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拉赫塔

✍ dations ◷ 2025-09-08 17:30:43 #波兰贵族,白俄罗斯贵族,立陶宛贵族,乌克兰贵族,贵族头衔,波兰贵族头衔

什拉赫塔又译成众议院贵族、施拉赤塔(波兰语:,立陶宛语:šlėkta)是广义、狭义下的波兰贵族称谓,包含了波兰王国、立陶宛大公国、以及两国在1569年合并为波兰立陶宛联邦的贵族阶级,也含括了在他们的影响下逐渐波兰化的地方,如普鲁士公国、罗塞尼亚(现在的乌克兰)、白俄罗斯的贵族称谓。

什拉赫塔约占波兰立陶宛人口的8─10%,政治上奉行波兰选王制和贵族民主制,宗教为罗马公教占主流(17世纪中期以后),文化与意识形态则是萨尔马提亚主义(18世纪中期以前)。贵族身份的认同即使到1795年波兰被灭后,仍顽强的延续了下来。

什拉赫塔起源于古老而模糊的传统,它在波兰和立陶宛作为贵族阶级,其实是贫富分化严重的差异性存在。有的大贵族像是18世纪的斯坦尼斯瓦夫·卢博米尔斯基(英语:Stanisław Lubomirski (1722–1782))亲王(1722─1782年,可称是大贵族之首),在1739年继承了10741处庄园地产,横跨波兰的九个王室领地,从其家族所在地──克拉科夫附近的维希尼兹到乌克兰基辅附近的捷季耶夫,有近百万个农奴在这片土地上为卢博米尔斯基耕种。他从1766年起就是王国大元帅,堪称是欧洲最大的地主。通过联姻和政治联合,卢博米尔斯基家族与其他顶点大贵族如恰尔托雷斯基家族、波尼亚托夫斯基家族、拉齐维乌家族、扎莫厄斯基家族、波托茨基家族结交。他们都拥有庞大的地产和私人军队,富可敌国。他们居于社会体系的顶端,其贵族地产之多,在欧洲首屈一指,常以经济上的影响力(或直接贿选)来操纵小贵族;而这些“权贵”级的大贵族,其人数约只占什拉赫塔的百分之一,当中只有30-40人具有操控国政的巨大实力。

因此大贵族并不是整个什拉赫塔的典型代表,小贵族在16世纪就过了半数。到18世纪中期,绝大多数波兰贵族都失去了土地,他们通过出租家产、侍奉大贵族,甚至像农民一样在土地上辛勤耕作来维持生活。但经济上的落魄却不能夺去尊贵的象征──他们的贵族血统、家族徽章、法律地位以及把地位传承给子女的权利。

波兰的小贵族非常独特,在一些省分如马佐夫舍,他们占人口的四分之一;在一些地区他们建起坞堡,与农民隔离。这个小贵族群体都是“堡内贵族”。他们坚定地维护他们的生活方式,彼此以“阁下”、“夫人”相称,对农民则直呼“你”。他们把所有贵族视为兄弟,其他人都是劣等人;对假扮贵族的人则施以极刑。他们小心翼翼地守护封爵程序,不让他人染指。除了从军打仗和管理土地之外,他们不从事其他行业的活动。他们就算穷,但是显摆身份的架子绝不放弃,比如进城一定骑马、身披红色斗篷、随时佩带武器,即使只有病瘦的老马和破旧的木剑。因此即使小贵族的房舍很多已简陋肮脏,但他们必定修建一个门廊,以展示家族的盾徽。最重要的是,他们坚持卢博米尔斯基亲王与他们的地位完全相同,至少在法律上确实如此。

因此,什拉赫塔最显著的特征就是他们的经济分化与法律、文化、政治层面出现的巨大反差。与欧洲其他地方的贵族相异的是,他们不承认本土头衔:因此没有波兰男爵、侯爵、伯爵之分。他们最乐意地做的是确认在1569年卢布林联合之前,一些人已经在立陶宛得到的个人头衔,或者是与卢博米尔斯基一样,由教宗或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赐予的头衔。

