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地铁是服务于中国四川省成都市的地铁系统,除青白江区外,共计覆盖成都市12个市辖区中的11个。成都地铁第一条线路成都地铁1号线于2010年投入运营,为中国中西部地区首条开通营运的全地下地铁线路。成都地铁由成都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负责建设和运营。
截止2021年1月,成都地铁共有12条地铁线路、1条有轨电车线路,拥有373座运营车站,运营线路总长518.5公里,全年客流14.0亿乘次(2019年),最高单日客运量717.37万乘次(2021年4月30日)。截至2017年12月,成都地铁已连续安全运营超过2600天,累计运送乘客超过23亿乘次,提供了成都公共交通40%的分担率,成为成都市民市内交通的主要出行方式之一。成都地铁2020年在建15个项目,建设里程约389公里。成都地铁未来还将大幅加密现有网络,并实现对资阳市等区域的覆盖。
目前,成都地铁运营公司分为运营总公司、线网指挥中心、运营一分公司、运营二分公司、运营三分公司、运营四分公司、现代有轨电车有限公司、物资公司和维保公司组成,其中目前运营一分公司负责1、5、8号线的既有线运营。运营二分公司负责2、4、7、10号线的既有线运营。运营三分公司负责9、17、18号线的既有线运营。运营四分公司负责3、6号线的既有线运营。现代有轨电车公司(从原运营三公司中拆分)主要负责蓉2号线的运营与建设工作。
截至2020年12月,成都地铁已开通运营的线路共12条,1号线,2号线,3号线、4号线、5号线、6号线、7号线、8号线、9号线、10号线、17号线和18号线,线路总里程518.5公里,共有车站373座,其中换乘车站46座。
1号线骡马市站站台
2号线人民公园站站台
3号线省体育馆站站台
4号线玉双路站站台
5号线青羊宫站站台
6号线犀浦站站台
7号线狮子山站站台
8号线东大路站站台
9号线机投桥站站台
10号线太平园站站台
17号线凤溪河站站台
18号线孵化园站站台
至2020年12月,成都地铁开通运营车站373个(换乘站重复计算),包括350座地下车站、23座高架车站。其中2号线有犀浦站、大面铺站、连山坡站和界牌站四座高架车站;3号线有植物园站、金华寺东路站和三河场站三座高架车站;4号线有明蜀王陵站和西河站两座高架车站;5号线华桂路站-幸福桥站区间共有5座高架车站;10号线应天寺站-花桥站区间共有5座高架车站;17号线金星站、黄石站两站为高架车站;18号线三岔站、福田站两站为高架车站。其余车站均为地下车站。
成都地铁站台形式多数采用岛式站台,其中7号线全线几乎全为岛式站台(除火车南站),少数采用侧式站台。由于客流需要、换乘需求、快慢线越行需求及受车站地理环境影响,部分车站的站台形式采用西班牙式站台(天府广场站和火车南站)、双岛式站台(中医大省医院站、海昌路站、三岔站、福田站、九江北站)、一岛一侧式站台(太平园站)、间隔侧式站台(孵化园站)等特殊站台形式。部分地下车站的站厅也会设在地面,如升仙湖站、双流西站站和成都行政学院站。成都地铁多数站点的付费区和非付费区各自连通,例外如中医大省医院站、成渝立交站的非付费区不连通,因前者站点位于市政道路下穿隧道下方,仅在付费区设立了过轨通道,而后者位于三环路下方,为暗挖站,出口分居三环路两侧;而非遗博览园站的付费区不连通,这是一个侧式站台车站,站台与站厅同层,仅在非付费区设立了过轨通道。
犀浦站则为中国大陆罕见的国铁、地铁共构同站台转乘站。
截止2021年7月,成都地铁现有换乘站46座,其中三线换乘5座,两线换乘41座,此处仅统计地铁换乘而不考虑有轨电车。其中最早开通的换乘站是天府广场站,第一个同台换乘车站为中医大省医院站,第一个三线换乘站为太平园站。超过半数(26站)的换乘站设有换乘节点,另有3站可实现同台转乘:中医大省医院站(2号线、5号线)、西北桥站(5号线、6号线)、太平园站(10号线换乘3号线成都医学院方向),另犀浦站国铁站可同台换乘地铁站。
