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癌

✍ dations ◷ 2025-05-15 12:12:03 #子宫内膜癌
子宫内膜癌(英语:endometrial cancer),指的是源自子宫内膜的癌症。其病因是由于细胞异常的生长,并且具备了能够侵袭或扩散到身体其他部位的能力。最常见的初始症状为非经期阴道出血(英语:vaginal bleeding)。其他可能出现的症状包括解尿疼痛(英语:dysuria)、性交疼痛,或骨盆痛(英语:pelvic pain)。子宫内膜癌最常发生在更年期之后。约四成左右的子宫内膜癌与肥胖相关。其他相关因子还包含过量雌激素暴露、高血压和糖尿病。根据文献指出,单独服用雌激素会增加罹病风险,但同时服用雌激素和黄体激素(一般常见于避孕药中)却会降低罹病风险。约有2~5%的病人罹病因素和亲代的遗传基因相关。子宫内膜癌有时候会只被称为子宫癌,但事实上子宫里发生的癌症并不只有子宫内膜癌,其他的组织也有可能癌化,像是子宫颈癌、子宫肌层肉瘤、滋养细胞疾病。组织病理学(英语:Histopathology)上最常见的子宫内膜癌属于恶性子宫内膜上皮癌,其比例超过80%。一般诊断是透过子宫内膜刮除术(英语:Dilation_and_curettage),取得子宫内膜的活体组织(英语:Endometrial biopsy)进行诊断。子宫颈抹片对于子宫内膜癌的诊断并没有帮助。因侵入性高,不建议对于无特殊罹患子宫内膜癌风险的一般大众,进行例行性子宫内膜刮除筛检。目前的治疗以手术移除子宫为主。通常会一并进行双侧输卵管及卵巢切除术(英语:Salpingo-oophorectomy)(Bilateral Salpingo-oophorectomy,BSO),移除双侧输卵管和卵巢。对于较为严重的个案,放射治疗、化疗和贺尔蒙疗法(英语:Hormone therapy)也需要列入考虑。早期发现并接受治疗的子宫内膜癌,未来预后会较好。在美国,病患的五年存活率超过八成。2012年,约有320,000位女性罹患子宫内膜癌,并造成约76,000人的死亡。子宫内膜癌是女性常见癌症中的第三名,仅次于卵巢癌和子宫颈癌。子宫内膜癌在已发展中国家更为常见,也是发达国家中,最常见的女性生殖系统癌症。1980年代到2010年间,子宫内膜癌的发生率在许多国家中窜升。目前认为这可能与逐渐增加的高龄人口与节节攀升的肥胖人口比例有关。大多数上皮组织癌症称之为恶性上皮细胞肿瘤(carcinoma,也通常称之为腺癌(英语:adenocarcinoma)),是指链接子宫内膜和子宫内膜腺体的上皮组织细胞病变而形成。在组织学上,有很多子宫内膜癌的子类,但主要归类为两种:I类和II类,取决于癌症的临床特征和发病机制。第一类(I类)子宫内膜癌通常病发于停经期前妇女,常病发于白人妇女,经常有子宫内膜过度增厚(子宫内膜增生)和分泌过高的雌性激素而不能和黄体酮保持平衡。I类子宫内膜癌通常是低度癌症,很少侵入到子宫壁(子宫肌层),而这种子宫内膜样的类型有比较好的预后。在子宫内膜癌中,癌症细胞的生长仍然和正常子宫内膜细胞生长模式相似。第二类(II类)子宫内膜癌通常病发于老年、停经期后的妇女,常病发于非裔美国人,这类肿瘤和分泌过高的雌性激素无关。II类子宫内膜癌通常是高度癌症,并侵入到子宫壁(子宫肌层),包括子宫乳头状浆液性癌或子宫内膜透明细胞癌(英语:uterine clear cell carcinoma)类型,其预后比较差。