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道,后期佛教术语,主要指公元前后由在家佛弟子发起的菩萨在成佛(无上正等正觉)之前必须经过的修行阶段,源自公元前后的佛传文学时期。上座部佛教《南传菩萨道》参考了佛灭后的《小部佛所行赞》、《行藏》及《本生经》而写成的,认为要被佛授记未来一定成佛才能被称作菩萨;释迦佛陀在世时代所说及被记载的主要四部柅迦耶没提及菩萨乘。北传大乘认为修行者只要发愿成佛便可称为“初发心菩萨”,菩萨道以“六度万行”(六度又译作“六波罗密”)为主要修行方法,有完整的果位体系。佛教导、提及的三乘修行之道,即目标为了修行成佛的菩萨乘所行的菩萨道,与目标不是为了修行成佛的声闻乘、缘觉乘二者合称的解脱道。
佛、辟支佛和佛的阿罗汉弟子已经断除贪、瞋、痴走到了佛教的最终目的——灭十结证涅槃,佛、辟支佛、阿罗汉弟子的解脱没有差别,辟支佛和佛的阿罗汉弟子没必要成佛。佛说过辟支佛和佛的阿罗汉弟子已经“永无来生”究竟解脱,因此辟支佛和佛的阿罗汉弟子死后会进入无余涅槃界不会继续轮回在来生成佛。
根据上座部佛教教义,佛没有说“每一个众生都必须追求成佛”,上座部佛教的佛弟子得自己选择想成为佛或成为辟支佛或成为佛的阿罗汉弟子。
上座部佛教《南传菩萨道》说明修菩萨道必须发愿成为佛,修行修到被佛授记未来成佛才能称为菩萨。
第一次被佛授记未来成佛至少要满足八个条件:
(但修菩萨道的人遇到佛不会去证阿罗汉果当佛的阿罗汉弟子,所以修菩萨道的人在最后一世成佛前修四念处最多只会修到第十一观智行舍智)。
菩萨必须修行最少四大阿僧祇加上十万大劫才能成佛,例如《本生经》第1卷记载释迦牟尼佛前世善慧菩萨被燃灯佛授记预言未来四阿僧祇及十万大劫后会成佛。
当菩萨被佛陀授记未来成佛后会靠自己想通成佛必须累积十波罗密,例如《本生经》第1卷记载释迦牟尼佛前世善慧菩萨被燃灯佛授记未来会成佛后靠自己想通要成佛必须累积十波罗密。
这十种波罗密分别是:
布施波罗密、持戒波罗密、出离波罗密、智慧波罗密、精进波罗密、忍耐波罗密、真实波罗密、决意波罗密、慈波罗密、舍波罗密。
菩萨分为三种:
菩萨必须修四念处才有成佛的机会,不修四念处就无法成佛。菩萨在最后一世前修四念处最多只会证得第十一观智行舍智不会觉悟不会证得四道、四果、涅槃,所以菩萨在最后一世成佛前是没觉悟证果的“凡夫”。
释迦牟尼最后一世还是菩萨时浪费六年修外道苦行后尚未断除贪瞋痴,菩萨要到成佛的时候才会完全断除贪瞋痴。
菩萨在最后一世无佛教时代会自修四念处如实觉知五蕴的刹那生灭及无常、苦、无我然后无师自悟自证四道、四果、涅槃成为佛 。
由于成为佛所需要修行时间比较长,成为佛的阿罗汉弟子所需要修行时间比较短,大多数上座部佛教佛弟子选择想要成为佛的阿罗汉弟子不想成佛,只有少数上座部佛教佛弟子选择想要未来成佛。
修布施和修四念处不同,修四念处进步时会更清楚觉知当下五蕴的无常、苦、无我三共相,修布施时应该发愿不应该思惟五蕴的无常、苦、无我三共相。当施者发愿欲成为快乐的人或天神时,其布施是下等的;发愿证悟弟子菩提或辟支菩提时,其布施是为中等;发愿欲证得三藐三菩提或正等正觉时,其布施是为上等。
菩萨是为一切智布施。所有的菩萨都会为一切智布施妻子 ,《本生经》记载释迦牟尼前世还是菩萨未成佛时思考一切智比妻子儿女更重要然后将妻子儿女布施给化为婆罗门的帝释。当有人向菩萨讨他的孩子、妻子、奴仆等时,菩萨首先会向他的孩子、妻子等解释所建议的布施,只有在他们同意时,菩萨才把这些乐于帮他圆满波罗蜜的人送给他人。但是若知道向他讨取的是非人(例如夜叉、阿修罗等),那菩萨就不会行此布施。
《相应部》47相应12经记载所有的过去佛、所有的未来佛、现在的释迦牟尼佛都是修四念处七觉支才能成佛。
