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甲肾上腺素

✍ dations ◷ 2025-11-18 08:29:54 #去甲肾上腺素
去甲肾上腺素(INN名称:Norepinephrine、nor-epinephrine,也称Noradrenaline、nor-adrenaline--,缩写NE或NA),旧称正肾上腺素,学名1-(3,4-二羟苯基)-2-氨基乙醇,是肾上腺素去掉 N-甲基后形成的物质,在化学结构上也属于儿茶酚胺。它既是一种神经递质,主要由交感节后神经元和脑内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合成和分泌,是后者释放的主要递质,也是一种激素,由肾上腺髓质合成和分泌,但含量较少。循环血液中的去甲肾上腺素主要来自肾上腺髓质。其重酒石酸盐为白色无臭结晶性粉末,味苦。见光或遇空气易变质。易溶于水,微溶于乙醇,难溶于乙醚、氯仿。比旋光度(英语:Specific_rotation)   [ α ] D 25   − 10.7 o {displaystyle {rm { _{D}^{25} -!10.7^{o}}}} (C = 1.6,水)。左旋去甲肾上腺素游离碱为结晶性粉末,比旋光度   [ α ] D 25   − 37.3 o {displaystyle {rm { _{D}^{25} -!37.3^{o}}}} (C = 5%,1摩尔/升盐酸水溶液)。邻苯二酚与氯乙酸和三氯氧磷共热生成3,4-二羟基氯乙酰苯,用氨的醇溶液氨解生成相应的胺,最后钯碳催化下羰基加氢,即得外消旋去甲肾上腺素。酪氨酸在酪氨酸羟化酶催化下发生羟基化得到二羟基苯丙氨酸(L-DOPA)。二羟基苯丙氨酸在磷酸吡哆醛和DOPA脱羧酶作用下脱羧生成多巴胺。最后多巴胺在多巴胺-β-羟化酶和辅因子抗坏血酸存在下,发生羟基化,得到去甲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是一种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有收缩血管、升高血压的作用。药用的是人工合成的左旋体,常用其重酒石酸盐。去甲肾上腺素在微酸性溶液中较稳定。注射剂含稳定剂,故可保存。去甲肾上腺素用于休克治疗已不占重要地位,目前仅限于嗜铬细胞瘤切除以后及早期神经源性休克或药物中毒时的低血压。本药稀释口服,可使食道和胃内血管收缩产生局部止血作用。去甲肾上腺素可与α和β两类肾上腺素能受体结合。与肾上腺素相比,去甲肾上腺素主要与α受体(包括α1和α2)结合,但对α受体的激动作用略弱,对β1受体的激动作用较弱,对β2受体基本无作用。静脉注射去甲肾上腺素可使全身血管,尤其是小动脉和小静脉收缩,使动脉血压升高。而血压升高又可使压力感受性反射活动增强,其对心脏的效应超过去甲肾上腺素对心脏的直接效应,故引起心率减慢。 又由于强烈的血管收缩作用,使得外周阻力增高,增加了血液射血的阻力,因此心排出量无明显增加,有时反而有所下降。去甲肾上腺素用于粘膜表面、皮下或肌肉注射时因剧烈的局部血管收缩,吸收很少。口服在肠道内被碱性的肠液破坏,经肠道和肝脏时又通过结合和氧化而被破坏故无效。所以本药主要通过静脉注射给药。进入体内的外源性去甲肾上腺素很快从血中消失,被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摄取,从而进入心脏以及肾上腺髓质等。它进一步被肝脏和其他组织的儿茶酚-O-甲基转移酶(COMT)、单胺氧化酶(MAO)和苯乙醇胺-N-甲基转移酶(PNMT)代谢为去甲变肾上腺素、3,4-二羟基扁桃酸、3-甲氧基-4-羟基扁桃酸(VMA)、3-甲氧基-4-羟基苯基乙二醇(MOPEG)和肾上腺素等产物而失活。静脉注射或滴注标记的去甲肾上腺素96小时后,尿中NA及代谢物所占的百分率为:原形4~16%,结合的NA 8%,VMA 32%,结合的去甲变肾上腺素18%。医学导航:遗传代谢缺陷代谢、k,c/g/r/p/y/i,f/h/s/l/o/e,a/u,n,mk,cgrp/y/i,f/h/s/l/o/e,au,n,m,人名体征药物(A16/C10)、中间产物(k,c/g/r/p/y/i,f/h/s/o/e,a/u,n,m)

相关

  • 3d6 4s22, 8, 14, 2蒸气压第一:762.5 kJ·mol−1 第二:1561.9 kJ·mol−1 第三:2957 kJ·mol−1 (主条目:铁的同位素铁(Iron)是一个化学元素,化学符号是Fe (源自拉丁语 ferrum),原
  • 查理定律查理定律(英语:Charles's law),又称查理-盖-吕萨克定律,是盖-吕萨克在1802年发布,但他参考了雅克·查理(英语:Jacques Charles)的研究,故后来该定律多称作查理定律。当压强不变时,理想
  • 视网膜视网膜又称视衣,是脊椎动物和一些头足纲动物眼球后部的一层非常薄的细胞层。它是眼睛里面将光转化为神经信号的部分。视网膜含有可以感受光的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这些细胞将
  • 第五代头孢菌素(法语:Cephalosporine、英语:Cephalosporin),又名先锋霉素,是一系列属于β内酰胺类的抗生素。与头霉素一并细分为头孢烯。头孢菌素化合物最初是于1948年,由意大利科学家Giu
  • 芽枝霉门异水霉属 Allomyces 芽枝霉属 Blastocladia 雕蚀菌属 Coelomomyces芽枝霉门是真菌中的一门,生存于土壤及淡水之中,且绝大部分为腐生。芽枝霉门有一纲、一目、五科。其中的三
  • 维他命维生素(英语:Vitamin)是一系列有机化合物的统称,曾依音译,称作“维他命”。它们是生物体所需要的微量营养成分,而一般又无法由生物体自己生产,需要通过饮食等手段获得。维生素不能
  • 花椰菜病毒科杆状去氧核糖核酸病毒属 花椰菜镶嵌(花叶)病毒属 水稻衰退(东格鲁)杆状样病毒属 大豆萎黄(退绿)斑驳样病毒属 木薯叶脉镶嵌样病毒属 牵牛花叶脉透明样病毒属花椰菜病毒科(Cau
  • 性接触传染在医学、公共卫生、生物学、传染病学中,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从原宿主排出体外,经过一定的传播方式,到达并入侵新感染者的过程。这词特指微生物从一个个体传播到另一个个体并可以
  •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英语:adrenocorticotropic hormone, ACTH)——或简称促皮质素(corticotropin)——是一种多肽激素,生产并分泌于脑垂体,是下丘脑-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hypothalamic
  • 第二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英语:Diabetes mellitus type 2,简称T2DM,台湾称为第二型糖尿病),大陆旧称为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英语:noninsulin-dependent diabetes mellitus,简称NIDDM)或成人发病型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