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支龙属

✍ dations ◷ 2025-08-04 10:14:25 #上白垩纪恐龙,暴龙亚科,1976年描述的动物

分支龙属(属名:),又名歧龙、阿利奥拉龙,是兽脚亚目暴龙科下的一个属,生活于上白垩纪的蒙古。分支龙是由苏联古生物学家Sergei Kurzanov在1976年所命名。模式种是遥远分支龙(),化石包含一个部分颅骨、三个跖骨,发现于蒙古,该地在7000万年前到6500万年前是片泛滥平原。第二个种是阿尔泰分支龙,化石是一个更完整的骨骼,是由Stephen L. Brusatte等人在2009年命名。

如同大部分兽脚类恐龙,分支龙是二足恐龙,而锐利的牙齿显示它们是肉食性动物。它比近亲的暴龙及特暴龙较小型,但目前仅有发现两个标本,而且可能来自于幼年体或亚成年体,因此难以估计成年个体的大小。分支龙的特征是在其口鼻部上侧的一排五个骨冠,以及牙齿较其他暴龙科更多。分支龙的头颅骨较其他暴龙科为低矮,这可能是个幼年特征。

分支龙与其他暴龙科动物的关系未确定,但部分科学家认为分支龙与生存于同时代、同地区的特暴龙是近亲,或者分支龙是特暴龙的幼年个体。根据新发现的阿尔泰分支龙的化石,分支龙应该是特暴龙的近亲。

根据Sergei Kurzanov在1976年的最初研究,分支龙的身长估计是在5到6米之间。但是颅骨在化石化的过程中遭到变形,这意味者该个体的身长较Kurzanov的估计值更短。另外,如果这个标本是个幼年体,成年分支龙的体型应该更大,但目前还没有发现成年体的化石。

分支龙的头颅骨约为45公分长,头颅骨长而低矮,外形类似原始暴龙超科,以及幼年暴龙科的头颅骨。遥远分支龙的前上颌骨部分没被发现,但头颅骨的高度大于宽度,与已知所有的暴龙超科相同。鼻骨互相愈合,上有一排骨质瘤,沿者鼻骨接合处排列,共五个。这些骨质瘤的高度大于一公分。很多暴龙超科恐龙都有凹凸不平的鼻部,但有骨质瘤的就有分支龙及阿巴拉契亚龙(有六个)。

头颅骨后部有个横向突出物,从愈合顶骨延伸出来,称为颈脊(Nuchal crest),这是所有暴龙超科都有的特征。分支龙的颈脊明显较厚,类似特暴龙与暴龙。如同头颅骨其他部分,分支龙的下颌修长,可能是个幼年个体的特征。分支龙的下颌隅骨侧边棱脊,连接者齿骨后方的方形突,使这两块骨头固定者,减少下颌的灵活度,在暴龙科之内,只有分支龙与特暴龙具有这个特征。分支龙亦有另一个特征,就是在上颌及下颌都有很多牙齿。其他暴龙科的前上颌骨牙齿两边各有4颗,牙齿横剖面为D字型。分支龙的上颌骨各有16只牙颗,而在齿骨则各有18颗,比已知的暴龙科更多。阿尔泰分支龙的脑壳特征,介于原始兽脚类恐龙、鸟翼类之间。

遥远分支龙的颅后身体部分仅发现三块跖骨。阿尔泰分支龙的化石更为完整,使科学家能更清楚分支龙的外貌型态。但从已知暴龙科来推测,分支龙应该与以二足行走;而后肢比例极可能类似似鸟龙下目,胫骨与跖骨长,两者总长约等于股骨。分支龙的前肢应该很小,上有两指,不过某些暴龙科标本上有退化的第三指。长尾巴可平衡头部与身体的重量,将重心维持在臀部位置。

分支龙的正模标本(编号PIN 3141/1)是一个部分腾颅骨,与三个相连的跖骨;是在70年代早期,由一个苏联蒙古的挖掘团队在蒙古的巴彦洪戈尔省Nogon-Tsav地层中挖掘出土,并由俄罗斯古生物学家Sergei Kurzanov于1976年所命名。它的冠状物、口鼻部较长、与低矮头颅骨,都与其他暴龙亚科有所不同,所以被命名Kurzanov为遥远分支龙或偏僻分支龙(),属名由拉丁文的“alias”(即“其他”的意思)及“ramus”(即“支部”的意思)构成,意指它们是另一个全新及不同的暴龙亚科分类单元;同样地,种名“remotus”在拉丁文是“遥远”的意思,意指它们的差别性。目前只有发现两个标本,分别属于遥远分支龙、阿尔泰分支龙。

阿尔伯塔龙亚科

惧龙

特暴龙 

分支龙 

矮暴龙

暴龙

?分支龙

阿尔伯塔龙亚科

惧龙

?分支龙

特暴龙

暴龙

备注:霍尔兹发现分支龙有两个几率可能性相同的位置。

分支龙被古生物学家分类于暴龙超科之中,但过去因为其化石的资讯有限,因此不能做出更精准的分类。新标本的发现,使分支龙的分类与演化关系更为清楚。在2003年,菲力·柯尔(Phil Currie)提出分支龙与暴龙、特暴龙、惧龙,共同属于暴龙亚科。在2004年,汤玛斯·荷兹(Thomas Holtz)则认为分支龙有可能属于暴龙亚科,但也有相同的可能性是不属于暴龙科的,原因是它们的可能幼年体特征,也许是基础暴龙超科的特征。在2005年,另一个研究则因为它们化石的破碎性,而不将分支龙包含在内。在2009年,新发现的阿尔泰分支龙化石,确定分支龙属于暴龙亚科。

