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支龙属

✍ dations ◷ 2025-04-03 15:55:42 #上白垩纪恐龙,暴龙亚科,1976年描述的动物

分支龙属(属名:),又名歧龙、阿利奥拉龙,是兽脚亚目暴龙科下的一个属,生活于上白垩纪的蒙古。分支龙是由苏联古生物学家Sergei Kurzanov在1976年所命名。模式种是遥远分支龙(),化石包含一个部分颅骨、三个跖骨,发现于蒙古,该地在7000万年前到6500万年前是片泛滥平原。第二个种是阿尔泰分支龙,化石是一个更完整的骨骼,是由Stephen L. Brusatte等人在2009年命名。

如同大部分兽脚类恐龙,分支龙是二足恐龙,而锐利的牙齿显示它们是肉食性动物。它比近亲的暴龙及特暴龙较小型,但目前仅有发现两个标本,而且可能来自于幼年体或亚成年体,因此难以估计成年个体的大小。分支龙的特征是在其口鼻部上侧的一排五个骨冠,以及牙齿较其他暴龙科更多。分支龙的头颅骨较其他暴龙科为低矮,这可能是个幼年特征。

分支龙与其他暴龙科动物的关系未确定,但部分科学家认为分支龙与生存于同时代、同地区的特暴龙是近亲,或者分支龙是特暴龙的幼年个体。根据新发现的阿尔泰分支龙的化石,分支龙应该是特暴龙的近亲。

根据Sergei Kurzanov在1976年的最初研究,分支龙的身长估计是在5到6米之间。但是颅骨在化石化的过程中遭到变形,这意味者该个体的身长较Kurzanov的估计值更短。另外,如果这个标本是个幼年体,成年分支龙的体型应该更大,但目前还没有发现成年体的化石。

分支龙的头颅骨约为45公分长,头颅骨长而低矮,外形类似原始暴龙超科,以及幼年暴龙科的头颅骨。遥远分支龙的前上颌骨部分没被发现,但头颅骨的高度大于宽度,与已知所有的暴龙超科相同。鼻骨互相愈合,上有一排骨质瘤,沿者鼻骨接合处排列,共五个。这些骨质瘤的高度大于一公分。很多暴龙超科恐龙都有凹凸不平的鼻部,但有骨质瘤的就有分支龙及阿巴拉契亚龙(有六个)。

头颅骨后部有个横向突出物,从愈合顶骨延伸出来,称为颈脊(Nuchal crest),这是所有暴龙超科都有的特征。分支龙的颈脊明显较厚,类似特暴龙与暴龙。如同头颅骨其他部分,分支龙的下颌修长,可能是个幼年个体的特征。分支龙的下颌隅骨侧边棱脊,连接者齿骨后方的方形突,使这两块骨头固定者,减少下颌的灵活度,在暴龙科之内,只有分支龙与特暴龙具有这个特征。分支龙亦有另一个特征,就是在上颌及下颌都有很多牙齿。其他暴龙科的前上颌骨牙齿两边各有4颗,牙齿横剖面为D字型。分支龙的上颌骨各有16只牙颗,而在齿骨则各有18颗,比已知的暴龙科更多。阿尔泰分支龙的脑壳特征,介于原始兽脚类恐龙、鸟翼类之间。

遥远分支龙的颅后身体部分仅发现三块跖骨。阿尔泰分支龙的化石更为完整,使科学家能更清楚分支龙的外貌型态。但从已知暴龙科来推测,分支龙应该与以二足行走;而后肢比例极可能类似似鸟龙下目,胫骨与跖骨长,两者总长约等于股骨。分支龙的前肢应该很小,上有两指,不过某些暴龙科标本上有退化的第三指。长尾巴可平衡头部与身体的重量,将重心维持在臀部位置。

分支龙的正模标本(编号PIN 3141/1)是一个部分腾颅骨,与三个相连的跖骨;是在70年代早期,由一个苏联蒙古的挖掘团队在蒙古的巴彦洪戈尔省Nogon-Tsav地层中挖掘出土,并由俄罗斯古生物学家Sergei Kurzanov于1976年所命名。它的冠状物、口鼻部较长、与低矮头颅骨,都与其他暴龙亚科有所不同,所以被命名Kurzanov为遥远分支龙或偏僻分支龙(),属名由拉丁文的“alias”(即“其他”的意思)及“ramus”(即“支部”的意思)构成,意指它们是另一个全新及不同的暴龙亚科分类单元;同样地,种名“remotus”在拉丁文是“遥远”的意思,意指它们的差别性。目前只有发现两个标本,分别属于遥远分支龙、阿尔泰分支龙。

阿尔伯塔龙亚科

惧龙

特暴龙 

分支龙 

矮暴龙

暴龙

?分支龙

阿尔伯塔龙亚科

惧龙

?分支龙

特暴龙

暴龙

备注:霍尔兹发现分支龙有两个几率可能性相同的位置。

分支龙被古生物学家分类于暴龙超科之中,但过去因为其化石的资讯有限,因此不能做出更精准的分类。新标本的发现,使分支龙的分类与演化关系更为清楚。在2003年,菲力·柯尔(Phil Currie)提出分支龙与暴龙、特暴龙、惧龙,共同属于暴龙亚科。在2004年,汤玛斯·荷兹(Thomas Holtz)则认为分支龙有可能属于暴龙亚科,但也有相同的可能性是不属于暴龙科的,原因是它们的可能幼年体特征,也许是基础暴龙超科的特征。在2005年,另一个研究则因为它们化石的破碎性,而不将分支龙包含在内。在2009年,新发现的阿尔泰分支龙化石,确定分支龙属于暴龙亚科。

