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非洲蜱咬热
✍ dations ◷ 2025-07-19 06:48:38 #非洲蜱咬热
非洲蜱咬热(African tick bite fever)是因蜱虫叮咬所引发的细菌感染症。病征包含发烧、头痛、肌肉痛及起疹子,皮肤遭叮咬处会长出中心为黑色的红癐。一般而言,患者会在遭叮咬后 4-10 日内发病,但出现并发症(如反应性关节炎)的几率并不高,有些人即使遭到叮咬也根本不会发病。非洲蜱咬热系因细菌立克次体的一种Rickettsia africae(英语:Rickettsia africae)引起,此细菌借由大壁虱属的扁虱传递,它们通常居住在高草地或草丛中而非都市。典型的确诊方式是基于症状判断 ,也可以借由细菌培养(英语:culture)、聚合酶连锁反应及免疫萤光术(英语:Immunofluorescence)等技术来确认。非洲蜱咬热并没有疫苗可供接种,预防方式为避免遭到扁虱叮咬表面肌肤,使用防蚊液待乙妥(DEET)或身着以寄生虫药百灭宁处理过的衣物,然而相关支持的例证却很有限。抗细菌药去氧羟四环素似乎有效,也会施用氯霉素和阿奇霉素。非洲蜱咬热不经治疗也会自行缓解。非洲蜱咬热会发生在亚撒哈拉地区、西印度群岛以及大洋洲,多数感染发生在十一月到四月之间,可能引爆大流行。据信 1911 年留下了最早的文字记述。非洲蜱咬热属于斑疹热的一种;之前有一段时间被误认为蒲东热(英语:Boutonneuse fever)。医学导航:病菌细菌(分类)gr+f/gr+a(t)/gr-p(c/gr-o药物(J1p、w、n、m、疫苗)
相关
- 鼻炎鼻炎(rhinitis)是医学术语,用于描述鼻腔中的一些区域受到刺激而产生的炎症。鼻炎典型的病征通常表现为流鼻涕。鼻炎是由于急性或慢性的鼻粘膜如病毒、病菌感染,或刺激物作用下受
- 核膜核膜(英语:nuclear membrane 或 karyotheca),又称核被膜或核封套(nuclear envelope)是包围真核细胞细胞核,分隔开细胞核和细胞质的生物膜。核膜由两层磷脂双分子层构成,厚度共约20-1
-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英语:Infant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IRDS、NRDS),前称肺透明膜病(hyaline membrane disease,HMD),是一种常见于早产儿的症候群,导因于肺部界面活性剂发
- 被动吸烟二手烟,亦称非自愿性吸烟,是指在吸取燃点烟草时随着烟雾释放出来的物质,是一种被动吸烟(Passive smoking)方式有研究指二手烟有焦油、阿摩尼亚、尼古丁、悬浮微粒、超细悬浮微粒
- 疫苗疫苗是用细菌、病毒、肿瘤细胞等制成的可使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的生物制剂,通过疫苗接种使接受方获得免疫力。英语中,疫苗一词“vaccine”源自于爱德华·金纳所使用的牛痘。“v
- 核溶解核溶解(英语:Karyolysis)是因去氧核糖核酸酶活性导致垂死细胞染色质物质的完全溶解。核溶解后细胞被伊红均匀的染色。经常在核破裂之后发生。主要是坏死的结果。细胞凋亡时核破
- 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是一种用于静脉注射的血液制品,注射后其效果可以持续2周至3个月。它是一种从上千献血者所捐献的血浆中提取出来,并汇聚到一起的非特效丙种免疫球蛋白(G型抗
- 弗雷德里克·桑格诺贝尔化学奖(1958年) 皇家奖章(1969年) 盖尔德纳国际奖(1971年) 科普利奖章(1977年)弗雷德里克·桑格,OM,CH,CBE,FRS(英语:Frederick Sanger,1918年8月13日-2013年11月19日),英国生物化学家,曾
- 洋流洋流亦称海流,是具有相对稳定流速和流向的大规模海水运动。惟有在陆地沿岸,会因潮汐、地形及河水的注入等影响其变化。赤道流、大洋流、极地流及沿岸流等。信风带作用下的信风
- 洛匹那韦洛匹那韦(Lopinavir)是一种蛋白酶抑制剂类的抗逆转录病毒药物。 洛匹那韦与另一种蛋白酶抑制剂利托那韦(洛匹那韦/利托那韦)以固定剂量(英语:List of antiretroviral fixed-dose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