20.85万户,其中南城10万户,北城10万户,关厢8500户,按平均每户5口人计算,南城和北城共有104.25万人,其中南城和北城均为50万人,关厢4.25万人。元大都平面呈东西短、南北长的矩形,城墙全长60里又240步,辟十一门,南、东、西三面各三门,北面二门,被附会为哪吒“三头六臂两足”。营建大都时,先在全城的几何中心位置建“中心之阁”,然后以此为基准向四面拓勘城址。中心之阁以南为皇城。皇城四周建红墙,又称“萧墙”,其正门称棂星门,左右有千步廊。萧墙的东墙外为漕运河道。皇城并非以大内宫城轴线为基准、东西对称,而是以太液池为中心,四周布置三座宫殿——大内、隆福宫和兴圣宫,这种布局反映了蒙古人“逐水而居”的特点。大内共计六门,南垣正中为正门崇天门,是左右骈立三出阙的五凤楼阙门,崇天门左右又有云从、星拱二门;大内北垣有厚载门,东垣有东华门,西垣有西华门。崇天门前有金水河,河上有周桥(相传今北京故宫内之断虹桥)。大内正殿为大明殿,是元帝理政和居住的场所,面阔十一间,后有廊庑连接后殿。大明殿之后为延春阁,为皇后居所。此外还有玉德殿、内藏库、鹰房、羊圈等建筑。皇城外,南面和东南为官署区,北面积水潭一带为闹市,东面为太庙,西面为太社稷,加之城垣每面各开三门(北垣例外),城中更有纵横各九条干道,均符合《周礼·考工记》中“九经九轨”、“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的相关记载,是中国京城中最接近《考工记》营国制度的。在中心之阁西面,为鼓楼、钟楼,是全城的报时机构。钟鼓楼之西为积水潭,是元代漕运终点,也是全城最繁华的商业区,有米市、面市、缎子市、皮帽市、金银珠宝市、铁器市、鹅鸭市等市廛,还有望湖亭、万春园等园亭。在元大都中,设有专为宫廷供水的河道——金水河,该河从玉泉山引流,与其他河道交会之处都架渠跨越,金水河内禁止百姓洗濯、饮马,以保证宫廷用水的洁净。元大都的道路为土路,在建城时在城市主干道两侧设置了排水明沟,用条石砌筑。明朝之后,许多明沟被加盖覆盖,变为暗沟。元大都城防体系包括城墙、城门、护城河。城墙是夯土筑成,周长60里240步(28.6公里),高约10至12米,基宽20至24米,顶宽10至15米。筑城时采用宋代旧法,即在墙内先设永定木,然后再加横向的纴木,然后加土夯筑。 由于大都夏季多雨,土城墙容易被雨水冲刷浸泡、导致倒塌,因此在建城之初曾议以砖石包覆,但因财力不足而作罢。后元廷专门抽调军队,负责收割芦苇、编织苇席,每年入夏以苇席覆盖城墙墙体,称为“苇城”,民间俗称“蓑衣披城”。但是元文宗时天下动乱,惧怕起义百姓放火焚烧苇席,因此终止“苇城”之举,改为每有墙体松垮塌方时临时征调民夫修补。元大都城城墙走向取直线,东西向城墙7400米,南北城墙长6650米。南城墙西段顺承门与丽正门之间有一处城墙呈向外凸出的弧形。据《析津志》记载,修筑南城墙时,该段城墙走向正值庆寿寺西的海云、可庵二大师塔,“时相奏,世祖(忽必烈)有旨,命圈裹入城内”。元大都共有十一门。各城门的命名都与《周易》卦象相关,详解如下:元大都城门门道沿用宋金时代的旧作法,为大木过梁式方门。由于元初以武力平定天下,无外来威胁,因此未构筑瓮城(当时南宋许多城市已经在城门处设有瓮城、并用砖包砌城台,例如靖江城)。元中后期,农民起义蜂起,方于不宜施工的至正十九年冬季草草修筑十一门瓮城。城门外设木制吊桥,以跨越护城河。