《相应部》47相应14经记载所有的过去佛、所有的未来佛都有像舍利弗、目犍连一样的两大上首弟子。
《相应部》56相应11经记载释迦牟尼舍弃沉迷欲乐和外道苦行这两种错误极端后发现走向证智、正觉、涅槃的中道,中道就是八圣道才是走向证智、正觉、涅槃的成佛之道。
《相应部》56相应24经记载所有的过去佛、所有的未来佛、现在的释迦牟尼佛都是觉悟四圣谛成佛。
《中部》123经记载菩萨最后第二世正念正知投生在兜率天当天神,菩萨在兜率天死后最后一世正念正知投生在人间的母胎。
《长部》14经记载毘婆尸佛的种姓是刹帝利,尸弃佛的种姓是刹帝利,毘舍浮佛的种姓是刹帝利,拘留孙佛的种姓是婆罗门,拘那含牟尼佛的种姓是婆罗门,迦叶佛的种姓是婆罗门,释迦牟尼佛的种姓是刹帝利。
《长部》14经记载记载毘婆尸佛在波吒梨树下成佛,尸弃佛在分陀利树下成佛,毘舍浮佛在沙罗树下成佛,拘留孙佛在金合欢树下成佛,拘那含牟尼佛在优昙钵果树下成佛,迦叶佛在尼拘律树下成佛,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成佛。
《长部》14经记载毘婆尸佛的父亲是名叫邦都马的国王,生母是名叫邦都马低的皇后。尸弃佛的父亲是名叫明相的国王,生母是名叫有光明的皇后。毘舍浮佛的父亲是名善降落的国王,生母是名叫有雨的皇后。拘留孙世尊、阿罗汉、遍正觉者的父亲是名叫火施的婆罗门,生母是名叫枝条的婆罗门女。拘那含牟尼佛的父亲是名叫牺牲施的婆罗门,生母是名叫郁多罗的婆罗门女。迦叶佛的父亲是名叫梵施的婆罗门,生母是名叫有财的婆罗门女。释迦牟尼佛的父亲是名叫净饭的国王,生母是名叫摩耶的皇后。
《长部》14经记载毘婆尸佛的国家国王名叫邦都马,邦都马国王的王都是名叫邦都马低的城市。尸弃佛的国家国王名叫明相,明相国王的王都是名叫有明相的城市。毘舍浮佛的国家国王名叫善降落,善降落国王的王都是名叫优胜的城市。拘留孙佛的国家国王名叫安稳(差摩),安稳国王的王都是名叫有安稳的城市。拘那含牟尼佛的国家国王名叫净洁,净洁国王的王都是名叫有洁净的城市。迦叶佛的国家国王名叫居居,居居国王的王都是名叫波罗奈的城市。释迦牟尼佛的国家国王名叫净饭,净饭国王的王都是名叫迦毘罗卫的城市。
《长部》14经记载所有的菩萨最后第二世在兜率天死后最后一世一定会正念正知投生在人间的母胎。
《长部》16经记载所有的过去佛、未来佛都有一个像阿难一样的侍者弟子。
《长部》26经记载未来人类平均寿命八万岁时弥勒佛会出世 。
《长部》28经记载过去存在和释迦牟尼佛相同的过去佛,未来存在和释迦牟尼佛相同的未来佛,现在不存在和释迦牟尼佛相同的其他佛。
《增支部》3集104经记载过去的释迦牟尼还是未成佛的菩萨时如何觉知世间享乐的过患然后出离成佛结束轮回。
《增支部》3集138经记载所有的过去佛、所有的未来佛、现在的释迦牟尼佛都相信因果业报。
《小部》《本生经》第1卷记载所有的菩萨最后一世一定会在人的平均寿命由十万岁衰减到平均寿命一百岁的减劫出生成佛不会在其他时间出生成佛,所有的菩萨最后一世一定会出生在人间的阎浮提洲中部(尼泊尔和印度恒河流域地区)成佛不会在其他地方出生成佛,所有的菩萨最后一世种姓一定是刹帝利或婆罗门然后成佛不会以其他低阶种姓出生然后成佛。
《小部》《佛种姓经》记载拘留孙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释迦牟尼佛、未来的弥勒佛是贤劫五佛。
1.如果菩萨在还没被佛授记未来成佛前放弃成佛想要改当佛的声闻圣弟子最慢可以在听佛刚讲完一首四行偈的第四行时证得阿罗汉果连同六神通与四无碍解智,因此要成为菩萨所需要的修行时间比成为佛的须陀洹弟子所需要的修行时间更长,菩萨不可能成为佛的须陀洹弟子也不可能成为辟支佛,菩萨只会在最后一世生在无佛教的人间无师自悟成佛。
