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谷坑

✍ dations ◷ 2025-07-03 15:15:58 #LQ26方格,月球环形山

坐标:43°18′S 11°12′W / 43.3°S 11.2°W / -43.3; -11.2

第谷环形山(Tycho)是月球正面南半部一座醒目的大撞击坑,约形成于哥白尼纪,其名称取自16世纪丹麦天文学家暨炼金术士第谷·布拉赫(1546年-1601年),它是月球上最有趣的陨石坑之一:环绕着一圈最明亮的射纹系统,特别在满月时清晰可见,即便在仅有地球反射光的背景下也可被分辨出。

根据分析阿波罗16号任务期间所采集的第谷环形山射纹样本,估计该陨坑约形成于1.09亿年前±400万年的哥白尼纪,是一座相对年轻的陨石坑。这一地质年龄表明,形成该陨坑的撞击体可能是来自一颗“巴普提斯蒂娜族”的小行星,但撞击体的构成仍是未知,因此,这只是目前的一种推测。然而,模拟研究的结果显示,形成第谷环形山的撞击体约有70%的可能性是源自形成了298 巴普提斯蒂娜的同一天体(一颗直径170公里,在1.6亿年前与另一更小天体相撞而解体的小天体)的碎片。据信该小行星族中的另一块更大的碎片在6500万年前撞击了地球,形成了希克苏鲁伯陨石坑和恐龙的灭绝,但2011年广域红外线巡天探测卫星获得的新数据推翻了这一假说(原天体撞击解体的时间由1.6亿年前修改为8000万年前)。

第谷环形山周边密布着众多大小不同的撞击坑,很多重叠在更古老的陨坑之上,其中一些较小的为第谷环形山形成时所溅射的大块喷出物撞击出的次生坑。它的西侧靠近古老的威廉环形山、西北毗邻海因修斯环形山、已磨损的萨瑟里德斯环形山和奥龙斯环形山分别位于它的东北偏北和东北,沿它的东面、南面及西南分别坐落了较小的皮克泰环形山、斯特里特环形山和布朗陨石坑,而北面则濒临云海。该陨坑中心月面坐标为43°18′S 11°13′E / 43.30°S 11.22°E / -43.30; 11.22,直径85.29公里,表面深约2.81公里。

第谷环形山是月球上一座最年轻的大撞击坑,保存状况极好,不像那些已磨损退化的古老陨坑,它没有受到后续撞击的侵蚀,边缘范围较为清晰,环陨坑分布着一圈由独特的射纹系统构成的绵长辐射纹,当太阳直射时,它高反照率的坑底显得格外突出。第谷环形山的内侧壁已坍塌并明显呈阶坡状结构,坑壁最大高出周边地形1390米,其中壁顶与坑底平均落差4.6公里(最高点超过5公里),内部容积约6869.92公里3。粗糙但大体平坦的坑底上散布有许多小穹丘,地表显示过去曾有过火山活动迹象,极可能为撞击融化的岩石。清晰的坑底照片展示了地面覆盖着一系列纵横交叉的裂缝和小山丘,坑内坐落了一座由含80-85%斜长石的辉长-苏长-橄长斜长岩(GNTA2)、斜长辉长岩(AG)和斜长辉长苏长岩(AGN)及辉长岩(G)构成的高约2.26公里的大中央峰,在它的东北还矗立有一座较小的山峰。该陨坑坑底非常明亮,但坑外环绕了一圈60公里宽的暗环,也许这圈暗淡的区域可能覆盖着撞击时凿掘出的深层矿物,更外围是明亮的地表区-光轮,进入覆盖了100多座撞击坑的射纹区。根据目前最普遍的看法,第谷环形山射纹束最长向外延伸达4000公里(约为3/4月球子午线长度),将云海一分为二,但这些射纹线的起点并非始于第谷坑本身,而是距离它较远(位于云海边缘),且不排除其起源与门纳劳斯陨石坑有关联。

第谷环形山已被月球和行星观测协会(ALPO)列入《带有明亮射纹系统的撞击坑列表》。

第谷环形山是一座典型的,具有代表性的陨石坑,其特点是直径超过50公里、拥有一座大中央峰、内侧壁明显呈阶坡结构以及相对平坦的坑底。该类撞击坑被归类为"TYC 型"(以它的名称所命名)。

月食期间对月球表面的红外观测显示,第谷环形山坑底表面冷却速度比周围其它地区要稍慢,使它成为了月表上的一处“热点”,该现象主要缘于陨坑所覆盖的物质不同而形成的差异。

第谷陨石坑及其周围的射纹系统早在十七世纪就被绘入月图,先后出现在1629年-1930年意大利天文学家弗朗切斯科·丰塔纳(Francesco Fontana)和1645年捷克天文学家安东·玛丽亚·谢尔乌斯·德·里伊塔(Anton Maria Schyrleus de Rheita)绘制的月面图中。早期的一些月图绘制者也赋予了该陨坑不同的名字,如皮埃尔·伽桑狄在1636年发表的月面图中称它为"月球之脐";1645年荷兰天文学家及制图师米迦勒·弗洛伦特·范·朗伦以波兰君主瓦迪斯瓦夫四世·瓦萨之名称之为"瓦迪斯瓦夫四世"(Vladislai IV);而波兰天文学家约翰·赫维留在1647年则将它命名为"西奈山"(Mons Sinai)。

