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亲南方古猿

✍ dations ◷ 2025-07-30 01:59:52 #近亲南方古猿

近亲南方古猿(学名:),是南猿亚族之灭绝物种,起源自埃塞俄比亚阿法尔州沃兰索-米勒(英语:Woranso–Mille),生存于350万至330万年前的上新世。由于目前仅能从三块部分颚骨标本去了解近亲南方古猿,因此尚无法确定这些化石标本是否能确实代表了一个独特之物种,亦或属于更为人所知的阿法南方古猿。与其他早期人族物种相比,近亲南方古猿有着向前凸出的颧骨,以及小颊齿特征。目前尚未清楚是否可以将显现出灵巧大脚趾之部分脚部标本(在任何南方古猿中都未知的特征)当作近亲南方古猿之判别标准。近亲南方古猿生活在有着开阔的草原、湖畔或河畔森林的混合型环境之中。人类学家佛瑞德·斯波表示,近亲南方古猿与传统上与肯亚平脸人有关之肯亚洛梅奎遗址(英语:Lomekwi)石器工艺(英语:Industry (archaeology))可能相关。近亲南方古猿与阿法南方古猿共存,且他们可能已历经生态区位分化(英语:Niche Differentiation),以避免竞争相同资源,例如在食物短缺时,会仰赖不同后备食物。

近亲南方古猿首次于2015年由埃塞俄比亚古人类学家约翰尼斯·海尔-塞拉西(英语:Yohannes Haile-Selassie)及其同事,根据来自埃塞俄比亚阿法尔州沃兰索-米勒伯特利地区(标本代号BRT)及韦塔莱塔地区(标本代号WYT)之颚骨化石所发表。2011年3月4日,当地居民穆罕默德·巴拉奥发现了编号BRT-VP-3/1之正模式标本,此标本为一年轻成人之左上颌骨,除了第一颗门齿和第三颗大臼齿外,其余牙齿皆存。近亲南方古猿之副模式标本(英语:paratype specimen),有编号BRT-VP-3/14,所有门齿皆存之完整成人下颌骨体,及编号WYT-VP-2/10,由埃塞俄比亚化石猎人阿托·阿勒玛耶胡·阿斯法(西班牙语:Ato Alemayehu Asfaw)发现之成人右下颌骨。在BRT-VP-3/14以东5米(16英尺)处,发现了带有第四前臼齿之右侧上颌骨碎片标本BRT-VP-3/37,目前尚未厘清这些碎片是否属于同一个人。经沉积物定年,确定年代为350万至330万年前,即上新世中期。

描述者认为近亲南方古猿化石与当代著名之阿法南方古猿有着足够不同,可区分为不同物种,且被认为与阿法南方古猿、羚羊河南方古猿及肯亚平脸人一样,属于皮亚琴期逐渐多样化之南猿。该物种之种小名“”是由阿法尔语的两个词所组成:“”的意思为“接近的”,而“”则是“亲戚”之意;因此,近亲南方古猿之种小名,意指该物种是后来所有人族的近亲。尽管被提出之物种区分特征在统计学上已具显著性差异,但考量到近亲南方古猿存在的标本很少,尚不清楚这是否确实需要物种区分,亦或这些标本是否只是增加了阿法南方古猿之正常变异范围。如果近亲南方古猿被认定为一个物种,代表一些现存之阿法南方古猿标本,事实上可能为近亲南方古猿。

海尔-塞拉西及其同事指出,尽管近亲南方古猿与健壮(英语:Robustness (morphology))的傍人有许多相似之处,但两者可能没有密切相关,因为近亲南方古猿没有傍人之放大臼齿特征。


尽管生存年代相当早期,近亲南方古猿与后来之人属、傍人属颌骨有一些相似之处:下巴可能以39°的角度向外突出(凸颌(英语:Prognathism)),相似于其他多数早期人属物种。而其颧骨比大多数阿法南方古猿标本更向前凸出。与阿法南方古猿不同的是,近亲南方古猿之颊齿(英语:Cheek teeth)壁是倾斜的,而非呈直线走向,这点特征与傍人相似。近亲南方古猿之上犬齿按比例小于其他南方古猿,但在形态上与湖畔南方古猿之犬齿相似。早期人属物种之颊齿非常小,近亲南方古猿之第一臼齿更是上新世成年人属物种中最小的。近亲南方古猿之珐琅质与其他早期人属物种一样地厚,甚至其第二臼齿之珐琅质含量非常高,非常似于罗百氏傍人。近亲南方古猿之颚骨虽小却十分稳健,此特征似于傍人。

2012年,在沃兰索-米勒发现了340万年前的部分脚部标本BRT-VP-2/73。它与早期之始祖地猿一样具有灵巧的大脚趾,这点与当代及晚期人属物种有着很大不同,因此没有被归为同一物种。尽管之后在该地区发现了更多具有特征意义的脸部化石,但它们与脚部化石没有明确关联。

近亲南方古猿拥有强壮的颚骨及厚实的珐琅质,与通常被认为主要是南方古猿赖以生存之坚硬莎草科作物及其他类似食物饮食有极大关联。而其上门齿、犬齿、第一前臼齿之珐琅质发育不全(英语:Hypoplasia),可能是因仍在牙齿生长期的婴儿,于珐琅质生成(英语:Amelogenesis)时营养不良或疾病所造成。近亲南方古猿很可能是广适种,他们与阿法南方古猿共存,且他们可能已历经生态区位分化,因为他们栖息于相同区域;也因此,考虑到牙齿及咀嚼差异,他们可能有不同的饮食及(或)栖息地偏好,除非这些差异仅是遗传漂变产物。就像黑猩猩和大猩猩或多或少具有相同饮食习惯及栖息地偏好一样,近亲南方古猿及阿法南方古猿可能在食物丰沛时共享两者相同习惯之典型食物,并在食物短缺时,会各自仰赖不同后备食物。