2.须陀洹弟子是在有佛教的时代靠听闻佛法修四念处而觉悟,菩萨只想无师自悟不想靠听闻佛法而觉悟所以菩萨在有佛教的时代不会觉悟,菩萨要到最后一世生在无佛教的人间才会自修四念处无师自悟成佛。
3.须陀洹弟子是在有佛教的时代靠听闻佛法修四念处修完十六观智,菩萨在有佛教的时代听闻佛法修四念处最多只会修到第十一观智行舍智,菩萨要到最后一世生在无佛教的人间才会自修四念处无师自悟修完十六观智成佛。
4.须陀洹弟子是在有佛教的时代靠听闻佛法修四念处证得须陀洹道智、须陀洹果智、涅槃是佛的圣弟子,菩萨是没证须陀洹道智、须陀洹果智、涅槃的凡夫不是任何佛的圣弟子。
菩萨最后一世生在无佛教的人间会自修四念处依序先证前面十一观智后证引导下一个心认知涅槃的第十二观智随顺智,接着菩萨会证得取涅槃为所缘的第十三观智种姓智,之后菩萨会无师自悟依序证得取涅槃为所缘的须陀洹道智、须陀洹果智、斯陀含道智、斯陀含果智、阿那含道智、阿那含果智、阿罗汉道智、阿罗汉果智成佛。
5.须陀洹弟子最慢在七次轮回内会证得阿罗汉道智结束轮回,菩萨最快要四大阿僧祇加上十万大劫后才会生在无佛教的人间无师自悟证得阿罗汉道智结束轮回。
6.须陀洹弟子证得阿罗汉道智时不会得到一切知智,菩萨证得阿罗汉道智时会得到一切知智。
7.须陀洹弟子没有“波罗蜜思择智”,菩萨有“波罗蜜思择智”。
8.须陀洹弟子不会违犯五戒,菩萨有可能杀生、偷盗、邪淫、饮酒不过不会妄语。《本生经》鹤本生谭记载释迦牟尼过去世还是菩萨没成佛前曾经当过盗贼首领。《本生经》优相本生谭记载释迦牟尼过去世还是菩萨没成佛前曾经是名为诃黎塔恰(Haritaca)的隐士出家修行证得四禅八定和五神通,有一次国王不在时菩萨看到王后衣服掉了忍不住和王后邪淫,菩萨和王后邪淫后失去四禅八定和五神通,之后菩萨忏悔重新修行再度得到四禅八定和五神通,菩萨死后投生在无色界天。
9.须陀洹弟子在证得须陀洹道智时断除断除邪见,菩萨没证得须陀洹道智所以没断除邪见,《本生经》怖畏本生谭记载释迦牟尼佛在九十一劫以前的过去世还是没成佛的菩萨时曾经是迷信苦行的邪见外道,菩萨临死前看到地狱的趣相立刻生起正见想通外道苦行的错误放弃外道邪见,之后地狱的趣相消失菩萨死后生天。
10.须陀洹弟子已经断除邪见和怀疑虽然有可能造恶业不会堕入三恶道,菩萨有可能造恶业堕入三恶道,菩萨造恶业下地狱时不会跟其他的众生一样感到极度的痛苦,反而培育起更强的悚惧智。
11.须陀洹弟子有可能在人间、欲界天、色界天、无色界天证得阿罗汉果结束轮回,菩萨最后第二世一定会在兜率天出生成为天神,菩萨最后一世一定会从兜率天投胎到无佛教的人间无师自悟证阿罗汉果成佛结束轮回。
12.须陀洹弟子是在有佛教的时代靠听闻佛法修四念处证得“出世间智慧”所以清楚知道外道苦行的错误不会修外道苦行,菩萨只有“世间智慧”没有“出世间智慧”,所有菩萨最后一世成佛前至少会修外道苦行七天,之后菩萨才会想通外道苦行的错误修中道(中道就是八圣道)无师自悟证得“出世间智慧”智慧成佛结束轮回。
大乘佛教菩萨道是指为了度化众生、趣向佛道,促使众生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生生世世为法眷属相互增益,地地增上。在三大阿僧祇劫中,广行六度万行,入地后行十度波罗蜜。行菩萨道是以利乐众生为首要之务,但在利他中又得自利。生生世世行菩萨道,永不舍弃任何一位众生,以求众生皆能圆成佛道。
一般来说,行菩萨道包括的德目有四摄、六度万行和四弘誓愿。经五位(资粮位,加行位,通达位,修习位,究竟位)十地的阶段而圆满十波罗蜜,在此过程中积聚福德(puṇya)与智慧(jñāna)二种资粮,逐步断除烦恼障和所知障,最后入首楞严三昧得金刚喻定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断尽最极微细之烦恼而成佛。