成都地铁出入口造型在时间上大致分为两代。第一代出入口使用于1、2、3、4、5、7、10号线,采用大致统一的标准造型,根据出入口所在地理位置是否需要避免视觉遮挡等因素分为有上盖和无上盖两种造型。有上盖出入口顶部统一装饰有此出入口最邻近站台所属线路的代表色。无上盖出入口或装饰有此出入口最邻近站台所属线路的代表色。第二代出入口则使用于6、8、9、17、18号线及更多后续线路,出入口采用玻璃盒子造型,不再展示线路色,缀有成都地铁标志的灯箱与出入口一体化设计,出入口侧面亦设置了大号发光出入口编号,方便乘客查找。成都地铁各车站至少有一个及以上出入口配备有无障碍设施,无障碍设施的种类有无障碍电梯或轮椅乘降台。
地铁出入口作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重要的一部分,反映着城市交通设施的风貌,也是城市风格的展现。成都地铁为增强城市风貌和地域特色,体现地铁出入口的地域区位、人文艺术特征和历史文化感,在某些车站设计有非标准造型的出入口,如新南门站川西民居元素出入口、金沙博物馆站金沙风格出入口等。
成都地铁列车车队由中车四方与中车长客设计制造的6节编组B型车辆、6节编组A型车辆以及8节编组A型车辆组成。
2008年成都地铁为筹备运营1号线,向中车四方首批采购了17列共102辆地铁车辆,此批车辆采用B型不锈钢轻量化车体,6节编组中拖车2节、动车4节,总长120米,宽度为2.8米,全车定员1460人,最多可载客1880人,最高运行速度80公里/小时。此后开通的2号线、3号线和4号线列车均使用此车型。其中1、2号线列车由中车四方及成都中车四方轨道车辆制造;3、4号线列车由中车长客和中车长客股份成都北车制造。
成都地铁2017年开通运营的7号线与10号线列车、2020年计划开通的8号线列车则采用A型铝合金车体,6节编组中拖车2节、动车4节,总长140米,宽度为3米,全车定员1828人,最多可载客2488人,最高运行速度80公里/小时,其中7号线、10号线车辆由中车四方牵头制造,中车成都机车车辆制造车体和组装,8号线车辆由中车长客牵头制造。
成都地铁2019年开通的5号线、2020年开通的6、9、17、18号线则采用8节编组A型铝合金车体列车,总长180米、宽度3米、最大载客量可达3500人左右。其中5、6号线列车最高运行速度80km/h,9号线列车最高运行速度100km/h,17、18号线列车最高运行速度则达到140km/h。最高等级的GoA4级别无人驾驶系统被引入9号线列车,因此9号线列车具备全自动无人运行的能力;17、18号线的列车则为AC 25kV供电的市域快线列车,在车体气密性、电机功率、旅客界面等方面进行了针对性补强。5、9号线列车由中车长客牵头设计制造,6、17、18号线列车则由中车四方牵头设计制造。
部分较新的2号线列车以及3/4/5/6/7/8/9/10/17/18号线全部列车上均有太阳神鸟金饰图案。
成都的地铁信号系统均采用基于无线传输技术的移动闭塞CBTC制式,具备列车自动监控、列车自动防护、列车自动运行等功能,能够确保列车运行安全,防止追尾和冲突,提高运行效率(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缩短行车间隔),实现列车运行的信息化和自动化。
2010年通车的成都地铁1号线首先采用了浙江众合科技(浙大网新下属企业)与安萨尔多STS提供的无线CBTC信号系统和设备;成都地铁2号线沿用了同样的系统和设备;2016年开通的成都地铁3号线则首次采用了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ATC信号系统,CBTC信号系统集成提供方为北京交控科技;成都地铁10号线和建设中的6号线采用了浙江众合科技和安萨尔多STS的信号系统;成都地铁4号线以及7号线采用的是由中国铁路通信信号控股、阿尔斯通合资的企业卡斯柯所提供的Urbalis 888 CBTC信号系统解决方案,在建的18号线、19号线、有轨电车蓉2号线以及自动化程度达GOA4级的无人驾驶线路9号线项目均采用此系统。2019年通车的的5号线沿用北京交控科技提供的自主知识产权CBTC信号系统。
