坎尼扎罗反应

✍ dations ◷ 2025-10-22 14:31:32 #有机氧化还原反应,人名反应

坎尼扎罗反应(Cannizzaro反应),也译作康尼查罗反应、康尼扎罗反应、卡尼扎罗反应,是无α活泼氢的醛在强碱作用下发生分子间氧化还原反应,生成一分子羧酸和一分子醇的有机歧化反应。意大利化学家斯坦尼斯劳·坎尼扎罗通过用草木灰处理苯甲醛,得到了苯甲酸和苯甲醇,首先发现了这个反应,反应名称也由此得来。反应的综述参见:。

坎尼扎罗反应中常用的醛有芳香醛(如苯甲醛)和甲醛。对于有活泼氢的醛来说,碱会夺取活泼氢,从而发生羟醛反应,降低坎尼扎罗反应的收率。

分子内的坎尼扎罗反应也是可以发生的,有时产物羟基酸可以进一步失水环化生成内酯。

首先发生碱对羰基的亲核加成,四面体型中间体再与强碱作用,失去一个质子变为双负离子(坎尼扎罗中间体)。由于氧原子带有负电荷,具有供电性,使得邻位碳原子排斥电子的能力大大增强。两个负离子中间体都可与醛作用,碳上的氢带着一对电子以氢负离子的形式转移到醛的羰基碳上,形成一个醇盐负离子和一个羧酸根负离子。坎尼扎罗反应中的水可以参与反应,生成氢气,也证实了氢负转移的过程。

总之,该反应是一个动力学上的三级反应,对于醛是二级反应,而对于碱是一级反应:
rate = k2
在高浓度碱性环境下,第二个反应历程变成主要的,此时对碱成了二级反应:
rate = k2 + k'22

交叉坎尼扎罗反应是坎尼扎罗反应的一种类型:混合两个不同的不含α氢的醛,使其在碱性条件下发生交叉氧化还原反应,称为交叉坎尼扎罗反应。这样的反应常会产生多种产物,没有制备价值。但如果其中一个醛为甲醛,则其总是自身被氧化为甲酸(因为甲醛还原性最强),而另一个反应物被还原为醇,这样的反应有制备价值。例如,工业上制取季戊四醇就是用的这个方法。(下图)

反应机理: gif动画

相关

  • 砂眼衣原体砂眼衣原体(Chlamydia trachomatis,披衣菌)是一种绝对寄生病原体,披衣菌是一种在构造上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的微生物。以往被认为是一种病毒,但因其同时含有 DNA 和 RNA、并有和革
  • 自然灾害自然灾害是指由人类行为以外的力量造成广泛破坏,大量附带损害或生命损失的突发事件。地震,洪水,火山爆发,山体滑坡,飓风等可能造成自然灾害。被列为灾害意味着产生深远的环境影响
  • 小儿科学小儿科(或称儿科)是现代医学的一个分支,专门医疗患病的婴儿、儿童及青少年。最大的年龄通常至青春期。一个受到这方面知识专门训练的医生被称作儿科医生。
  • 英国皇家学会伦敦王家自然知识促进学会(英语:Royal Society of London for Improving Natural Knowledge),简称“王家学会”(Royal Society),但多译作“皇家学会”,是英国资助科学发展的组织,成立
  • metabolite代谢产物 (英语:Metabolite),又称代谢物是代谢的中间或最后产物,这个词汇是通常指的是小分子。他们有诸如作为燃料、结构、讯号、刺激、抑止酵素(通常作为酵素的辅因子)、防卫或
  • 免疫种型转换免疫球蛋白类型转换(又称为种型转换,种型交换,或者类型转换重组(英文简写CSR))是一种可以使得B细胞所生产的抗体从一种类型转变成另一种类型(例如从IgM转换成IgG)的生物学机制。在这
  • ǀ不送气齿搭嘴音(Tenuis dental click)是一种辅音,主要出现于南非的一些口语中。其中,术语“不送气”(tenuis)又称“无声爆破音”,特指清音、不送气(unaspirated)、未颚音化、未声门化
  • 潘虹潘虹(1954年11月4日-),原名刘蓉华、潘红,原籍江苏常熟,出生于上海,中国女演员,一级演员。1976年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二十世纪70年代中期登上银幕,先后主演《奴隶的女儿》、《沙
  • 蚝油蚝油是用鲜蚝熬成的调味料,深啡色、质感黏稠,常用于中国粤菜中。蚝油普遍被认为是由李锦裳意外发明。他当时中国广东省珠海南水乡经营一家小茶寮,并售卖煮熟的蚝维生。李锦裳某
  • 纳西姆·尼可拉斯·塔雷伯纳西姆·尼可拉斯·塔雷伯(阿拉伯语:نسيم نيقولا نجيب طالب‎,英语:Nassim Nicholas Taleb,1960年1月1日-),黎巴嫩裔美国人。知名思想家,经验主义、怀疑经验论者,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