简要来说,可将其归纳为《小品般若经》中所用的四阶段:1.初发心 (初发意、新发意,初发菩提心); 2.久发心 (久修习,行六波罗蜜); 3.不退转 (阿惟越致、阿鞞跋致,入无生法忍 ); 4.一生补处 (阿惟颜、一生所系,最后有者)。
又或者将其开展为《楞严经》中的“五十五位菩提路”,从干慧地、十信位、十住位、十行位、十回向位、四加行、十地,再至等觉菩萨也是最后身菩萨,乃至妙觉菩萨也就是佛地。按法相宗说法,此十信至十回向皆摄属“资粮位”,四加行为“加行位”,十地属“修习位”,妙觉菩萨为“究竟位”。藏传佛教同样在“修习位”中安立“十地”。
四摄法是指行菩萨道中利乐众生,摄受佛土时应以布施、爱语、同事、利行等四摄法。
根据《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上之内容,佛菩提道的修行总共分为五十二位阶,也就是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及妙觉位。
《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上:“佛告敬首菩萨:‘佛子!吾今略说名门中一贤名门,所谓初发心住,未上住前有十顺名字。菩萨常行十心。所谓信心、念心、精进心、慧心、定心、不退心、回向心、护心、戒心、愿心。佛子,修行是心,若经一劫二劫三劫,乃得入初住位中。’”
《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上佛说:“佛子!若退若进者,十住以前一切凡夫法中发三菩提心,有恒河沙众生,学行佛法信想心中行者,是退分善根。诸善男子!若一劫二劫乃至十劫,修行十信得入十住。”
《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下“:佛子!发心住者,是人从始具缚凡夫,未识三宝圣人,未识好恶因之以果,一切不识不解不知。佛子!从不识始凡夫地,值佛菩萨教法中起一念信便发菩提心;是人尔时住前名信想菩萨,亦名假名菩萨,亦名名字菩萨。其人略行十心,所谓信心、进心、念心、慧心、定心、戒心、回向心、护法心、舍心、愿心,复行十心。所谓十善法五戒、八戒、十戒、六波罗蜜戒,是人复行十善。若一劫二劫三劫修十信,受六天果报,上善有三品,上品铁轮王化一天下,中品粟散王,下品人中王,具足一切烦恼,集无量善业亦退亦出。若值善知识学佛法,若一劫二劫方入住位;若不尔者常没不出,住退分善根如上说。”由上经文知:十信位—发心住未上住前—仍是具缚凡夫,对佛法及善知识等一切不识不解不知;若能信受善知识,精进所学,方入发心住位,否则常没不出,故在这十个修集对佛法信心的位阶,修行人有时候进步一点,有时候退步一点点,这样要一劫或甚至要到十劫,才能进入下一阶段的十住位中。
菩萨五十二位阶修行中的十住、十行、十回向位,合称为三贤位;第二个十位名十住,十住位又叫作“十发趣”,就是说有十个层次让你发起那个心,趣向佛菩提道及大乘的解脱道。十住就是:一、发心住。二、治地住。三、修行住。四、生贵住。五、方便具足住。六、正心住。七、不退住。八、童真住。九、法王子住。十、灌顶住。十住位的修行是从初住位的布施到十住位的见性,这阶段是习种性的人,也就是凡夫的习性还很重,因为还没有进入修道位;六住位前外门修学菩萨六度波罗蜜,七住时般若正观现前明心真见道后,还要熏习很多般若别相智及熏习入地所必须有的道种智,以及熏习一切种子更深细的一切种智法义。