截至2020年12月18日,成都地铁12条运营线路(不含有轨电车蓉2线)总共有584列地铁列车,分为A、B两种类型,其中A型374列,B型210列。
自2014年6月10日,成都地铁首列主题文化列车“廉洁文化号”专列上线以来,成都地铁结合各条线路自身的特色相继打造了“青创号”、“盼达号”等一系列主题列车,意在让地铁车辆成为成都城市形象的展示窗口和城市文化的传播载体。
截至2018年,成都地铁运营的各条线路均有主题列车,大部分非常设列车的上线时间为一个月。乘客可通过成都地铁官方APP查询主题列车所在位置,便于搭乘。
成都地铁率先在5号线上试点分区控制的空调制冷功能,即实行“强冷”“弱冷”分区车厢。乘客可在站内屏蔽门上标识、车厢连接处的LED显示屏上查看车厢制冷情况。截至2021年10月,成都实行“分区控温”的线路有2号线、4号线、5号线、7号线、8号线和10号线。
成都地铁在车站购票处、站内等候区、车厢内等设有多种线网示意图,包括实际走向示意图(已停用)、变形线网示意图、票价示意图等。在一些特殊车站(如铁路客运站)也设有包含景点信息等特殊元素的线网图。车厢内采用的变形线网示意图原先设立于车厢上方和车厢内广告牌上,后因线网扩张、线路图版图需要而取消了车厢上方的设置,后来又在车内玻璃上加设透明底图的变形线网示意图。
成都地铁的站内导视经历过多次变更。2019年,5号线和10号线二期开通,新线路采用了全新的导视系统,对包括指示灯牌、线路示意图等在内的导视风格均进行了更换。2020年,随着6号线、18号线等线路的大规模开通,成都地铁对所有站点的导视统一进行了更新,并在站外轨道交通位置标志、车站位置标志及站内大站名标志、屏蔽门上方线路图中加入了车站数字编码;此外,成都地铁还在部分站点试点加入了“综合信息屏”、屏蔽门上LCD显示等新型导视系统。
成都地铁在换乘站设置了丰富的换乘指引导视,包括地面箭头指示、墙壁贴纸指示、灯牌指示等。
除线网图外,成都地铁在列车门上方置有车内运行线路图标志,目前主要使用三种方式:跑马灯、小屏LCD显示屏与固定线路图贴纸、大屏LCD显示屏。采用较多的是大屏LCD显示屏,优点为可清晰直观地显示当前车厢所处线路与站点的多种信息,并具有高度的调整空间。2017年,成都地铁在新开通的10号线一期与7号线上,率先运用了与微博博主“程家大老爷”合作设计的新导视系统并应用于大屏LCD显示屏上。此前成都地铁于1号线、2号线和4号线上运用了小屏LCD显示屏,但仅限于粗略示意总线路、前方到站和到站提示;而新版导视充分利用了大显示屏的优势,不仅线路图风格美观,加入了大学校徽、博物馆标志等特色内容,还加入了前方站点预计用时、到达站站点结构示意图等实用信息,受到了群众的高度评价,同时也作为示范,引起了大陆部分地铁公司对车内导视设计的重视。此后,成都地铁将这一风格的LCD显示设计沿用到后期开通的新线路之中,并加入了大小交路显示等内容;早期线路如1号线,也有部分车辆开始使用大屏LCD显示屏。17号线、18号线除车门上方的LCD大屏外,于车厢中部也设有LCD显示屏,兼具线路信息显示、广告屏和地铁电视的功能。成都有轨电车蓉2号线上也有类似的车厢中部显示屏。
下表汇总了各线路使用的现行(2020年12月后使用)版本的不同车内运行线路图标志。历史版本请于单条线路的条目中查看。
成都地铁位于地面以下的站台全部安装了全高屏蔽门,位于地面以上的站台则全部安装了半高屏蔽门。为避免上下车人员被屏蔽门夹伤,成都地铁还安装了“屏蔽门与车体间隙光电探测报警系统”,此系统用红外线探测地铁屏蔽门与车体,如果有人被夹,将立即发出声光报警提醒司乘人员,避免意外造成安全事故。
列车每节车厢配有4个灭火器,位于车内两边端部,并配备有可直接与司机对话的紧急报警器、司机室打不开车门时可使用的紧急解锁手柄、可启动消防设备的火灾报警按钮以及可以使列车制动的紧急停车按钮。车站自动扶梯处设置有扶梯紧急停止按钮,以应对紧急状况。