和子宫内膜癌不同,罕见的子宫内膜间质肉瘤(endometrial stromal sarcomas)是一类病发于子宫内膜的非腺结缔组织的癌症。子宫肉瘤,正式名为苗勒管混合瘤,是一类罕见的子宫癌症,同时有腺部和肉瘤的癌症细胞显现,这类癌症细胞的原发机制仍然不明。子宫肉瘤一类子宫内膜癌侵入子宫肌无症状的妇女在定期检查中无法发现子宫内膜癌,而这种疾病在早期是高治愈的。在骨盆检查中,子宫内膜会显示正常,特别是在疾病早期。当疾病恶化后,子宫和附件组织的大小、形状和一致性会产生变化。组织学下的子宫内膜癌呈高度分化。最常见的是分化良好型子宫内膜样腺癌,由大量、小型、密集分布的腺体组成,伴有不同程度的核异型、核分裂和成层;它常有子宫内膜增生的情况。通过透明基质入侵情况可以判定,弗兰克腺癌(Frank adenocarcinoma)可能与典型增生不同。随着癌症病情加重,癌症可能会渗入子宫肌层。其他子类的子宫内膜癌很难发现,比如子宫乳头状浆液性癌和透明细胞癌。被查出患有子宫内膜癌的患者可能会采取电脑断层扫描去评估癌症的扩散情况。术前评估应当包括完整的病历和身体检查、盆腔检查、肛门检查(包括粪便检查(英语:stool guaiac test))、胸腔X光、全血计数、血象检查、肝功能试验。如果粪便检查呈阳性、或者患者有病症,医师会推荐进行结肠镜检查,因为致病原因可能是子宫内膜癌,也可能是结肠癌。此外,肿瘤标记物CA-125的检测,也可以帮助医师预测肿瘤恶化情况。根据2009年国际妇产科联盟(英语: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Gynecology and Obstetrics)(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Gynecology and Obstetrics)的癌症分级系统显示,子宫内膜癌的分级情况如下:首选的治疗措施是手术。手术措施应当包括腹膜液的细胞学抽样、腹腔探查、可疑淋巴管的触诊和活检、腹部全子宫切除术、双侧输卵管-卵巢切除术。此外,对于高危型肿瘤情况(比如病理学三期的浆液性或透明性肿瘤、肿瘤入侵超过一半以上的子宫肌层、或者侵入子宫颈或子宫附件情况),淋巴切除术或者盆腔、直肠旁淋巴结切除术有时也会被采用。有时,会需要进行大网膜(英语:Greater omentum)切除术。通常会推荐医师采取剖腹子宫切除术超过经阴道子宫切除术,因为前者可以帮助手术医师检查和进行腹腔清洗,并检查其他癌症症状和情况。对于第I和第II期患者,医院可能会采取手术结合放射疗法,以减少肿瘤复发危险。在一些病例中,对于第III期和第IV期的患者,医师可能会考虑化学疗法,通常采用的单独化疗或联合化疗方式包括有阿霉素、卡铂、顺铂、5-氟脲嘧啶、阿霉素等。采用孕素和抗雌激素的激素疗法(英语:Hormonal therapy (oncology))也被用于治疗子宫内膜间质肉瘤。一类名为赫塞汀的抗体药物,通常用于治疗乳腺癌(产生过量的HER2/neu蛋白),也可以治疗一类过量产生HER2/neu蛋白的子宫乳头状浆液性癌II期患者;不过赫塞汀被证实有严重的心脏毒性,需要谨慎使用。子宫内膜癌在合适治疗后,五年存活率是80%。超过75%的女性患者在肿瘤分期第1和2期中,有最好的预后。以下是国际妇产科联盟公布的五年存活率:早期子宫内膜癌的复发率是3%至17%,取决于主要和辅助的治疗方法。大多数复发情况(70%)发生于最初的三年中。超过80%的子宫内膜癌治愈者平均都有2至3种合并症;数据显示肥胖对子宫内膜癌治愈者有负面影响。