分支龙与特暴龙生存于相同时代的相同地区,两者具有许多相同的头部特征,例如:下颌的齿骨与隅骨间愈合、鼻骨与泪骨间缺乏骨质的连结,后者是暴龙科中除了分支龙、特暴龙、惧龙以外成员都有的特征。因此分支龙与特暴龙可能是近亲,两者构成暴龙科的亚洲分支。在特暴龙的某些标本上,鼻部上有一排骨质瘤,类似分支龙,但较为低矮。遥远分支龙的颅骨长而低矮,显示该个体在死亡时尚未成熟,可能是特暴龙的幼年个体。但是,分支龙的更明显骨质瘤与较多的牙齿,证明它们与特暴龙是不同的物种。阿尔泰分支龙的发现,更确定分支龙与特暴龙的独立的属。标本更证明特暴龙的幼年与成年个体的牙齿数目一样。

分支龙的化石标本是在蒙古的巴彦洪戈尔省Nogon-Tsav地层被发现,该地层被认为与耐梅盖特组年代相同。该地层没有经过放射性定年法测定,该化石纪录中的动物群显示,该地层的年代是上白垩纪的麦斯特里希特阶,距今约7400万道6500万年前。

蒙古的麦斯特里希特阶地层有耐梅盖特组与Nogon-Tsav地层,两者的特征是潮湿的气候,而其下层的巴鲁恩戈约特组与德加多克塔组年代较早,气候为半干旱。耐梅盖特组的沉积层为泛滥平原、大型河道、与古代土壤,而硝石沉积层显示该地有周期性的旱季。与较早期的地层相比,耐梅盖特组有更多样性、更大量的恐龙动物群。Kurzanov还发现了其他兽脚类,例如:特暴龙、似鸟龙下目、镰刀龙超科,但没有详细的研究。在耐梅盖特组,掠食动物可能以蜥脚类的泰坦巨龙类恐龙为食。Nogon-Tsav地层并没有大量发现其他恐龙化石,如果该地的动物群与耐梅盖特组相似,应也会发现伤齿龙科、厚头龙下目、甲龙科、鸭嘴龙类等化石。泰坦巨龙类也是耐梅盖特组的掠食动物的可能猎物。

相关

  • 碳化钛碳化钛(TiC),是一种极其坚硬(莫氏硬度9-9.5)的金属碳化物。由于它具有硬度高,化学性质稳定(不溶于水,溶于硝酸)的优点,被用于制造金属陶瓷,耐热合金和硬质合金,还可作炼钢工业的脱氧剂。
  • 美军亵渎古兰经事件美军亵渎古兰经事件,是发生于2005年的一系列美国军队人员亵渎《古兰经》的事件的总称,事件的曝光引发伊斯兰世界广泛的抗议,也招致世界对美国压制新闻自由的批评。据报道,事件发
  • 德拜模型在热力学和固体物理学中,德拜模型(英语:Debye model)是由彼得·德拜在1912年提出的方法,用于估算声子对固体的比热(热容)的贡献。德拜模型把原子晶格的振动(热)当作盒中的声子处理,而
  • 三恶道恶道(梵语:akuśala-gatīḥ,义为“不善-趋向道”),又称三途、三恶道、三恶趣(趋),或恶趣(趋)、恶道。指三种不好的有情出生的处所,其中包含欲界六道中畜生道、饿鬼道以及地狱道三种恶
  • 退学退学是指学生停止上学的行为。半途退学者还没有得到毕业证书,不属于是毕业生。在中国大陆及台湾各大学与专校的定义中,肄业生可能会有肄业证书,而退学者最多只能领取相应的学习
  • 见证 (凯蒂·佩芮专辑)《见证》(英语:),是美国歌手凯蒂·佩芮的第5张录音室专辑,在2017年6月9日发行。专辑迎来斯奇普·马利、Migos与妮琪·米娜进行客串演唱。专辑至今发行了三张单曲,与斯奇普·马利合
  • 壶井荣壶井栄(つぼい さかえ、旧姓为岩井、1899年(明治32年)8月5日 - 1967年(昭和42年)6月23日),日本小说家・诗人。香川县小豆郡坂手村(现在小豆岛町)出身。夫为诗人壶井繁治。1899年(明治3
  • 奥萨山奥萨山(希腊语:Όσσα,或者Kissavos (Κίσσαβος, 来自南斯拉夫语,潮湿气候, 雨),是一座位于希腊拉里萨州的山。海拔高1,978米(6,490英尺)米,位于皮立翁山和奥林匹斯山中间,被
  • 新化区坐标:23°02′19″N 120°18′39″E / 23.0385411°N 120.3108960°E / 23.0385411; 120.3108960新化区(台湾话:.mw-parser-output .sans-serif{font-family:-apple-system,Bli
  • 熊原健人熊原健人(日语:熊原 健人/くまばら けんと ,1993年10月19日-)是日本宫城县角田市出身的职业棒球选手,司职投手,效力于日本职棒东北乐天金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