1651年,意大利耶稣会天文学家,现代月球表面特征命名体系创始人乔万尼·巴蒂斯塔·里乔利以丹麦天文学家"第谷·布拉赫"之名命名了它,并一直被沿用至今,1935年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对该命名正式予以接受。此外火星上直径105公里第谷·布拉赫撞击坑也是以他的名字所命名。

美国太空探测器勘测者7号曾将该陨坑的边缘区列为主要的探测目标,1968年1月该太空探测器成功降落在第谷环形山北部边缘附近,并传回了该陨坑周边月壤的化学成分数据及照片。发现了与月海不同的化学成分。从中了解到高地主要矿物成分为斜长石—一种富含铝的矿岩。月球轨道器5号也对该陨坑进行了很详细的拍摄。

1972年,在距第谷环形山2250公里处(澄海边缘),阿波罗17号宇航员采集了来自该陨坑射纹中,可帮助确定其地质龄的岩石样本。

从上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美国宇航局空气动力学家迪安·查普曼和其他人进一步提出了似黑曜岩月球起源说。查普曼使用复杂的电脑轨道模型和大量的风洞实验来支持他所谓"澳大利亚粗糙带鳞状的似曜石来自于第谷环形山的罗斯溅射纹"(Rosse ejecta ray)的理论,除非能取得罗斯射纹样本,否则目前尚无法排除似曜石起源于月球的说法。

月食期间曾观察到该陨坑暗淡的轮廓外观发生了变化,并在地球阴影的笼罩下闪烁亮光的瞬变现象。

按惯例,最靠近第谷环形山的卫星坑将在月图上以字母标注在它的中心点旁边.

2007年3月的月全食,地球移动的阴影带出了月表的细节,第谷环形山巨大的射纹系统成为月球南半球一处醒目的特征。

1967年月球轨道器4号拍摄的图像

月球轨道器5号拍摄的东北坑底,显示了撞击熔化表面不规则的裂纹,光照源来自右下方。

位于月球正面南部,以16世纪丹麦天文学家暨炼金术士第谷·布拉赫命名的直径85公里的撞击陨石坑。

中央峰峰顶上一块120米大的巨岩,月球勘测轨道飞行器拍摄。

第谷环形山外龟裂的熔融表面.

ˌ

相关

  • 天体粒子粒子天体物理学(英语:Particle astrophysics)或天体粒子物理学(英语:Astroparticle physics),是粒子物理学的一个分支,研究基本粒子的天文学的起源及其与有关的天体物理学和宇宙学。
  • 傣族傣族(傣仂语:ᦺᦑᦟ .mw-parser-output .IPA{font-family:"Charis SIL","Doulos SIL","Linux Libertine","Segoe UI","Lucida Sans Unicode","Code2000","Gentium","Gentium A
  • 来孙孙是指子女的子女,男性称孙儿或孙子,女性称孙女。在父系社会,儿子的子女称为“内孙”或者“孙”,女儿的子女称为“外孙”。而自己的孙或外孙就称自己为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另外,闽
  • ʂ清卷舌擦音即清舌尖后音。发音时候舌尖略卷起,现代标准汉语sh/ㄕ就是此音。达悟语以s表示此音,如:sangi(颚骨),avios(兰屿铁苋)当符号成对出现时,左边的是清音,右边的是浊音。阴影
  • 达豪集中营纳粹集中营转移营比利时:布伦东克堡垒 · 梅赫伦转移营法国:居尔集中营 · 德朗西集中营意大利:波尔查诺转移营荷兰:阿默斯福特集中营 · 韦斯特博克转移营挪威:法斯塔德集中营部
  • 科博馆国立自然科学博物馆,简称科博馆,是位于台湾台中市北区的公立科学博物馆,是中华民国国家十二项建设文化建设项下兴建的首座科学博物馆。该馆馆区由科学中心、太空剧场、生命科学
  • 高广圻高广圻(1951年3月9日-),生于台湾,籍贯江苏省徐州市,中华民国海军二级上将退役,为中华民国国军留美将领之一,毕业于美国佛罗里达理工学院硕士、美国海军战争学院,曾任国防部长、参谋总
  • 竹书纪年《竹书纪年》是中国西晋武帝时在汲郡古墓出土整理的战国竹简“汲冢书”的一部分,原无书名,因其编年体体例而命名为《纪年》,亦称《汲冢纪年》。《竹书纪年》是一部于西晋太康二
  • 市场社会主义市场社会主义(英语:Market socialism)是一种经济体系,涉及市场经济框架下生产资料的公有制、 合作社或社会所有制。市场社会主义与非市场社会主义的区别在于其市场机制被用于分
  • 悬架系统悬吊系统,亦称为悬掛系统或悬载系统(英语:Suspension),乃是一种由弹簧、减震筒和连杆所构成的车用系统,用于连接车辆与其车轮,一台车辆的前轮与后轮悬架设计有可能会使用不同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