子宫内膜癌治愈者采用超过其他人群更多的医疗检查,它与对疾病复发的恐惧有关,数据显示这种担心在治愈后的十年中未曾减少。对子宫内膜癌治愈者的研究显示出,治愈者满意度(通过获取关于疾病和治疗的信息)可以提高了生活治疗,并减轻抑郁、消减焦虑。通过治愈者接受信息的途径(纸质或口头)研究显示,治愈者当接受到更多治疗和疾病信息后,她们的满意度越高。美国医学研究所和荷兰健康委员会推荐采用“生存保健计划”(Survivorship Care Plan),其包括患者接受治疗措施总结,并还有后续检查建议、后遗症的处理、及健康提高策略。在美国和一些西方国家,子宫内膜癌是妇科生殖道肿瘤中最常见的癌症。每年,每10万妇女中就有15-25位子宫内膜癌患者,它常见于55岁至65岁的妇女,很少有40岁以下的患者。从流行病学意义上,子宫内膜癌有两类 I类发生于围绝经期妇女伴发雌激素过多症;II类发生于子宫内膜萎缩患者。中度显微镜下的子宫内膜腺癌高度显微镜下的子宫内膜腺癌超高度显微镜下的子宫内膜腺癌子宫乳头状浆液性癌

相关

  • 先天性障碍先天性障碍,又称先天性疾病、先天畸形、先天缺陷,是指发育中的胎儿因为遗传性疾病或发育环境等因素导致某个部位特征结构畸形,导致在婴儿出生时即有的病症,包括了身体(英语:Physic
  • 胰脏胰脏也称胰腺(英语:Pancreas),旧称膵、脺,脊椎动物具有外、内分泌功能的腺体;外分泌由腺泡、连通肠腔的导管组成,腺泡分泌多种消化酶,导管上皮细胞分泌碳酸氢盐、钠、钾、氯等离子和
  • 病史病史,为自然人个人或家族以往所患疾病的历史。在医学上,可从病史可以推测及研究出某些疾病之间的因果关系或交叉影响。例如儿童病历史、家庭遗传、生活习惯、饮食偏好、性行为
  • 哺乳动物哺乳动物是指脊椎动物亚门下哺乳纲(学名:Mammalia)的一类用肺呼吸空气的温血脊椎动物,因能通过乳腺分泌乳汁来给幼体哺乳而得名。按照《世界哺乳动物物种》(Mammal Species of th
  • 组织胺组胺(英语:Histamine),是一种有机含氮的环状化合物。它参与局部免疫反应和炎症反应,并具有作为瘙痒介体中心与调节肠道生理功能的作用。它还被用作神经递质。组胺由嗜碱性球和附
  • 内皮内皮细胞或血管内皮是一薄层的专门上皮细胞,由一层扁平细胞所组成。它形成血管的内壁,是血管管腔内血液及其他血管壁(单层鳞状上皮)的界面。内皮细胞是沿着整个循环系统,由心脏直
  • 卡介苗卡介苗(Bacillus Calmette-Guérin,简称BCG,中文名称来自于其发明者卡氏-介氏)是一种最初被用于预防结核病的疫苗。在结核病常发的国家,常推荐健康的婴儿在出生时候尽快接受一剂
  • 鼻孔鼻,又称鼻子,是陆上动物呼吸的器官,属呼吸系统一部分,也是许多哺乳类动物感应嗅觉的器官。鼻一般在动物的头部,可能是隆起,鼻对体外的开口叫作鼻孔,鼻孔让空气进入鼻腔内,两孔气流速
  • KUNV昆津病毒(英语:Kunjin virus,缩写作 KUNV)是一种人畜共患病毒,归为黄病毒科黄病毒属(英语:Flavivirus),是一种西尼罗河病毒亚型,只分布在大洋洲。昆津病毒最早是在1960年从澳大利亚环
  • 威尼克外瓶霉威尼克外瓶霉(Exophiala werneckii,旧称 Hortaea werneckii)是一种会分泌黑色素的外瓶霉属真菌,是黑癣的病原体 。原属Hortaea属。 部分文献把这种霉与 Hortaea werneckii、Cl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