北肯亚的洛梅奎遗址石器工艺与上新世中期的肯亚平脸人有着松散的关联,因为发现拥有向前凸出的颧骨、三齿根的前臼齿、很小的第一臼齿,这些被认为是肯亚平脸人特征的上颚碎片。然而上述特征也出现在近亲南方古猿中,人类学家佛瑞德·斯波认为近亲南方古猿实际存在于此地。洛梅奎遗址是最早的文化,活动时间被确定为330万年前。遗址里的石片从响岩、粗面响岩及玄武岩制成的石核剥落下来。近亲南方古猿用一只手握住石核,并用锤石(英语:Hammerstone)垂直敲击它,这虽是一个简单步骤,但比人类以外灵长类动物之工具制造行为更复杂。

上新世中期的沃兰索-米勒有放牧的高角羚、狷羚、大象,及食嫩植(英语:Browsing (herbivory))的长颈鹿、栖息在森林的猴子。其中,牛科动物的脚似乎并不专用于任何特定类型的地面(如潮湿、柔韧、坚硬),而有蹄类动物的牙齿化石显示放牧动物、食嫩植动物及杂食动物的数量相当。以上所述,显示此处是一个混合环境,既有开阔的草原,也有湖畔或河畔的森林。类似此型态的混合型环境,除了近亲南方古猿外,同样有着湖畔南方古猿及阿法南方古猿栖息,他们似乎没有偏好的环境。

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的古人类学家约翰·D·霍克斯(英语:John D. Hawks)表示,如果海尔-塞拉西是正确的,代表现存部分阿法南方古猿化石实际上属于近亲南方古猿,并意味着必须质疑现今阿法南方古猿化石之全部判断依据。

密苏里大学的解剖学家卡萝·沃德表示,这些化石“超出迄今为止任何物种的变异范围”,但需要更多标本进行有效比对。沃德同时提到,露西可能“并不孤单”,露西生存的年代可能同时有着适应不同生态区位的其他南方古猿物种。

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的古人类学家蒂姆·D·怀特表示,还需更多证据证明这些化石变异不仅仅为阿法南方古猿之变异范围。

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古人类学家威廉·金博表示,近亲南方古猿与阿法南方古猿两者之间差异“非常微妙”。

Dryopithecus laietanus

相关

  • carnitine肉碱 (carnitine),或音译卡尼丁,是一种类氨基酸,属于季铵阳离子复合物,可以透过生物合成方法从离胺酸及甲硫胺酸两种氨基酸合成产生。肉碱存在有两个立体异构:包括有生物活跃的L-
  • 等量公理等量公理为代数中的一个公理,可用于解方程式。 a , b , c {\displaystyle a,b,c} 三数中,若
  • 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简称北语社,成立于1985年,为北京语言大学下属出版社,也是中国唯一从事对外汉语教材研究与出版的专业出版社。该社目前出版汉语教材1600多种。在版权输出方面
  • 韩邦彦韩邦彦(1931年1月-),男,回族,四川成都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人物,曾任四川省人民政府副省长,四川省政协副主席。
  • 郭诩郭诩(1456年-1532年),字仁弘,号清狂道人、清狂逸叟,明代山水人物画家,江西泰和南寮(今澄江镇郭义井)人。擅长画山水、人物,兼有粗笔和细笔两种面貌。郭诩年少时应科举不第后,转而遍游名
  • 岩塚站岩塚站(日语:岩塚駅/いわつかえき  */?)是位于爱知县名古屋市中村区岩冢町字向田,为名古屋市营地铁东山线之车站。车站编号为H03。为1面2线岛式月台之地下车站。2018年度上车人
  • 粗帝纹蛤粗帝纹蛤(学名:),又名海星小帘蛤,是帘蛤目帘蛤科帝汶蛤属的一种。主要分布于中国大陆、台湾,常栖息在浅海沙底、潮下带。
  • 三一国民广场三一国民广场(Three First National Plaza)是一幢位于美国芝加哥57层办公大楼,地址为西麦迪逊街70号。该大厦建筑高度为234米(767英尺)。三一国民广场由SOM建筑设计事务所设计,建筑外型为锯齿型状,使用锯齿型状是为了避免与邻近大厦过于接近,此设计并且留出更多的角落办公室,包括13个在建筑下部区域,以及9个角在上部区域。建筑外墙立面使用玛瑙红花岗岩覆盖,并利用宽3米,且富有传统芝加哥建筑学派的凸窗装饰。三一国民广场与大通大厦仅一街之隔,在2楼有空中走廊连接两栋大厦。另外,三一国
  • 陈汉平陈汉平(1937年-),男,福建闽侯人,中国针灸学家,曾任上海中医学院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 何塞·曼努埃尔·巴尔马塞达何塞·曼努埃尔·巴尔马塞达·费尔南德斯(José Manuel Emiliano Balmaceda Fernández) (1840年7月19日-1891年9月18日) 智利自由主义改革者、总统(1886年—1891年),智利卡斯提尔-巴斯克贵族的一部分,他同议会的政治争执引发了1891年智利内战。后因战争失败而开枪自杀。巴尔马塞达生于布卡莱穆(Bucalemu),是家中12个孩子里的老大。他的父母较富有,他在早年就开始关注工业和农业企业。1849年他进入法国传道士学校,曾考虑成为一个神职人员,在圣地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