菩萨五十二位阶修行中,第三个十位名十行位,十行位又叫作“十长养”,长养菩提心,长养菩萨应该有的圣性,才能具足菩萨性。这个阶段所要做的就是努力去发起圣性;发起圣性最重要的就是把 我执降伏,也就是把习种性位的凡夫习性消除掉,因为有我见、我执,会落在“我、我所”上面的凡夫习性,让那些习性不会再现行,才算是十行位性种性的修证圆满。十行就是:一、欢喜行。二、饶益行。三、无瞋恨行。四、无尽行。五、离痴乱行。六、善现行。七、无著行。八、尊重行。九、善法行。十、真实行。
菩萨五十二位阶修行中,第四个十位名十回向位,十回向位又叫作“十金钢”,从初回向到十回向都是金钢行,初回向位叫作“救护一切众生离开众生相回向”,所有的身、口、意行都是为了救护众生,使我们所救护的众生可以离开众生相。众生相就是 五蕴相,五蕴相就是我相,以五蕴为我、以觉知心为我、以 十八界为我。众生相也就是《般若经》所讲的四相: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都从 我见 相而生;要让他们了解“我相、众生相是轮回的根本”,当众生了解这个道理后才能离开众生相;所以想要救护众生离开邪知、邪见,一定要作摧邪显正的金钢行,让他们断除我见;在初回向位这些吃力不讨好的工作能做得下去,二回向、三回向的菩萨行就不是难事了,都可以一步一步去把它完成,因为金钢心已经生起来了,这时候就能一步一步迈向十回向满心位。十回向就是:一、救护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二、不坏回向。三、等一切佛回向。四、至一切处回向。五、无尽功德藏回向。六、随顺平等善根回向。七、随顺等观一切善根回向。八、如相回向。九、无缚解脱回向。十、法界无量回向。十回向完成的时候,道种性就完成了;这时候只要具足初地所应有的道种智,再在 佛前勇敢发起十无尽愿,也就是供养愿、受持愿、转法轮愿、修行愿、成熟愿、承事愿、净土愿、不离愿、利益愿、正觉愿增上意乐,就可以进入初地了。
菩萨五十二位阶修行中,第五个十位名十地。别教菩萨悟后历经习种性、性种性、道种性之修行;具足人无我性的现观,也生起法无我性的现观智慧,发起道种性及圣种性,增上慧学也跟善知识熏习圆满通达了,进入通达位前再发起增上意乐,于佛前发十无尽愿,便是证得通达位功德,有了无生法忍而进入初地。从初地至等觉为修道位,入初地后修学唯识学的百法明门,也就是修学法无我的现观,具足修证犹如镜像的现观—初地满心位的无生法忍。初地菩萨了知十地相已,心大欢喜,佛道次第了然于心,已知十地诸相善加观察开悟觉知,即依十地渐修次第精进修学,循序而进,终能超越第九地—善慧地—证得第十法云地境界。十地就是:一、极喜地。二、离垢地。三、发光地。四、焰慧地。五、极难胜地。六、现前地。七、远行地。八、不动地。九、善慧地。十、法云地。。如是十地,总摄有为无为功德以为自性。与所修行,为胜依持,令得生长,故名为地。在此十地渐开佛眼,成就一切种智,已属圣性。
菩萨五十二位阶修行中,第五十一位名为等觉,由十地道种智成就故入此地,此地应修一切种智,圆满等觉地无生法忍。等觉菩萨的修行法门就是百劫修相好:无一时非舍命时,无一处非舍命处。在这百劫中,于一切时地广施内财外财,完全是在修集福德,是在与众生广结善法因缘,实际履践无我法—对自己的五阴完全没有任何执著—使得极微细的我执习气,能够断除净尽,以之圆满三十二大人相,及无量的随形好。
菩萨百劫于一切所知境中,断除所知障中极微细执著愚痴,及修集福德满足已,成最后身菩萨,住兜率天观察世间时节因缘;当众生法缘成熟时,即降神母胎受生长大,示现出家修行,最后一夜顿断久远劫来,故意所留一分极微细烦恼障,及顿断最后一分极微细所知障,金刚喻定现前,究竟成佛,成三界尊,入如来地,成就四种涅槃,四智圆明,是名无上正等正觉,十号具足之人天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