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汛抗旱

✍ dations ◷ 2024-09-20 08:04:08 #防汛抗旱
1999年规定:印章直径5厘米,中央刊五角星,由国务院制发。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简称“国家防总”),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成立的国务院议事协调机构,负责领导组织全国的防汛抗旱工作。1950年6月3日,经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批准,正式成立中央防汛总指挥部。首届总指挥部主任由政务院副总理董必武担任,副主任由中央人民政府水利部部长傅作义、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部长李涛担任。1967年“文革”前,邓子恢、谭震林等先后担任中央防汛总指挥部主要领导。1950年6月7日,政务院发布《关于建立各级防汛机构的决定》。1971年6月6日,国务院、中央军委发出《关于成立中央防汛抗旱指挥部的通知》,成立中央防汛抗旱指挥部,由总参谋部、国家计委、商业部、交通部、农林部、财政部、水利电力部组成。指挥部办公室设在水利电力部,日常工作由水利电力部抓总。长江中下游和黄河防汛指挥部机构仍按国务院1969年防汛工作的通知规定不变。1985年7月2日,重新恢复中央防汛总指挥部,国务院副总理李鹏,水利部部长钱正英分任总指挥和副总指挥。1977年3月,成立国务院抗旱领导小组,负责协调相关部门的抗旱工作。1988年8月11日《国务院关于非常设机构设置问题的通知》(国发〔1988〕56号)将国家防汛总指挥部列为国务院非常设机构,总指挥田纪云、顾问钱正英,具体工作由水利部承担,原国务院抗旱领导小组并入该指挥部。1988年11月7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国务院已撤三十八个非常设机构的通知》(国办函〔1988〕81号)将国务院抗旱领导小组列为已撤销的国务院非常设机构。1979年6月2日,国务院抗旱领导小组办公室由原农林部改设水利部。1988年6月2日,该办公室并入国家防汛总指挥部办公室。1988年4月20日,国家防汛总指挥部举行1988年第一次会议,国务院副总理田纪云、水利部部长杨振怀讲话。1988年6月2日,国务院、中央军委国发〔1988〕34号文件决定成立国家防汛总指挥部,国务院副总理田纪云任总指挥,水利部部长杨振怀、国务院副秘书长李昌安、国家计委副主任叶青任副总指挥。1992年8月15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国家防汛总指挥部更改名称的通知》(国办发〔1992〕45号)称,“经国务院批准,原国家防汛总指挥部改名为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负责全国防汛抗旱工作的统一指挥和调度。总指挥部组成单位不变,办事机构仍设在水利部。”根据200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具体工作由水利部承担。2018年3月17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 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决定》,批准《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方案规定:“组建应急管理部。将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的职责,国务院办公厅的应急管理职责,公安部的消防管理职责,民政部的救灾职责,国土资源部的地质灾害防治、水利部的水旱灾害防治、农业部的草原防火、国家林业局的森林防火相关职责,中国地震局的震灾应急救援职责以及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国家减灾委员会、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国家森林防火指挥部的职责整合,组建应急管理部,作为国务院组成部门。中国地震局、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由应急管理部管理。公安消防部队、武警森林部队转制后,与安全生产等应急救援队伍一并作为综合性常备应急骨干力量,由应急管理部管理。不再保留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汛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抗旱条例》和国务院“三定方案”规定,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在国务院领导下,负责领导组织全国的防汛抗旱工作。1950年6月3日成立时的组成人员是:(不详)1954年任命的总指挥:1967年以前任命的总指挥:1985年7月2日《国务院、中央军委关于调整中央防汛总指挥部领导成员的通知》(国发〔1985〕84号)调整后的组成人员是:(组成人员不详)1988年成立国家防汛总指挥部时的组成人员是:(不详)1993年5月29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组成人员的通知》(国办发〔1993〕32号)调整后的组成人员是:1995年5月8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调整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组成人员的通知》(国办发〔1995〕32号)调整后的组成人员是:1998年4月10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调整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成员的通知》(国办发〔1998〕11号)调整后的组成人员是:1998年汛后调整的副总指挥是:1999年4月1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调整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成员的通知》(国办发〔1999〕30号)调整后的组成人员是:2003年3月31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调整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成员的通知》(国办发〔2003〕17号)调整后的组成人员是:2004年调整的副总指挥是:2007年调整的副总指挥是:2007年5月2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调整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成员的通知》(国办发〔2007〕29号)调整后的组成人员是:2008年4月17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调整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成员的通知》(国办发〔2008〕21号)调整后的组成人员是:2009年3月增加的副总指挥是:2010年5月调整的副总指挥是:2010年9月调整的副总指挥是:2013年5月10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调整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组成人员的通知》(国办发〔2013〕33号)调整后的组成人员是:2015年6月时的组成人员是:2017年3月时的组成人员是:2018年6月15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调整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组成人员的通知》(国办发〔2018〕49号)调整后的组成人员是:2019年3月19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调整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组成人员的通知》(国办发〔2019〕12号)调整后的组成人员是: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的办事机构是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简称“国家防总办公室”),设在水利部。1985年7月2日《国务院、中央军委关于调整中央防汛总指挥部领导成员的通知》(国发〔1985〕84号)规定“中央防汛总指挥部办公室仍设在水利电力部,办公室不另列编制。”1993年5月29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组成人员的通知》(国办发〔1993〕32号)规定“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设在水利部”。1998年4月10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调整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成员的通知》(国办发〔1998〕11号)、1999年4月1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调整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成员的通知》(国办发〔1999〕30号)、2003年3月31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调整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成员的通知》(国办发〔2003〕17号)均规定“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在水利部单设办事机构”。根据2008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水利部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设置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主要职责是: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的内设处室是:2010年,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同意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设立国家防汛抗旱督察专员,随后部分省(市、自治区)的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也设立了防汛抗旱督察专员。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历任主任、副主任、国家防汛抗旱督察专员、巡视员、副巡视员是:

相关

  • 弗拉迪米尔·普雷洛格弗拉迪米尔·普雷洛格(塞尔维亚-克罗地亚语:Vladimir Prelog,1906年7月23日-1998年1月7日),旅居瑞士的南斯拉夫化学家,主要研究有机分子和反应的立体化学。他于1975年获得诺贝尔化
  • IRCIRC(Internet Relay Chat的缩写,“因特网中继聊天”)是一个位于应用层的协议。其主要用于群体聊天,但同样也可以用于个人对个人的聊天。IRC使用的服务器端口有6667(明文传输,如irc
  • 甲虫See subgroups of the order Coleoptera(英语:subgroups of the order Coleoptera)鞘翅目(Coleoptera)是昆虫纲中最大的目,包括各种甲虫。目前全世界的甲虫,约182科,约有35万种,超过
  • 电容在电路学里,给定电压,电容器储存电荷的能力,称为电容(capacitance),标记为C。采用国际单位制,电容的单位是法拉(farad),标记为F。电路图中多半以C开头标示电容,例:C01、C02、C03、C100等
  • 蚵子寮通安宫蚵子寮通安宫,又称高雄蚵仔寮通安宫,又名圣公庙,位于高雄市梓官区通安路305巷30号,主祀广泽尊王,俗称圣王公。清代同治八年(1869年)肇因渔民曾绰,曾清秀父子两人,在桃仔园湾,寿山近外
  • 规范汉字陶文 ‧ 甲骨文 ‧ 金文 ‧ 古文 ‧ 石鼓文籀文 ‧ 鸟虫书 ‧ 篆书(大篆 ‧  小篆)隶书 ‧ 楷书 ‧ 行书 ‧ 草书漆书 ‧  书法 ‧ 飞白书笔画 ‧ 
  • 扁平状宇宙的形状,以曲面(英语:Curvature of Riemannian manifolds)与拓朴(英语:Spacetime topology)的角度而言(虽然严格来说,宇宙形状的概念已经超越这两种角度),可分为宇宙的局部与全域几
  • 恒星时恒星时是天文学和大地测量学标示的天球子午圈值,由于借用了时间的计量单位,所以常被误解为是一种时间单位。恒星时是根据地球自转来计算的,它的基础是恒星日(比地球的自转周期短
  • 化学计量数化学计量数或化学计量是化学反应方程式中各反应物或生成物前的数值。例如,图中为甲烷在空气中完全燃烧的方程式,方程式中O2、H2O前的数值(或“系数”)2就是它的化学计量。当一个
  • 林秀俊墓林秀俊墓为十八世纪台北盆地(范围包含今板桥、新庄、土城、永和、内湖)开台祖林秀俊的坟墓,位于台北市内湖区林秀俊文教基金会大楼旁的草地上,占地面积871.5坪,由林秀俊文教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