从法律的角度看,当1795年波兰被彻底瓜分之后,贵族身份法被废除,贵族等级同告终结。部分贵族如卢博米尔斯基家族,设法在奥地利帝国或普鲁士王国确认自己的贵族地位;少数贵族则在俄罗斯帝国确立自己的贵族地位;但什拉赫塔中的80%失去了贵族地位。这个被剥夺的阶级成为整个19世纪激烈反俄情绪的发源地。

1921年波兰第二共和国正式代表波兰复国,当时民主的波兰议会正式确认废族贵族特权。但什拉赫塔对于自己特殊身份的意识却历经种种灾难而保留下来。最晚到1950年,社会学家发现马佐夫舍的集体农庄成员避免与“农民”的邻居来往,采取衣着不同、语言相异,以及复杂的订婚习俗等措施,来防止自己与非什拉赫塔的人士通婚。

1990年共产主义的波兰人民共和国垮台时,还有年轻的什拉赫塔后代佩带刻有徽章的图章指环已表明其身份。到了21世纪,波兰人仍互称对方为“阁下”、“夫人”,“什拉赫塔文化”已成为整个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关

  • 格里夫氏症弥漫性毒性甲状腺肿(Toxic diffuse goiter),又称格里夫氏症(Graves' disease),为一种主要侵犯甲状腺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此病为导致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最常见的原因,且会导致甲状腺肿
  • 肉毒杆菌素肉毒杆菌毒素(英文:BTX, Botulinum Toxin),也被称为肉毒毒素或肉毒杆菌素,是由肉毒杆菌于厌氧条件下生长时所产生的一类嗜神经性外毒素。肉毒杆菌毒素共有A、B、Cα、Cβ、D、E、
  • 印度快报《印度快报》(英语:The Indian Express) ,是印度一份英语日报,始创于1933年,在印度九个主要城市(那格浦尔、德里、孟买、加尔各答、浦那、卢迪亚纳、昌迪加尔、勒克瑙和艾哈迈达巴
  • 阿里·拉里贾尼阿里·拉里贾尼(波斯语:علی لاریجانی‎‎;1957年6月3日-),伊朗保守派政治家、哲学家,前伊斯兰革命卫队军官,现为伊斯兰议会议长。2005年至2007年担任伊朗最高国家安全委
  • 联合政府政治主题保守党党魁大卫·卡梅伦在2010年5月11日与自民党党魁尼克·克莱格合组联合政府,由卡梅伦取代工党的戈登·布朗出任英国首相,并在翌日陆续公布联合内阁名单。戈登·布
  • 奥比群岛奥比群岛是印度尼西亚的群岛,位于布鲁岛和斯兰岛以北,北面有德那第岛,南面有安汶岛,行政方面由北摩鹿加省南哈马黑拉县负责管辖,最大岛屿是奥比岛。坐标:1°30′S 127°45′E / 1.
  • 阿尔伯塔·布洛克里艾伯特·罗摩洛·布洛克里(英语:Albert Romolo Broccoli,1909年4月5日-1996年6月27日),知名电影制作人。出生于美国纽约市。1962年与另一位制片人哈利·萨斯门开始号召团队制作风
  • 墨西哥战争美国胜利美墨战争是美国与墨西哥之间于从1846年至1848年爆发的一场战争。19世纪,美国国内流行“天定命运论”,昭昭天命成为美国19世纪时的政治标语 ,其中一层含义就是美国人是
  • 南乐县南乐县是河南省濮阳市下辖的一个县,面积623平方千米,人口47万。邮政编码457400。与山东省莘县、河北省魏县、大名县毗邻。1949年平原省成立,南乐县属平原省濮阳专区。1952年平
  • 约瑟法·伊洛伊洛拉图约瑟法·伊洛伊洛瓦图·乌卢伊武达,CF,MBE,MSD,KStJ(Ratu Josefa Iloilovatu Uluivuda,1920年12月29日-2011年2月6日),通称约瑟法·伊洛伊洛(Josefa Iloilo),斐济政治家,斐济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