长安 · 洛阳 · 汴 · 燕(明代,陈建)关中 · 洛阳 · 建康 · 开封(明末,顾炎武)长安 · 洛阳 · 金陵 · 燕都(民国,朱偰)长安 · 洛阳 · 汴京 · 燕都 · 金陵西安 · 洛阳 · 南京 · 北京 · 开封 · 杭州 · 安阳西安 · 洛阳 · 南京 · 北京 · 开封杭州 · 安阳 · 郑州 · 大同 · 成都亳 → 隞(嚣) → 相 → 庇 → 邢 → 奄 → 殷 → 朝歌岐邑 → 丰京 → 镐京 → 雒邑西汉→新朝长安 → 东汉雒阳 → 东汉献帝长安 → 东汉献帝许都长安遗址 · 谯都 · 许都遗址 · 邺都遗址 · 洛阳遗址统治中心:长安 → 大兴→长安(胡姆丹) → 武周神都 → 长安 → 成都 → 长安 → 洛阳北京太原府 · 东京河南府 · 中京京兆府 · 南京成都府 · 西京凤翔府上京龙泉府 · 东京龙原府 · 中京显德府 · 南京南海府 · 西京鸭绿府上京临潢府 · 东京辽阳府 · 中京大定府 · 南京析津府 · 西京大同府上京会宁府 · 中都大兴府 · 南京→东京辽阳府 · 西京大同府 · 北京临潢府→大定府 · 南京开封府后梁开封府 → 后唐洛阳 → 后晋→后汉→后周开封府南唐江宁府 → 南都南昌府 · 北汉太原府东京兴庆府→中兴府 · 西京西平府 · 辅郡西凉府东京开封府(汴梁) → 行在临安府、行都建康府 · 西京河南府 · 南京应天府 · 北京大名府大蒙古国:曲雕阿兰 → 哈拉和林 → 上都大都路大都(汗八里) · 上都路(陪都)北元:上都 → 应昌城 → 哈拉和林
察哈尔部林丹汗:查干浩特中都中立府 · 京师应天府(后改为留都南京) → 京师顺天府(原为行在) → 应天府 → 顺天府弘光应天府 · 隆武福京天兴府 · 绍武 · 永历 · 东武后金:费阿拉(佛阿拉) → 赫图阿拉(兴京) → 界藩城(行都) → 萨尔浒城(行都) → 辽阳 → 东京 → 盛京奉天府(后改为留都)京师顺天府[ 太平天国:天京]民初政府:南京府(临时) → 北京国民政府:广州 → 武汉 → 南京 → 洛阳(行都)、西京(陪都) → 重庆(陪都) → 南京(还都)[ 中华共和国:福州][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瑞京→保安→延安]行宪政府:南京 → 广州 → 重庆 → 成都 → 台北(中央政府所在地)北京中轴线 · 北京城池 · 北京城墙 · 北京城门 · 北京皇城 · 北京王府 · 北京胡同 · 北京牌楼 · 四合院县级:蓟县(古代)(蓟城) → 蓟北县 → 析津县 → 大兴县 · 燕都县 → 幽都县 → 宛平县郡州路府市级:燕国 · 燕国 (楚汉战争) · 广阳郡 · 幽州 · 燕京 · 辽南京(南京道析津府) · 金中都(中都路大兴府) · 元大都(大都路) · 北平府(北平) · 京师顺天府(北京) · 京兆地方 · 北平市昆曲 · 京剧 · 评剧 · 河北梆子 · 京韵大鼓 · 西河大鼓 · 梅花大鼓 · 京东大鼓 · 含灯大鼓 · 滑稽大鼓 · 五音大鼓 · 北京琴书 · 北京评书 · 相声 · 双簧 · 八角鼓 · 单弦 · 快板书 · 数来宝 · 智化寺京音乐 · 景泰蓝 · 象牙雕刻 · 雕漆 · 料器 · 京绣 · 琉璃 · 花丝镶嵌 · 金漆镶嵌 · 风筝哈 · 鬃人 · 毛猴 · 内画鼻烟壶 · 聚元号 · 京作硬木家具 · 北京灯彩 · 北京玉雕 · 宫毯 · 天桥 · 天桥八怪 · 吹糖人 · 面人郎 · 拉洋片 · 赛活驴 · 银枪刺喉 · 拉硬弓 · 天桥摔跤 · 古彩戏法 · 杂技 · 口技 · 中幡 · 大力丸鹤年堂 · 同仁堂 · 长春堂 · 德寿堂 · 稻香村 · 稻香春 · 内联升 · 马聚源 · 盛锡福 · 同升和 · 步瀛斋 · 通三益 · 王麻子 · 八大祥(瑞蚨祥 · 瑞生祥 · 瑞增祥 · 瑞林祥 · 益和祥 · 广盛祥 · 祥义号 · 谦祥益) · 一得阁 · 荣宝斋 · 戴月轩 · 崇古斋 · 德源兴 · 张一元 · 庆林春 · 吴裕泰 · 元长厚 · 亨得利钟表眼镜商店 · 大明眼镜店 · 精益眼镜店 · 四大恒 · 义利 · 双合盛 · 天惠斋 · 东升平 · 清华园浴池 · 清华池 · 鑫园澡堂 · 兴华园 · 来今雨轩天安门 · 故宫 · 正阳门 · 景山 · 北海 · 什刹海 · 九坛八庙 · 燕京八景 · 大栅栏 · 钟鼓楼 · 天桥 · 琉璃厂 · 八大胡同八刹三山 · 故宫外八庙 · 护国寺 · 隆福寺 · 白塔寺 · 雍和宫 · 报国寺 · 都土地庙 · 白云观 · 东岳庙 · 五顶(东顶 · 南顶 · 西顶 · 北顶 · 中顶) · 蟠桃宫 · 厂甸 · 都城隍庙 · 宛平县城隍庙 · 大兴县城隍庙 · 江南城隍庙 · 五显财神庙 · 崇元观 · 太阳宫 · 广宁观 · 花市火神庙 · 地安门火神庙 · 都灶君庙 · 西药王庙 · 东药王庙 · 南药王庙 · 北药王庙 · 妙峰山 · 丫髻山 · 牛街礼拜寺 · 东四清真寺 · 花市清真寺 · 马甸清真寺 · 北堂 · 南堂 · 东堂 · 西堂湖广会馆 · 安徽会馆 · 江西会馆 · 湖南会馆 · 四川会馆 · 全浙会馆 · 福建会馆 · 福建汀州会馆 · 南海会馆 · 安庆会馆 · 浏阳会馆 · 番禺会馆 · 顺德会馆 · 平阳会馆 · 中山会馆 · 粤东新馆 · 绍兴会馆 · 休宁会馆 · 潮州会馆 · 台湾会馆 · 正乙祠青云阁 · 劝业场 · 东安市场 · 首善第一楼 · 天桥市场 · 西安市场 · 西单商场广和楼 · 景泰园 · 泰华园 · 阜成园 · 广德楼 · 中和戏院 · 庆乐戏园 · 三庆戏院 · 庆和园 · 同乐轩 · 大亨轩 · 天乐茶园→华乐戏园 · 裕兴园 · 大舞台 · 燕喜堂 · 长安大戏院 · 吉祥戏院 · 开明戏院 · 哈尔飞戏院 · 新新大戏院 · 庆春园 · 广兴园 · 春仙园 · 庆顺园 · 西安园 · 庆昇园 · 天和园 · 天汇园 · 第一舞台 · 万盛轩 · 天乐戏院天汇轩 · 汇丰轩 · 广庆轩 · 广和茶园 · 阜成茶园 · 东和顺 · 龙海轩 · 庆盛轩 · 天禄轩谭家菜 · 厉家菜 · 北京烤鸭(全聚德 · 便宜坊) · 涮羊肉(东来顺 · 南来顺 · 又一顺 · 西来顺) · 炙子烤肉(烤肉季 · 烤肉宛) · 炸酱面 · 二锅头 · 仿膳饭庄 · 厚德福 · 柳泉居 · 壹条龙 · 玉华台饭庄 · 全素斋八大楼:正阳楼 · 东兴楼 · 泰丰楼 · 安福楼 · 致美楼 · 鸿兴楼 · 春华楼 · 新丰楼十大堂:惠丰堂 · 聚贤堂 · 福寿堂 · 天福堂 · 会贤堂 · 福庆堂 · 庆和堂 · 同和堂 · 同兴堂 · 庆丰堂八大居:广和居 · 砂锅居 · 同和居 · 恩承居 · 万福居 · 福兴居 · 天兴居 · 万兴居八大春:方壶春 · 东亚春 · 庆林春 · 淮扬春 · 新路春 · 大陆春 · 春园 · 同春园护国寺小吃(豆汁、焦圈、豌豆黄、艾窝窝、驴打滚) · 茯苓夹饼 · 京糕 · 褡裢火烧 · 炒肝 · 爆肚 · 冰糖葫芦 · 煎灌肠 · 炒疙瘩 · 白水羊头 · 糖卷果 · 面茶 · 姜丝排叉 · 奶油炸糕 · 蜜麻花 · 馓子麻花 · 萨其玛 · 糖火烧 · 豆馅烧饼 · 炖吊子馄饨侯 · 小肠陈(卤煮火烧) · 奶酪魏 · 年糕杨 · 年糕钱 · 爆肚冯 · 