截至2017年12月,成都地铁共设有世纪城、新苗和崔家店3个运行控制中心(OCC),负责各线路的统一调度与指挥。其中世纪城OCC负责1号线、2号线、3号线和4号线;崔家店OCC负责5号线、6号线、7号线和8号线;新苗OCC负责10号线。
成都地铁在崔家店停车场另设有线网应急指挥中心(COCC),承担对成都地铁其他所有线路的线网指挥兼应急指挥工作,与成都地铁世纪城、新苗和崔家店3个运行控制中心(OCC)联合运转、整体协调,实现地铁线网的资源共享,及对各条线的行车组织、电力控制、设备维修、信息收发、施工组织等各方面的统一调度与指挥。
乘坐地铁的乘客的行李须接受X光机的检查,除此之外饮用水会受到单独的检查。
成都地铁规定乘客不得进食,违者可处以50至200元罚款。
不得携带进站乘车的物品有易燃类生活用品、管制刀具、气球。酒类携带标准为非散装,包装完好且酒精度不大于56度的酒类。
成都地铁现在采用计程计时票制。
2010年9月27日至2017年6月1日,成都地铁曾采用基本票价2元起价的区间计价制,2元可乘坐6个区间,3元可乘坐10个区间,4元可乘坐16个区间,之后每增加1元可多乘坐8个区间。乘客单次乘车在车站付费区内可以停留的最长时间为120分钟。2016年10月,成都地铁举行调价听证会,拟定票价调整方案。
2017年6月2日起,成都地铁开始执行里程计价方法,起步价2元,可乘坐4公里;4至12公里范围内,每递增4公里增加1元;12至24公里范围内,每递增6公里增加1元;24至40公里范围内,每递增8公里增加1元;40至50公里范围内,每递增10公里增加1元,超过50公里之后,每递增20公里增加1元。乘客单次乘车在车站付费区内可以停留的最长时间为240分钟。
以下乘客可以免费乘坐成都地铁:义务兵、革命伤残军人、伤残人民警察、盲人(一、二级)、重度残疾(一、二级)、特级教师(校长)荣誉证等特定人群可按相关规定免费乘坐地铁,其中一级、二级盲人及重度残疾乘客的陪同人员也可享受免费乘车优惠。
成都地铁采用非接触式IC卡车票,乘客可通过人工售票处或自动售票机购票,采用刷卡入闸、插卡出闸方式,出站时车票回收。车票实行一人一票制,单程票仅限当站当日有效。未使用单程票,可在购票当日当站办理退票手续,车票一经使用,概不退换。
成都天府通金融服务股份有限公司发行的IC卡,分为普通卡、学生卡和老年卡。普通卡按基本票价9折计费;学生卡按基本票价5折计费;老年卡在平日高峰时段段(即工作日的7:30—9:00及17:30—19:00,以进站时间为准)以外的任何时间乘车,每次乘车扣除免费次数3次,高峰时段(工作日7:30-9:00和17:30-19:00,以进站时间为准)内乘车按基本票价9折计费。老年卡免费次数为75次/月,超出部分按基本票价9折计费。
2018年1月1日起,成都地铁在原有天府通卡优惠基础上,针对长距离、高频次持天府通卡乘坐地铁乘客执行地铁票价累计分段优惠。每自然月内,乘客持天府通卡或天府通公司提供的其他电子支付方式乘地铁,实际消费累计金额未超过200元时,给予基本票价9折优惠;超过200元之后,自下一次乘车时起,给予基本票价6折优惠;超过400元之后,自下一次乘车时起,恢复基本票价9折优惠;乘地铁消费累计金额月底清零,次月重新累计。
2017年6月2日起,成都地铁在全线网人工票亭开通二维码移动支付。乘客可通过扫描支付宝或微信支付的二维码进行购票支付或充值天府通卡的操作。当年下半年,成都地铁全线网自助售票机陆续开通二维码移动支付功能。2017年起,成都地铁为实现移动扫码乘车能力,开始对全线网范围内票务、闸机系统进行改造,增设闸机扫描二维码功能。2018年6月30日,成都地铁二维码扫码过闸改造基本完成并开始进行公众体验。2019年1月8日起,成都地铁全线网车站正式开始支持天府通手机App内二维码扫码过闸。2019年5月24日,成都地铁在全线网车站闸机开通银联云闪付App内乘车二维码快捷过闸功能。2019年12月27日,成都地铁App内也增加了扫码过闸功能,用户可通过微信或支付宝支付车费并扫描二维码快速过闸。自2021年年初起,成都地铁陆续在闸机上安装由商汤科技所生产的人脸识别模块,并于9月1日正式启用。