分支龙与特暴龙生存于相同时代的相同地区,两者具有许多相同的头部特征,例如:下颌的齿骨与隅骨间愈合、鼻骨与泪骨间缺乏骨质的连结,后者是暴龙科中除了分支龙、特暴龙、惧龙以外成员都有的特征。因此分支龙与特暴龙可能是近亲,两者构成暴龙科的亚洲分支。在特暴龙的某些标本上,鼻部上有一排骨质瘤,类似分支龙,但较为低矮。遥远分支龙的颅骨长而低矮,显示该个体在死亡时尚未成熟,可能是特暴龙的幼年个体。但是,分支龙的更明显骨质瘤与较多的牙齿,证明它们与特暴龙是不同的物种。阿尔泰分支龙的发现,更确定分支龙与特暴龙的独立的属。标本更证明特暴龙的幼年与成年个体的牙齿数目一样。

分支龙的化石标本是在蒙古的巴彦洪戈尔省Nogon-Tsav地层被发现,该地层被认为与耐梅盖特组年代相同。该地层没有经过放射性定年法测定,该化石纪录中的动物群显示,该地层的年代是上白垩纪的麦斯特里希特阶,距今约7400万道6500万年前。

蒙古的麦斯特里希特阶地层有耐梅盖特组与Nogon-Tsav地层,两者的特征是潮湿的气候,而其下层的巴鲁恩戈约特组与德加多克塔组年代较早,气候为半干旱。耐梅盖特组的沉积层为泛滥平原、大型河道、与古代土壤,而硝石沉积层显示该地有周期性的旱季。与较早期的地层相比,耐梅盖特组有更多样性、更大量的恐龙动物群。Kurzanov还发现了其他兽脚类,例如:特暴龙、似鸟龙下目、镰刀龙超科,但没有详细的研究。在耐梅盖特组,掠食动物可能以蜥脚类的泰坦巨龙类恐龙为食。Nogon-Tsav地层并没有大量发现其他恐龙化石,如果该地的动物群与耐梅盖特组相似,应也会发现伤齿龙科、厚头龙下目、甲龙科、鸭嘴龙类等化石。泰坦巨龙类也是耐梅盖特组的掠食动物的可能猎物。

相关

  • 高速铁路高铁铁路线列表,列出全世界20多个国家实际营运的高速铁路,但并非每个国家都有其高铁专线。以下列表列出各国时速超过200公里的高速铁路概况,包括已经投入运营和正在建设中的铁
  • 碧潭碧潭是位于台湾新北市新店区的风景型观光景点。根据《新店市志》记载,碧潭又称为赤壁潭、石壁潭、狮山边大潭,是新店溪从山区流入新店市区时,因为河面变得较为宽阔而形成类似水
  • 思乐康喹硫平(Quetiapine),由阿斯利康制药商品名为思乐康、思瑞康(Seroquel),而由奥利昂集团(Orion Pharma)商品名为Ketipinor,两者都是富马酸喹硫平盐的药物,是非典型的抗精神病用药,主要治
  • 张汉平张汉平(1933年-),广东罗定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将领、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将。毕业于中南军区空军预科总队。1993年,接替杨汉文,担任济南军区空军政治委员。1996年,由冯永生接任。1993年,授
  • 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贵州省铜仁市下属的一个自治县,位于贵州省东北部、铜仁市西部,地处梵净山西麓,为铜仁市西五县之一,县政府驻峨岭街道。全县面积约1969平方
  • 网脉小檗网脉小檗(学名:)为小檗科小檗属的植物,是中国的特有植物。分布于中国大陆的陕西等地,生长于海拔1,400米至3,000米的地区,多生于山梁灌丛中、山坡或冷杉林下,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种栽培
  • 小资小资又称小布尔乔亚(petite bourgeoisie)。布尔乔亚(bourgeois)是一个音译名,它的意思是资产阶级,因此小资原本为小资产阶级的简称。小资是1990年代开始在中国大陆流行的名词,最初
  • 卢雍 (天顺进士)卢雍(1422年-?),字廷佐,应天府江宁县人,明朝政治人物。进士出身。应天府乡试第一百八十名。天顺元年(1457年),参加丁丑科会试,得贡士第八十三名。殿试登进士第三甲第一百二十三名。曾祖
  • 伊恩德尔加尔伊恩德尔加尔(Indergarh),是印度中央邦Datia县的一个城镇。总人口14596(2001年)。该地2001年总人口14596人,其中男性7881人,女性6715人;0—6岁人口2390人,其中男1332人,女1058人;识字率
  • 麦可·唐纳麦可·唐纳(英语:Mychael Danna,1958年9月20日-),加拿大电影配乐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