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胚窦瘤

✍ dations ◷ 2025-07-18 16:56:38 #内胚窦瘤
内胚窦瘤、内胚窦层瘤(英语:Endodermal sinus tumor, EST),也成卵黄囊瘤(英语:yolk sac tumor, YST)是一类生殖细胞瘤。它也是一类最常见的小于三岁的儿童睾丸肿瘤,也被称为幼稚型胚胎性癌(英语:infantile embryonal carcinoma)。这类疾病有很好的预后;而在成人体内发现的原位癌则伴发其他种类的生殖细胞瘤,特别是畸胎瘤或胚胎性癌。畸胎瘤通常为良性肿瘤,胚胎性癌则是恶性肿瘤。组织学意义的内胚窦瘤有很多分类,但是通常都包含有恶性胚胎性细胞。这些细胞分泌甲胎蛋白,所以可以通过肿瘤组织学、血浆、脑脊髓液、尿液检测发现,而非常罕见的恶性内胚窦瘤,也在羊水中被发现。当在病理活检和AFP检测中出现不一致时,结果显示内胚窦瘤的位置决定治疗措施。这因为内胚窦瘤通常在一个大型肿瘤中,并以一个小的“恶性疫源地”病发,比如是在畸胎瘤中,所以病理活检是诊断方式,此外需要兼顾甲胎蛋白的指标。一类称为“GATA-4”的转录因子也可以用于内胚窦瘤的检查和诊断。对于怀孕妇女和婴儿的内胚窦瘤诊断比较复杂,因为两类人群的甲胎蛋白(AFP)数值都非常高,需要对AFP进行更细的分析和检查。在显微镜下,内胚窦瘤有多数形态模式,包括网状的、内胚层窦状、显微囊型、乳头状、实体状、腺状、蜂窝状、卵黄状、肝样状等。在组织学中的席杜二氏小体(英语:Schiller-Duval bodies)是一种特殊能确定诊断的类型,并能够在内胚层窦状中观察到。最常见的治疗方式是手术和化学疗法,比如顺铂、依托泊苷、博来霉素。在现代化学疗法应用到临床之前,这类肿瘤是高度致命的;但化疗出现后,此类疾病的预后有了非常显著提高。在合适运用手术和化疗手段后,内胚窦瘤死亡率有显著降低。

相关

  • 亨利八世亨利八世(英语:Henry VIII;1491年6月28日-1547年1月28日),是英格兰亨利七世次子,都铎王朝第二任国王,1509年4月22日继位。他也是爱尔兰领主,后来更成为爱尔兰国王。亨利八世为了休妻
  • 电磁辐射电磁波,又称电磁辐射,是指同相振荡,且互相垂直的电场与磁场,在空间中以波的形式传递能量和动量,其传播方向垂直于电场与磁场的振荡方向。电磁辐射的量子形式是光子。电磁波不需要
  • 广古菌广古菌门(学名Euryarchaeota)包含了古菌中的大多数种类,包括了经常能在动物肠道中发现的产甲烷菌(英语:Methanogen)、在极高盐浓度下生活的盐杆菌、一些超嗜热的好氧和厌氧菌,也有
  • CAl有机铝化合物是指含有碳-铝键的化合物。有机铝化学是有机金属化学的重要研究主题之一。历史上第一个有机铝化合物(C2H5)3Al2I3于1859年发现,之后,在1865年,Buckton和Odling用二
  • 四角落州四角落(Four Corners)是美国西南方的领域,指以科罗拉多高原为中心的四个州边界交接的一点以及周边的地区。这四州从上方左侧顺时针方向数来,分别是犹他州、科罗拉多州、新墨西哥
  • 产褥感染产褥热(puerperal fever)也称为产后感染(postpartum infections)、产褥感染(Puerperal infections)或产褥期发热,是在分娩、流产或是堕胎后,产道的细菌性感染。其症状一般会包括发烧
  • 魏悦广魏悦广(1960年1月-)力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1960年1月出生于陕西省渭南市。1982年1月毕业于西安科技大学,获力学学士学位;1986年7月毕业于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研
  • 十法界十界(梵语:दस धातवः,转写:dasa-dhātavaḥ),又名十法界或十界为果,佛教术语,将众生分为十种界。分别是指:佛界、菩萨界、缘觉界、声闻界、天界、人界、阿修罗界、畜牲界、饿鬼
  • 泛函分析泛函分析(英语:Functional Analysis)是现代数学分析的一个分支,隶属于分析学,其研究的主要对象是函数构成的函数空间。泛函分析历史根源是由对函数空间的研究和对函数的变换(如傅
  • 恋发恋发癖是指对毛发的恋物行为,最常见的是头发,但也可以包括其他部位的毛发,例如阴毛、腋毛和体毛。恋髪癖属于恋物癖的一种,为男性居多。这符合恋物产生于幼年期的印刻作用的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