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支龙属

✍ dations ◷ 2025-10-29 06:42:44 #上白垩纪恐龙,暴龙亚科,1976年描述的动物

分支龙属(属名:),又名歧龙、阿利奥拉龙,是兽脚亚目暴龙科下的一个属,生活于上白垩纪的蒙古。分支龙是由苏联古生物学家Sergei Kurzanov在1976年所命名。模式种是遥远分支龙(),化石包含一个部分颅骨、三个跖骨,发现于蒙古,该地在7000万年前到6500万年前是片泛滥平原。第二个种是阿尔泰分支龙,化石是一个更完整的骨骼,是由Stephen L. Brusatte等人在2009年命名。

如同大部分兽脚类恐龙,分支龙是二足恐龙,而锐利的牙齿显示它们是肉食性动物。它比近亲的暴龙及特暴龙较小型,但目前仅有发现两个标本,而且可能来自于幼年体或亚成年体,因此难以估计成年个体的大小。分支龙的特征是在其口鼻部上侧的一排五个骨冠,以及牙齿较其他暴龙科更多。分支龙的头颅骨较其他暴龙科为低矮,这可能是个幼年特征。

分支龙与其他暴龙科动物的关系未确定,但部分科学家认为分支龙与生存于同时代、同地区的特暴龙是近亲,或者分支龙是特暴龙的幼年个体。根据新发现的阿尔泰分支龙的化石,分支龙应该是特暴龙的近亲。

根据Sergei Kurzanov在1976年的最初研究,分支龙的身长估计是在5到6米之间。但是颅骨在化石化的过程中遭到变形,这意味者该个体的身长较Kurzanov的估计值更短。另外,如果这个标本是个幼年体,成年分支龙的体型应该更大,但目前还没有发现成年体的化石。

分支龙的头颅骨约为45公分长,头颅骨长而低矮,外形类似原始暴龙超科,以及幼年暴龙科的头颅骨。遥远分支龙的前上颌骨部分没被发现,但头颅骨的高度大于宽度,与已知所有的暴龙超科相同。鼻骨互相愈合,上有一排骨质瘤,沿者鼻骨接合处排列,共五个。这些骨质瘤的高度大于一公分。很多暴龙超科恐龙都有凹凸不平的鼻部,但有骨质瘤的就有分支龙及阿巴拉契亚龙(有六个)。

头颅骨后部有个横向突出物,从愈合顶骨延伸出来,称为颈脊(Nuchal crest),这是所有暴龙超科都有的特征。分支龙的颈脊明显较厚,类似特暴龙与暴龙。如同头颅骨其他部分,分支龙的下颌修长,可能是个幼年个体的特征。分支龙的下颌隅骨侧边棱脊,连接者齿骨后方的方形突,使这两块骨头固定者,减少下颌的灵活度,在暴龙科之内,只有分支龙与特暴龙具有这个特征。分支龙亦有另一个特征,就是在上颌及下颌都有很多牙齿。其他暴龙科的前上颌骨牙齿两边各有4颗,牙齿横剖面为D字型。分支龙的上颌骨各有16只牙颗,而在齿骨则各有18颗,比已知的暴龙科更多。阿尔泰分支龙的脑壳特征,介于原始兽脚类恐龙、鸟翼类之间。

遥远分支龙的颅后身体部分仅发现三块跖骨。阿尔泰分支龙的化石更为完整,使科学家能更清楚分支龙的外貌型态。但从已知暴龙科来推测,分支龙应该与以二足行走;而后肢比例极可能类似似鸟龙下目,胫骨与跖骨长,两者总长约等于股骨。分支龙的前肢应该很小,上有两指,不过某些暴龙科标本上有退化的第三指。长尾巴可平衡头部与身体的重量,将重心维持在臀部位置。

分支龙的正模标本(编号PIN 3141/1)是一个部分腾颅骨,与三个相连的跖骨;是在70年代早期,由一个苏联蒙古的挖掘团队在蒙古的巴彦洪戈尔省Nogon-Tsav地层中挖掘出土,并由俄罗斯古生物学家Sergei Kurzanov于1976年所命名。它的冠状物、口鼻部较长、与低矮头颅骨,都与其他暴龙亚科有所不同,所以被命名Kurzanov为遥远分支龙或偏僻分支龙(),属名由拉丁文的“alias”(即“其他”的意思)及“ramus”(即“支部”的意思)构成,意指它们是另一个全新及不同的暴龙亚科分类单元;同样地,种名“remotus”在拉丁文是“遥远”的意思,意指它们的差别性。目前只有发现两个标本,分别属于遥远分支龙、阿尔泰分支龙。

