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非洲蜱咬热
✍ dations ◷ 2025-05-16 18:07:32 #非洲蜱咬热
非洲蜱咬热(African tick bite fever)是因蜱虫叮咬所引发的细菌感染症。病征包含发烧、头痛、肌肉痛及起疹子,皮肤遭叮咬处会长出中心为黑色的红癐。一般而言,患者会在遭叮咬后 4-10 日内发病,但出现并发症(如反应性关节炎)的几率并不高,有些人即使遭到叮咬也根本不会发病。非洲蜱咬热系因细菌立克次体的一种Rickettsia africae(英语:Rickettsia africae)引起,此细菌借由大壁虱属的扁虱传递,它们通常居住在高草地或草丛中而非都市。典型的确诊方式是基于症状判断 ,也可以借由细菌培养(英语:culture)、聚合酶连锁反应及免疫萤光术(英语:Immunofluorescence)等技术来确认。非洲蜱咬热并没有疫苗可供接种,预防方式为避免遭到扁虱叮咬表面肌肤,使用防蚊液待乙妥(DEET)或身着以寄生虫药百灭宁处理过的衣物,然而相关支持的例证却很有限。抗细菌药去氧羟四环素似乎有效,也会施用氯霉素和阿奇霉素。非洲蜱咬热不经治疗也会自行缓解。非洲蜱咬热会发生在亚撒哈拉地区、西印度群岛以及大洋洲,多数感染发生在十一月到四月之间,可能引爆大流行。据信 1911 年留下了最早的文字记述。非洲蜱咬热属于斑疹热的一种;之前有一段时间被误认为蒲东热(英语:Boutonneuse fever)。医学导航:病菌细菌(分类)gr+f/gr+a(t)/gr-p(c/gr-o药物(J1p、w、n、m、疫苗)
相关
- 全身麻醉全身麻醉剂(英语:general anesthetics)是麻醉药中的一类。麻醉药根据作用部位的不同,可分为全身麻醉药(general anesthetics)和局部麻醉药(local anesthetics)。全身麻醉药作用于中
- 林奈氏分类系统二名法(英语:Binomial Nomenclature,Binominal Nomenclature 或 Binary Nomenclature),又称双名法,依照生物学上对生物种类的命名规则,所给定的学名之形式,自林奈《植物种志》(1753
- NCBI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Biotechnology Information,简称NCBI)是美国国家医学图书馆(NLM)的一部分(该图书馆是美国国家卫生研究所的一部分)。NCBI位于美国马里兰
- 离子导入法离子导入法(Iontophoresis),又称为离子电泳法。离子导入法是利用连续性之直流电流,以同电性相斥的原理,将离子或带电的化学药物驱送至体内的治疗方法。早在十八世纪末期至十九
- 布鲁格达氏症候群3布鲁盖达氏症候群(英语:Brugada syndrome (BrS))也称为“突然猝死症”,是一种心脏遗传病。由于心脏电流出现异常,严重的能够引致心脏衰竭或猝死。此症是泰国和老挝当地年轻人在没
- 黄疸黄疸(英:jaundice、icterus)又称黄胆,俗称黄病,是因为体内胆红素过高,造成皮肤及巩膜发黄或是发绿的症状,一般会伴随发痒、粪便苍白及尿液颜色偏深的情形。新生儿黄疸是出生后前三
- ICD-9编码列表 (240–279)医学导航:遗传代谢缺陷代谢、k,c/g/r/p/y/i,f/h/s/l/o/e,a/u,n,mk,cgrp/y/i,f/h/s/l/o/e,au,n,m,人名体征药物(A16/C10)、中间产物(k,c/g/r/p/y/i,f/h/s/o/e,a/u,n,m)Templat
- 吡哆醇缺乏症维生素B6(英语:Vitamin B6)是B族维生素的一种,又名抗皮炎维生素、吡哆素,在食物中分布较广,同氨基酸代谢有密切关系,是氨基酸脱羧酶、转氨酶等的辅酶。此为一种水溶维生素,在烹饪过
- 特异性灵敏度和特异度(Sensitivity and specificity),是统计学中用来表征二项分类测试特征的数据。灵敏度可以作为避免假阴性的量化指标,而特异度可以作为避免假阳性的量化指标。对于
- 社会生物学实证主义 · 反实证主义(英语:Antipositivism) 结构主义 · 冲突理论 中层理论 · 形式理论 批判理论人口 · 团体 · 组织(英语:Organizational theory) · 社会化 社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