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也纳交响乐团(德语:Wiener Symphoniker),是位于奥地利维也纳的管弦乐团,主要的演出场地是维也纳音乐厅。
1900年,裴迪南·吕维(德语:Ferdinand Löwe)创办了乐团,当时的名称是“维也纳演奏团”(Wiener Concertverein)。1913年,他们开始使用维也纳音乐厅做为音乐会场地。1919年,乐团与声艺家管弦乐团(德语:Tonkünstler-Orchester Niederösterreich)并团。1933年开始使用目前的团名。由于广播在二〇年代的兴起,维也纳交响乐团的听众入场数锐减,但仍然勉力经营。随着1938年奥地利遭德国吞并,他们被划为德意志第三帝国的“文化乐团”(德语:Kulturorchester)之一。1944年9月1日,纳粹当局勒令乐团解散,原有人力则投入战事后勤。
1945年9月16日,维也纳交响乐团举行了战后的首场演奏会,演出马勒第3号交响曲。在约瑟夫·克里普斯的领导下,乐团参与了1946年夏季的布雷根茨音乐节,并逐渐收复了名声。此外,1946年起乐团与赫伯特·冯·卡拉扬展开一段密切的合作,卡拉扬以维也纳乐友协会指导的身份,规划了“卡拉扬系列”的音乐会,并率领乐团前往欧洲、北美各地巡回。
1959年,在沃尔夫冈·萨瓦利希的指挥下,维也纳交响乐团赴梵蒂冈为教宗若望二十三世演奏。萨瓦利希亦负责了1964年的美国巡回,以及1967年的美、日两地巡回。1970年,乐团邀请克里普斯重回指导,担任艺术顾问职务,直到1973年卡尔罗·马里亚·朱里尼到任为止。1986年,乔治·普雷特亦应允了同性质的应急任命,担任首席客座指挥,他的职位则由1991年到任的拉斐尔·弗吕贝克·德·伯格斯(西班牙语:Rafael Frühbeck de Burgos)所继承。为了感谢他们的贡献,乐团赠与萨瓦利希与普雷特“荣誉指挥”(德语:Ehrendirigent)之衔。
2006年起,维也纳交响乐团成为维也纳河畔剧院的驻院乐团,在该场地演出歌剧时担任伴奏。
2011年10月,维也纳交响乐团宣布与菲利浦·约丹达成协议,后者将于2014年乐季上任首席指挥,合约期为5年。2016年12月,双方议定延长合约,约丹的任期将延长至2020年乐季结束为止。在约丹的带领下,乐团亦展开史上第一次的商业录音制作,曲目是贝多芬的全本交响曲。2018年3月,乐团对外宣布约丹的继任者将是安德烈斯·奥罗斯科-埃斯特拉达,他的任期将自2021年乐季展开,合约期为5年。
目前,维也纳交响乐团在每个乐季固定推出150场左右的音乐会及歌剧演出。
此外,乐团与富特文格勒(1927–30年,乐友协会指导)、卡拉扬(1948–64年,乐友协会指导)、克里普斯(1970–73年,艺术顾问)、普雷特(1986–91年,首席客座指挥)等指挥家皆有合作。
近代许多经典作品都是由维也纳交响乐团所首演,包括布鲁克纳第9号交响曲、勋伯格《古列之歌(德语:Gurre-Lieder)》、拉威尔的《左手钢琴协奏曲(法语:Concerto pour la main gauche)》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