爆肚满 · 爆肚王 · 羊头马 · 豆腐脑白 · 茶汤李 · 门钉李 · 瑞宾楼 · 月盛斋 · 天兴居 · 锦馨 · 白魁老号 · 不老泉 · 都一处(烧麦) · 天福号 · 六必居 · 天源酱园 · 王致和 · 桂馨斋 · 麻酱面溜鸟 · 斗蛐蛐 · 蝈蝈 · 鸽子 · 金鱼 · 猫 · 枣 · 石榴 · 夹竹桃 · 柿子 · 菊花 · 国槐 · 海棠 · 中国象棋 · 围棋 · 牌九 · 麻将 · 九九消寒图 · 太极拳 · 抖空竹 · 毽子 · 核桃铁球 · 灯谜 · 对联北京话 · 老北京叫卖
相关
- 动名词动名词(gerund)在拉丁语和英语语法,是一种非限定动词形式,可以有名词的功能性。在英语动名词的结尾为 -ing(例如:I enjoy playing basketball. - 我很喜欢打篮球。);同样的动词形式
- 访谈法面谈或采访,是指一种涉及两名或以上人士的对话,由一方发问,并由另一方回答。面谈的其中常见的一种形式是面试,这是大部分企业在招聘员工过程中需要的一环。此外,面谈亦是新闻采访
- 第四军医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简称空军军医大学,对外又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本部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隶属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是为军队培养高、中层次医学专业人才的全国重
- 孤雌生殖单性生殖又称为孤雌生殖(Parthenogenesis),是动物或植物的卵子,不经过受精过程,而单独发育成后代的生殖方式,与一般无性生殖稍有区别。单性生殖一般发生在多种植物和无脊椎动物
- 放射性碘碘(I,原子量:126.90447(3))有37种已知同位素,其中只有碘-127是稳定同位素,其他都具有放射性,因此碘是一种单一同位素元素。天然存在的碘元素中含有两种同位素,主要为127I,以及痕量的1
- 内含子内含子(英语:Intron)是一个基因中非编码DNA片段,它分开相邻的外显子。更精确的定义是:内含子是阻断基因线性表达的序列。DNA上的内含子会被转录到前体RNA中,但RNA上的内含子会在RN
- 阴影影(又称影子、背影),是一种物理现象,是光线被不透明物体阻档而产生的黑暗范围,与光源的方向相反。影的横切面是二维轮廓、阻档光线物体的倒转投影。影的大小、形状随光线的入射角
- 国际板球理事会国际板球理事会(International Cricket Council,ICC)是一个成立于1909年,专门管辖国际板球事务的组织。目前,该组织共有107个成员国加盟,旗下主要的比赛有世界杯板球赛,其总部设在
- 大白鲨大白鲨(学名:Carcharodon carcharias, 英语:Great white shark)又名噬人鲨、白鲛、食人鲛,为最大型的掠食性鲨鱼。最早出现于中新世,是唯一现存的噬人鲨属(Carcharodon)的成员,出没于
- 西尔维斯特二世教宗西尔维斯特二世(拉丁语:Silvester PP. II;约950年-1003年5月12日)本名葛培特(Gerbert),于999年4月2日至1003年5月12日岀任教宗。他因为他在学术上的提倡而知名,比如重新引入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