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蕈类中毒
✍ dations ◷ 2025-10-28 07:25:32 #蕈类中毒
蕈类中毒(英语:Mushroom poisoning)是指因为摄取有毒蕈类后因为其毒性物质(真菌毒素(英语:Mycotoxin))造成的中毒反应。症状轻微的话,可能只有肠胃不适,而严重时也会致命。蕈类中的毒素是真菌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蕈类中毒的原因多半是因为将有毒蕈类误认成其他食用蕈,误食所造成。而许多有毒蕈类及可食用蕈类在颜色和形态上也相当类似。民间有许多传统上识别有毒蕈类的方式,不过因为有毒蕈类的外形没有一定的准则,这些方式并不可靠以下是一些错误而不可靠的规则:目前仍有持续发现新物种的蕈类,每年约增加800个新的物种,有些新的发现可能会使以往的分类出现变化,有些分类下的蕈类可能原来是无毒的,但后来发现是有毒的。目前一般已知约有十万种蕈类,其中有一百种是对人类有毒的,不过大部分有毒的蕈类不会致命,大部分因蕈类致命的案例是因为毒鹅膏所造成。大部分中毒的案例是因为误认后食用而中毒,特别是毒鹅膏会因为外形很像草菇而误认,两者都是浅色的,而且在未成熟时会有菌伞膜(英语:universal veil)的构造。蕈类中毒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是因为幼儿误食而造成,特别是还在学步期,容易将东西放进口中的幼儿,可能会因为因误食草坪上的蕈类而中毒。所有有毒蕈类都有可能造成这种中毒,而绿褶菇因为生长在草坪上,较常因为此原因而误食,中毒后会造成肠胃的不适,但不至于会致命。有些中毒案例是因为要采集致幻蕈类时,因为误认而造成。1981年有因为误将纹缘盔孢伞(英语:Galerina marginata)当做裸盖菇(英语:Psilocybe)食用,造成一人死亡,二人住院的病例。采集羊肚菌也可能造成中毒,即使是真正的羊肚菌,生食会造成肠胃道的不适,一般会先烹煮后再食用。皱盖钟菌对一些人可能是有毒的。假羊肚菌在生食时有毒,而且会致命。假羊肚菌合有鹿花蕈素(英语:gyromitrin)的毒素,具有神经毒性、胃肠毒性、而且会破坏血球。蕈类中毒也不一定都是因为误食而造成,例如生长在裸麦上有剧毒性的麦角,若在采收时未注意到而采收,和裸麦一起食用,严重的话可能会致命,称为麦角中毒。医学导航:毒理学毒理学 / 毒素中毒和毒性解毒剂
相关
- 即发性过敏反应即发性过敏反应(英语:Immediate Hypersensitivity),又称Ⅰ型超敏反应(英语:Type I hypersensitivity),是IgE介导的免疫反应,乃最常见的超敏反应类型。主要可分为两种:过敏原第一次接触
- 实词实词是语文词类中的一种,是指词语中含有实际意义的词语。实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包含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及副词等。根据组合能力的不同可以把实词分为
- 实验室实验室是进行科学研究与实验的场所。一般有控制实验条件的实验设备等。由于研究对象不同,实验室的设备和布置等也会有很大的不同。有些学术机构或研究单位也会冠以“实验室”
- 甲状腺甲状腺(拉丁语:Glandula thyr(e)oidea;英语:Thyroid)是脊椎动物非常重要的腺体,属于内分泌器官。在哺乳动物它位于颈部甲状软骨下方,气管两旁。人类的甲状腺形似蝴蝶,犹如盾甲,故名。
- 猝死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简称SCD)指突然的死亡,其定义是“非因自杀、他杀或事故而发病、24小时内意外出现的内因性死亡”。一个人由于过度兴奋或过度疲劳而导致的突然死亡。
- 异位性皮肤炎异位性皮肤炎(Atopic dermatitis,简称AD),又叫过敏性皮肤炎或异位性湿疹(Atopic eczema),常见症状包含发痒、红肿,以及皮肤龟裂。发炎区域常有清澈液体流出,液体会随着发炎时间越久而
- 醛固酮拮抗剂抗盐皮质激素(anti-mineralocorticoid、或称"醛固酮拮抗剂"(aldosterone antagonist)、醛固酮受体拮抗剂、醛甾酮拮抗剂)是指一种利尿剂能拮抗在盐皮质激素受体(Mineralocor
- 缓激肽结构 / ECOD缓激肽(英语:Bradykinin)是引起血管扩张的一种肽,因此导致血压降低。一类名叫ACE抑制药的用于降血压的药物会增加缓激肽的浓度(通过抑制其降解)进而降低血压。缓激肽是
- 渗透压渗透压(osmotic pressure)是施加到溶液上以防止溶剂经选透膜内流的最低压力。在U型管实验时,当渗透持续进行至两液面高度不再变动时,此时两液柱之压力差称为渗透压。渗透压的大
- 子囊果子囊果(ascocarp, ascoma,複數為ascomata)是子囊菌门真菌的子实体,由许多菌丝紧密交织组成。子囊果内可能含有上百万个子囊,每个子囊内均可产生八枚子囊孢子。子囊果的形状多为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