袋狮科

✍ dations ◷ 2025-08-02 20:57:02 #袋狮科

袋狮科(学名:Thylacoleonidae)为澳洲已灭绝的肉食性有袋类演化支,最著名的物种为刽子手袋狮(),生存于渐新世晚期至更新世,体型较小的物种约与负鼠相当,体型较大的物种则可比拟豹或猎豹。袋狮科多为大型的树栖性物种,相较之下,澳洲大多数的掠食者多为陆栖性,包括袋鼬目(仅有袋鼬属演化成树栖性物种,填补了由小型袋狮科物种灭绝后所空出的生态位)、巨蜥与马氏鳄。

除了袋狮科外,有另一个有袋类演化支也是超级食肉动物-袋鼬目袋狼科,代表性的物种为于20世纪灭绝的袋狼。

袋熊亚目双门齿目于渐新世至中新世时具有多样的辐射演化,属于其中一个演化支的袋狮科演化成肉食动物,具有独特的齿式用于杀死体型比它们大的猎物。它们的第三前臼齿具有像是园艺剪的切割面,在袋狮上尤其明显,被欧文形容“是最残暴与最具破坏性的掠食者野兽之一...”。袋狮科物种被认为是当地生态系最高营养级的顶级掠食者,较小型的物种主要栖息于树上,较大型的物种则多于地面生活,体型约于犬或大猫相当。

于渐新世晚期至中新世时期,袋狮科的微袋狮属与小袋狮属发现于中澳大利亚Pitikanta湖化石组至卡奔塔利亚湾南边里弗斯利的北海岸,这里以出土丰富的化石闻名。袋狮科最后的成员-生存至更新世的袋狮,也是本科最早被发现的物种,最早则出现于2,500万年前。

袋狮科最早发表自西奥多·吉尔对于哺乳动物分类所做的著作,由史密森尼学会于1872年所出版。命名缘由来自该演化支下的由理察·欧文所命名的袋狮。

袋狮科现在被分类于袋熊亚目下,亲缘关系最近的现存物种为无尾熊与袋熊。它们于渐新世早期时发展出肉食性,并于中新世时随着猎物增大体型。

2017年,在一个较早期袋狮科物种的颅骨化石发现并与其他袋狮科的完整样本做比较后,针对各属之间的关系做了些许修订。该研究与修订是由安娜·格里斯佩(英语:Anna Gillespie)、麦克·阿奇尔(英语:Mike Archer (paleontologist))与苏珊·汉德(英语:Suzanne Hand)完成,并包括了将一个新种及原先分类至属的物种重新分类至小袋狮属。

本科目前包含4属:

Phascolarctos cinereus

相关

  • 甲壳见内文甲壳亚门(学名:Crustacea)是由非常大的一组的节肢动物门形成的,通常被当作是一个亚门,包括常见的物种,例如螃蟹,虾,龙虾,淡水龙虾,磷虾,和藤壶等等。这些物种通过对非常不同的环
  • 肾脏病肾病变、肾脏病(英语:Nephropathy、kidney disease、renal disease),又称肾损伤,指肾脏的疾病或是功能损伤。又分成非发炎性的肾病(英语:Nephrosis),以及发炎性的肾炎(英语:Nephritis)。
  • 质量层化质量层化是天文学中被引力束缚系统中的一种动力学过程,例如星团或星系团,倾向于大质量的天体移动到中心,而较轻的天体分布在外层。当星团中的两个物体靠近时,会彼此交换能量和动
  • 贝尔约翰·斯图尔特·贝尔(英语:John Stewart Bell,1928年6月28日-1990年10月1日),英国北爱尔兰物理学家。最重要的贡献为发展了量子力学中的贝尔定理。约翰·贝尔出生于北爱尔兰的贝
  • 1785年公元前1780年,最后的猛犸象在弗兰格尔岛灭绝,可能是由于气候变化和狩猎。
  • 冯鸿昌冯鸿昌(1979年-),福建南靖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人,厦门集装箱码头集团有限公司电动装卸机械维修工、高级技工,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副主席,全国劳动模范、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
  • 中国流行色协会中国流行色协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流行色研究者组成的群众性学术团体,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的社会团体,1982年2月在上海市成立。
  • 动物兵法动物兵法为华硕的管理哲学之一,由华硕董事长施崇棠与三个毕业于台大的弟弟一起脑力激荡自创而生。动物法则其实和管理哲学脱不了关系,名称又好记,于是创造出一系列的“动物兵法
  • 真爱如血莎莲·哈里斯(英语:Charlaine Harris,1951年11月25日-)是一名美国畅销书作家,有不少作品均登上《纽约时报》畅销书榜。最广为人知的作品为(《南方吸血鬼系列(英语:Southern Vampire Mysteries)》),而该系列亦被编剧艾伦·鲍尔(Alan Ball)改编成电视连续剧《真爱如血》,在美国有线频道HBO上播映。
  • 杰弗里·米勒杰弗里·F·米勒(英语:Geoffrey Franklin Miller,1965年-)是一名美国演化心理学家,新墨西哥大学心理学副教授,以研究人类进化中的性选择而闻名,主要作品有《超市里的原始人:新零售时代三部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