阿尔伯塔龙亚科

惧龙

特暴龙 

分支龙 

矮暴龙

暴龙

?分支龙

阿尔伯塔龙亚科

惧龙

?分支龙

特暴龙

暴龙

备注:霍尔兹发现分支龙有两个几率可能性相同的位置。

分支龙被古生物学家分类于暴龙超科之中,但过去因为其化石的资讯有限,因此不能做出更精准的分类。新标本的发现,使分支龙的分类与演化关系更为清楚。在2003年,菲力·柯尔(Phil Currie)提出分支龙与暴龙、特暴龙、惧龙,共同属于暴龙亚科。在2004年,汤玛斯·荷兹(Thomas Holtz)则认为分支龙有可能属于暴龙亚科,但也有相同的可能性是不属于暴龙科的,原因是它们的可能幼年体特征,也许是基础暴龙超科的特征。在2005年,另一个研究则因为它们化石的破碎性,而不将分支龙包含在内。在2009年,新发现的阿尔泰分支龙化石,确定分支龙属于暴龙亚科。

分支龙与特暴龙生存于相同时代的相同地区,两者具有许多相同的头部特征,例如:下颌的齿骨与隅骨间愈合、鼻骨与泪骨间缺乏骨质的连结,后者是暴龙科中除了分支龙、特暴龙、惧龙以外成员都有的特征。因此分支龙与特暴龙可能是近亲,两者构成暴龙科的亚洲分支。在特暴龙的某些标本上,鼻部上有一排骨质瘤,类似分支龙,但较为低矮。遥远分支龙的颅骨长而低矮,显示该个体在死亡时尚未成熟,可能是特暴龙的幼年个体。但是,分支龙的更明显骨质瘤与较多的牙齿,证明它们与特暴龙是不同的物种。阿尔泰分支龙的发现,更确定分支龙与特暴龙的独立的属。标本更证明特暴龙的幼年与成年个体的牙齿数目一样。

分支龙的化石标本是在蒙古的巴彦洪戈尔省Nogon-Tsav地层被发现,该地层被认为与耐梅盖特组年代相同。该地层没有经过放射性定年法测定,该化石纪录中的动物群显示,该地层的年代是上白垩纪的麦斯特里希特阶,距今约7400万道6500万年前。

蒙古的麦斯特里希特阶地层有耐梅盖特组与Nogon-Tsav地层,两者的特征是潮湿的气候,而其下层的巴鲁恩戈约特组与德加多克塔组年代较早,气候为半干旱。耐梅盖特组的沉积层为泛滥平原、大型河道、与古代土壤,而硝石沉积层显示该地有周期性的旱季。与较早期的地层相比,耐梅盖特组有更多样性、更大量的恐龙动物群。Kurzanov还发现了其他兽脚类,例如:特暴龙、似鸟龙下目、镰刀龙超科,但没有详细的研究。在耐梅盖特组,掠食动物可能以蜥脚类的泰坦巨龙类恐龙为食。Nogon-Tsav地层并没有大量发现其他恐龙化石,如果该地的动物群与耐梅盖特组相似,应也会发现伤齿龙科、厚头龙下目、甲龙科、鸭嘴龙类等化石。泰坦巨龙类也是耐梅盖特组的掠食动物的可能猎物。

相关

  • 静态动词静态动词(也称状态动词)与动态动词的区别在于前者用来描述一种持续的状态,而后者描述一个变化的过程。很多语言在语法上都对他们的使用方式进行了区分。同一个动词既可以是静态
  • 美拉德反应美拉德反应(Maillard reaction),又称美拉德反应、梅拉德反应、梅纳反应、羰胺反应,是广泛分布于食品工业的非酶褐变反应,指的是食物中的还原糖(碳水化合物)与氨基酸/蛋白质在常温或
  • Intel 8028680286(官方名称为iAPX 286),是英特尔(Intel)公司的一款x86系列CPU,最初发布于1982年2月1日。80286处理器被广泛应用在1980年代中期到1990年代早期的IBM PC/AT兼容机中。这些PC称为
  • 淄博淄博市,简称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山东省下辖的地级市,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位于山东省中部。市境西临济南市,西南邻泰安市,南接临沂市,东毗潍坊市,北界滨州市、东营市。地处山东丘陵
  • 2012年铁路此条目列出2012年发生有关铁路运输的事件。
  • 南斯拉夫的农业集体化南斯拉夫人民共和国在1946年至1952年之间对其农业部门实行了集体化。根据1946年2月发布的指示,该政策旨在将个人土地所有权和劳动力整合为集体农场(农民工作合作社),南斯拉夫政
  • 罗特汉方程Roothaan方程是Hartree-Fock分子轨道模型的扩展,有时也称为Hartree-Fock-Roothaan方程或简称HFR方程。与它的原型HF方程不同,HFR方程中,会将分子轨道展开成一组基函数的线性组
  • 骝岗水道骝岗水道,也作沙鼻涌,位于中国广东省广州市南沙区北部,起自东涌镇(旧属番禺区)石基村委会以西沙鼻头,接沙湾水道,蜿蜒向东南,至黄阁镇南涌口村委会以西龟头石,与高沙河共同汇入蕉门水
  • 西游记名词列表这里列出了在《西游记》中出现的地名、事件名等专有名词。关于作品中的角色列表,请参见西游记角色列表。
  • 共生体 (漫画)共生体(英语:Symbiote),是一种在漫威漫画中出现的虚构外星种族,由作家吉姆·舒特(英语:Jim Shooter)和艺术家麦克·泽克(英语:Mike Zeck)所创作。共生体首次于《The Amazing Spider-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