吲哚-3-乙酸

✍ dations ◷ 2025-11-20 08:05:16 #生长素,植物生理学,乙酸,吲哚

吲哚-3-乙酸(英语:indole-3-acetic acid),简称吲哚乙酸(英语:indoleacetic acid),又称萮乙酸,缩写为IAA,是一种杂环化合物。它属于一类重要的植物激素——生长素。这种无色的固体很可能是最重要的植物生长素。它是吲哚的衍生物,是在吲哚环上加上羧甲基后得到的物质。

吲哚乙酸在植物的叶芽和嫩叶等分生组织中广泛存在。植物细胞使用色氨酸来合成吲哚乙酸。

吲哚乙酸也可以用化学方法合成。在250℃时,吲哚与乙醇酸在碱的存在下反应,可以得到吲哚乙酸:

从最早的用3-吲哚乙腈合成吲哚乙酸的方法开始,人们已经发展出多种合成吲哚乙酸的方法。

正如所有的生长素一样,吲哚乙酸有着多种生物功效,包括促进细胞伸长和细胞分化,进而促进植物的生长与发育。为了满足园艺上的需要,人们合成了更加便宜,同时在代谢上也更稳定的合成的生长素类似物,如吲哚-3-丁酸(IBA)和1-萘乙酸(NAA)。

19世纪40年代对吲哚乙酸的研究带来了氯苯氧基类除草剂的迅速发展,这类除草剂中比较典型的包括2,4-二氯苯氧乙酸(2,4-D)和2,4,5-三氯苯氧乙酸(2,4,5-T)。与吲哚丁酸和α-萘乙酸相似,不管是代谢上还是环境上,它们都是更稳定的生长素类似物。不过,当人们将这些物质喷到双子叶植物表面时,它们能使这些植物的生长变得十分迅速而且失去控制,最终将植物杀死。这些除草剂最早的应用见于1946年,并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得到广泛的应用。

相关

  • 让-巴蒂斯特·拉马克让-巴蒂斯特·皮埃尔·安托万·德·莫奈,德拉马克骑士(Jean-Baptiste Pierre Antoine de Monet, Chevalier de Lamarck,1744年8月1日-1829年12月18日),法国博物学家,他最先提出生物
  • 铀-235铀235(符号:235U),是铀的三种同位素之一,当中只有铀235能够发生核分裂,引发连锁核裂变反应,可用作核电及核弹。1935年由加拿大科学家邓史达(英语:Arthur Jeffrey Dempster)发现。根据
  • 凯尔特布立吞人凯尔特布立吞人(英文:Celtic Britons;或古代布立吞人,英文:Ancient Britons)是一个古代凯尔特人的分支,存在于英国的从铁器时代直至到罗马时期和后罗马时期。他们居住于不列颠岛福
  • ʈʂ清卷舌塞擦音(voiceless retroflex sibilant affricate)即清舌尖后音塞擦音。发音时候舌尖略卷起,现代标准汉语的ch/ㄔ是送气的清卷舌塞擦音,zh/ㄓ是不送气的清卷舌塞擦音。这是
  • 文英馆文英馆是位于台湾台中市北区双十路的艺文场馆,是台湾第一个文化活动机构,由国立台湾体育运动大学管理。整栋大楼建筑采中西合璧弧形新式设计,由一座弧型楼房及六角形集会礼堂所
  • 无螯下目无螯下目(Achelata)是十足目抱卵亚目下的一个下目。无螯下目得名于其下的虾没有螯这一事实,“Achelata”来自希腊语,其中α-即a-为“没有”之意,χηλή即chela为“螯”之意。它
  • 牛舌饼牛舌饼,台湾小吃的一种,因为在台湾的宜兰和鹿港各有一种差异甚大的饼类都被称做牛舌饼,因此严格来说算是两种不同的小吃。这两种饼类的形状同样是形似牛舌的长椭圆形,或许也是其
  • 核燃料后处理核燃料后处理技术原指用化学分离和纯化的方法从经过辐照的核燃料中分离可裂变的钚同位素。 但现代核燃料后处理已不仅仅着重于回收钚,还可以分离其它有用的元素,比如铀、甚至
  • 德国古典美学德国古典美学,是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由康德为始,到黑格尔之间形成的一股强大的唯心主义美学。当时德国政经落后, 社会上依然是上升的资产阶级和没落的封建贵族之间的矛盾。德
  • 哈图沙坐标:40°01′11″N 34°36′55″E / 40.01972°N 34.61528°E / 40.01972; 34.61528哈图沙(赫梯楔形文字:����� ;土耳其语:Hattuşaş)是古代赫梯王国的首都,位于土耳其首都安卡拉东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