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抗震纪念碑

✍ dations ◷ 2025-09-13 10:53:59 #天津纪念性建筑物,中国地震,中华人民共和国纪念碑,和平区 (天津市)

天津市抗震纪念碑建于1986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十周年纪念日这一天,坐落于中国天津市和平区南京路、成都道与河北路交汇的三角地带。是天津市人民政府为纪念1976年7月28日3时42分发生的唐山大地震中死亡的2.42万人。

1986年4月唐山大地震十周年纪念日前夕,时任天津市市长李瑞环提议建立一个抗震纪念碑,并在天津市全市征集方案,当时,天津大学建筑系的一个方案中标,天津市人民政府便将设计任务交给天津大学建筑设计院,天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工程师陈宝长任设计师,设计纪念碑的结构。在基础方面,纪念碑浇铸为钢筋混凝土,基础11米高,纪念碑顶尖为数百块整块花岗岩。材料从山东省济南市运来,由北京市的相关单位负责拼装。1986年7月28日,天津市抗震纪念碑竣工。

天津市抗震纪念碑的碑体由四片直角三角形的花岗岩拱立而成,为金字塔形,下宽上窄,寓意智慧、力量、前景展望,四个支撑表示稳定、来自四面八方的支援,同时也寓意感谢四面八方对天津的支援。全高19.76米,象征唐山大地震发生时间1976年。纪念碑从各个方面看上去都是一个“人”字形,从空中看就是一个“十”字形。这样的设计寓意人定胜天,体现人民的力量能够重建家园,建设新天津。纪念碑的顶端有三个人物分别代表工人、农民、士兵。

公元一九七六年七月二十八日凌晨三时四十二分,河北省唐山发生七点八级大地震,强烈震波摇撼津门。十一月十五日二十一时五十三分,复发强烈余震。震中在天津市宁河县,震级六点九级,烈度八度。震灾肆虐,造成巨害,使四千一百二十二万平方米房屋严重损坏,两万四千二百九十六人惨遭不幸,上百万人民露宿街头,数十亿财产毁为瓦砾。天津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各省、市、自治区和人民解放军的支援下,面对劫难,巍然屹立,以人定胜天的坚定信念,奋起投入抗灾斗争,在余震频仍之际,先人后已,抢救群众,舍生忘死,排除险情,迅速恢复生产,社会秩序井然。十年来,全市人民在中央关怀与支持下,奋回天之力,消灭震痕;树再造之功,重建家园。幢幢楼厦,千姿百态,耸立于海河两岸;片片园林,争奇斗艳,织绵于新宇之间。经济建设发展,人民生活提高,城乡面貌改观,一个文明、整洁、美丽之新天津正展现面前。英雄业绩,惊天动地,众志成城,汗青炳著。渤海远,燕山长,救灾抗震,难忘往昔之艰辛;利国福民,端赖今后之努力。特立碑志念,用昭后昆。



天津市人民政府

一九八六年七月

相关

  • 巴勃罗·鲁道明巴勃罗·鲁道明(Pablo Rudomín,1934年6月15日-)是墨西哥神经生物学家。鲁道明于1934年6月15日出生在墨西哥城的一个犹太人家庭。母亲来自苏联赫梅利尼茨基(今属乌克兰),父亲来自斯
  • 多肽合成多肽合成(英语:Peptide synthesis)为有机化学中多肽的合成过程,多肽是由多个氨基酸借由肽键连接起来的有机化合物。在生物中,合成长型多肽(蛋白质)的过程,称作蛋白质生物合成。液相
  • 涓流充电涓流就是以低速率且恒定方式对电池提供很小的充电电流。大部分充电池充满后,由于自放电现象(英语:Self-discharge)会不停流失电量。若继续以相同于自放电率之小电流充电,可维持电
  • 巴耶尔腓特烈·巴耶尔(丹麦语:Fredrik Bajer,1837年4月21日-1922年1月22日),丹麦作家、教育家、政治家,1908年获诺贝尔和平奖。
  • 台湾西部台湾西部,或称西台湾、台湾西部走廊,是指台湾西半边的地理区域,包括北台湾(不含宜兰县)、中台湾与南台湾的非山地地带,濒临台湾海峡,与中国大陆及金马地区隔海相望,占台湾本岛总面积
  • 米粒组织米粒组织(granulation)是太阳光球面的颗粒状的斑驳外观。是由太阳的对流层浮升至光球表面的等离子体 热柱(贝纳德穴流)造成的现象。因为看似许多米粒(granule)遍布在 太阳表面而得
  • 齿龈挤喉音齿龈挤喉音是辅音的一种,存在于高加索语系及北美原住民语言等少数语言中。在国际音标里,这个音的代表符号是⟨tʼ⟩。当符号成对出现时,左边的是清音,右边的是浊音。阴影区域表
  • 2018年亚洲运动会塔吉克斯坦代表团2018年亚洲运动会塔吉克斯坦代表团是塔吉克斯坦所派出的2018年亚洲运动会代表团。这是塔吉克斯坦第七次参加亚洲运动会。代表团开幕式旗手是摔跤运动员Rustam Iskandari。塔
  • 亚历山大·卓姆比奇亚历山大·卓姆比奇(塞尔维亚语:Aleksandar Džombić、1968年- )是一位波赫塞族共和国政治家。他曾经担任塞族共和国的总理职务。
  • 简子杰简子杰,台湾当代艺术评论家。生于台北,毕业于国立艺术学院美术学系美术史学士暨美术史研究所硕士、国立台南艺术大学艺术创作理论研究所博士。担任过《典藏—今艺术》编辑与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