成都地铁在天府广场站、春熙路站、中医大省医院站、动物园站、犀浦站、茶店子客运站等换乘车站、重点车站设有爱心伞、紧急医药箱、手机加油站等便民服务措施,在华西坝站和中坝站等18座车站的母婴候车室内配置有饮水机、哺乳沙发、尿布台、温奶器、加湿器、洗手液等设施,并推出了残疾乘客“预约服务”、多种类电子购票充值支付等满足不同类型乘客需求的便捷服务措施,以方便乘客出行。成都地铁线网设置有150余个卫生间,且在付费区内外均有布置。2018年为响应“厕所革命”,成都地铁四十余个卫生间进行了改造升级,并保证所有卫生间卫生纸、洗手液不断供、绝大部分卫生间提供干手机服务。
截至2020年12月,成都地铁共有第四期建设中8号线二期、10号线三期、13号线一期、17号线二期、18号线三期、19号线二期、27号线一期、30号线一期、S3线工程正在建设中。第四期8个项目全部建成后,成都市将形成总长超700公里的轨道交通网络。
160km/h(6A)
8号线二期工程作为一期工程的延伸线,共分两段线路;其中西南延伸段(西航港客运中心站-莲花站(不含),沿西航港大道敷设)共设1站1区间,线路长1.25km;东北延伸段(十里店站(不含)-龙潭寺东站,沿成华大道、规划路敷设)共设6站6区间,线路长6.56km。
成都地铁10号线三期线路全长5.670公里,全为地下线,共设5座车站,不新增车辆基地及主变。10号线三期调整段将从人民公园站延伸0.77km至骡马市站。
成都地铁13号线一期线路全长29.07公里,全为地下线,共设21座车站,设龙泉车辆段,主控制中心设于新苗(二期),备用控制中心设于龙泉车辆段,设培风、龙泉二个主变电所。
17号线二期工程线路全长24.8km公里,全为地下线,共设18座车站,设五桐庙车辆段一座,设新苗控制中心,设清水河、麻柳共2个主变电所。
18号线三期工程线路全长16.713公里,全为地下线,共设8座车站,其中7座地下站,1座高架站。设临江停车场,控制中心设于新苗控制中心,设升仙湖、临江两个主变电所。
成都地铁19号线二期工程线路全长42.87公里,全为地下线,共设12座车站(含预留车站1座),设长顺村停车场,控制中心为新苗控制中心,设空港三路、天保大道两个主变电所。
成都地铁27号线一期工程北起新都区香城大道站,西至青羊区何元门站,主要沿香城大道、万石路、中环大道、金府路、育苗路、同怡路、蜀江路敷设。线路全长24.86km(高架线约7.52km,地下线17.34km),共设置车站23座,其中换乘站9座,平均站间距为1.10km,最高运行速度80km/h。设大丰车辆基地1座,设大丰和韦家碾2座主所,控制中心共享线网新苗控制中心。
成都地铁30号线一期工程起于双流机场2航站楼站,止于洪家桥站,呈西南向东北沿大件路、石桥路、府城大道、桦彩路、三环路南段、陵川路、洪景南路、东部新城规划道路敷设。一期工程线路长约26.284km,均为地下线,共设置车站23座,其中换乘站14座,平均站间距1.17km,最高运行速度80km/h。设高碑坝车辆基地1座,洪家桥停车场1座;设高碑坝主变电所和洪家桥主变电所2座;控制中心共享线网新苗控制中心。
成都市域铁路S3线工程起于福田站,止于资阳北站,呈西北向东南沿成资大道、幸福大道、南骏大道、宝台大道敷设。线路全长38.70km(高架线和地面线约28.28km,地下线10.42km),共设置车站7座,其中换乘站1座,最高运行速度140km/h。
根据《成都市城市轨道交通第四期建设规划(2019-2024年)》,成都市远期线网由31条线路组成,总长1557km。根据成都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官网在2020年12月发布的《成都市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优化方案公示》,经优化,成都远期规划轨道线网由55条线路组成,包括城市轨道36条(1-33号线、D1-D6,有部分空缺编号)、市域铁路19条(S1-S19),总长约2382k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