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动物命名规约

✍ dations ◷ 2025-04-04 06:38:34 #国际动物命名规约
《国际动物命名法规》(英文:International Code of Zoological Nomenclature;法文:Code international de nomenclature zoologique)由国际动物命名法委员会负责修订和解释,是一套规范动物学名命名的国际性学术规定。这套法规规定了动物学名以及动物界各分类阶元学名命名的原则、语法、作者认定以及约定了对同物异名、同名异物等非正常命名现象的处理方式,约定了动物学家在命名物种以及讨论物种命名过程中需要遵守的礼仪规范,同时还规定了管理和仲裁动物命名的专门机构极其权力。《国际动物命名法规》用英文和法文写成,被翻译成德文、意大利文、西班牙文、中文、日文、阿拉伯文等多国语言,但仅有英文和法文的版本具有实际效力,其他语言的版本仅仅为方便各国动物学者而作为参考版本使用。对动物的系统命名始于瑞典博物学家卡尔·林奈(Carl von Linné),1758年林奈发表《自然系统》(Systema Naturæ)第十版,书中首次提出将作者此前用于植物分类和命名的系统移植到动物界,用拉丁文属名+种加词的方式对动物进行系统命名,此后双名法逐渐被学术界接受,成为对一切生物世界通用的学术命名方式。自1758年之后,生物学有了长足的发展,人们对动物的认识不断深入。一方面对原已经认识的动物不断加深认识,另一方面发现了大量新的物种,整个动物分类系统的面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例如最初林奈曾经在将昆虫纲同翅目头喙亚目的全部42种昆虫归为一个属,但到1930年为止这个亚目下已经有了约5000个属,30000个种,由于缺乏有效的管理和协调,动物的学名命名非常混乱,同名异物、同物异名等现象层出不穷,最初由林奈制定的,简单的分类和命名规则已经不符使用了,需要编制更完善和更严谨的命名规则。在这样的背景下,19世纪下半叶在世界范围内出现了许多各国自行制定的命名规则,其中比较有名的有:英国的Strickland规则(1842年);美国的Dall规则(1877年);法国动物学会规则(1881年);德意志动物学会规则(1894年);国际地质学会议关于动物化石命名的Douvillé规则(1881年);美国鸟类学家协会关于鸟类命名的A.O.U.规则(1885年)。这些命名法规大多结构严谨,内容完善,但是相互独立使得他们不能有效解决国际动物学界面临的学名混乱问题。直到19世纪晚期国际动物学界普遍认同需要有一部统一的世界性动物学名命名规则。1889年第一届国际动物学会议秘书长Raphael Blanchard教授在巴黎提出了第一套国际动物命名规则,在1892年莫斯科的第二届国际动物学会议上这套规则获得通过,在1895年莱顿的第三届国际动物学会议上,有人指责1889年规则过于法国中心,于是会议专门成立了一个由个五个不同国籍动物学家组成的委员会来协调各方观点,由于意见不能同一,委员会逐步扩大成十五人,并成为国际动物学会议的一个常设机构,直到1904年伯尔尼的第六届国际动物学会议上,由委员会提交的国际动物命名规则(法语:Règles internationales de la Nomenclature zoologique)获得通过,在巴黎以法语发表。此后,国际动物学会议对这套规则进行了数次调整,直到1958年更加正规和严谨的国际动物命名法规取代了前者的地位。1958年,在伦敦召开的第十五届国际动物学会议通过了此前由国际动物命名法委员会主席Bradley提交的法规草案。至此,世界性的动物命名规则完成了“法国规则-国际动物命名规则-国际动物命名法规”的转变,以法规的形式稳定下来。此后,国际动物命名规则经历了四次修订,最近的一次修订的版本是在1997年经过国际动物命名法委员会投票通过的。国际动物命名法规最初的执行解释和修订机构是国际动物学会议下设的国际动物命名法委员会,1972年在摩纳哥召开的第十七届国际动物学大会决定将原本定期召开的大会改为不定期召开,为了保持国际动物命名法规的延续性会议决定将其对国际动物命名法规的责任和义务转移给国际生物学联合会(IUBS),现在IUBS下设的动物命名法委员会具体负责法规的解释与修订。国际动物命名法规共有90条,法规正文根据涉及的内容分为18章,此外还有两章附录。法规的18个章节如下:两章附录分别为

相关

  • 水杨酸水杨酸(英语:Salicylic acid,源于拉丁文的“杨柳” salix),又名柳酸、邻羟基苯甲酸、2-羟基苯甲酸。水杨酸易溶于乙醇、乙醚、氯仿、苯、丙酮、松节油,不易溶于水,20°C时溶解度为
  • 生态负债日地球超载日(英语:Earth Overshoot Day,EOD),之前被称为是生态负债日(英语:Ecological Debt Day,EDD),指每年地球进入了生态赤字状态的日子,即是全球的生态足迹超越了地球可用的生物承载
  • 19-去甲孕酮19-去甲孕酮(英语:19-Norprogesterone)也叫做19-去甲孕甾-4-烯-3,20-二酮(英语:19-norpregn-4-ene-3,20-dione)是性激素孕酮的结构类似物,只少了19号C原子的甲基。19-去甲孕酮首次
  • 楚雄市楚雄市(彝语:ꀒꇖꏃ)是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云南省中部的一座县级市,是楚雄彝族自治州的州府所在地。政府驻鹿城镇,位于云贵高原中部,元江水系与金沙江水系的分水岭地带,地跨东经100
  • 本体论本体论(英语:Ontology),又译存在论、存有论,是形而上学的基本分支,本体论主要探讨存有本身,即一切现实事物的基本特征。有的哲学家,如柏拉图学派认为:任何一个名词都对应着一个实际存
  • 拉泽斯拉齐(波斯语:ابوبكر محمّد زکرياى رازى‎ ,Abūbakr Mohammad-e Zakariā-ye Rāzī ;865年8月26日-925年),波斯医师、炼金术师、化学家、哲学家。他博学多才
  • 语言接触语言接触(language contact)是一个语言学研究的现象,发生在不同的语言系统相互互动或影响之时。此种研究又称接触语言学(contact linguistics)。当不同语言的说话者密切的接触时,
  • 酵母甾醇酵母甾醇(英语:Zymosterol,又叫5α-胆甾-8,24-二烯-3β-醇,5α-Cholesta-8,24-dien-3β-ol)是一种胆固醇合成的中间产物,从酵母甾醇到胆固醇的合成步骤主要在内质网中进行。羊毛甾
  • 艾司唑仑艾司唑仑(商品名为悠乐丁或优乐汀),是苯二氮䓬类药物的萃取药物。具有控制焦虑、抗癫痫、镇定、肌肉松弛剂等性质。此外,艾司唑仑是苯二氮䓬类药物的中介药物,通常当做短期的失眠
  • 心情在心理学中,心境、心态或心情(英语:mood)是情绪状态。相比情绪、感觉、情感,心境不那么具体、强烈,也不太可能被特定刺激或事件激发或例示。心境通常被描述为具有正效价或负效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