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原磷酸化酶

✍ dations ◷ 2025-05-20 13:10:36 #位于11号人类染色体的基因,位于14号人类染色体的基因,位于20号人类染色体的基因,EC 2.4.1

糖原磷酸化酶(英语:Glycogen phosphorylase;EC 2.4.1.1)是糖原分解代谢中的关键酶,催化糖原的磷酸解反应。

糖原磷酸化酶催化的糖原分解反应底物为糖原和无机磷酸,产物为葡糖-1-磷酸和少一葡糖单位的糖原,反应总是从糖原的非还原端开始。虽然这一反应的标准自由能变化为正值,但由于细胞内无机磷酸的浓度远远超过葡糖-1-磷酸的浓度,因此此分解反应可以顺利进行。

糖原磷酸化酶只能打断某些α(1→4)糖苷键,并不能作用糖原分子分支部分的α(1→6)糖苷键。而且,对于与分支点相距三个葡糖残基的α(1→4)糖苷键,糖原磷酸化酶同样是无能为力,这些糖苷键只有借助脱支酶才能水解。

糖原磷酸化酶在哺乳动物中主要存在三种同工酶:肌型、肝型和脑型。

糖原磷酸化酶由两个完全相同的97k亚基组成,每一个亚基与一分子磷酸吡哆醛辅基通过亚胺的形式共价结合,具N端(1~484aa)和C端(484~842aa)两个结构域。磷酸吡哆醛的作用不明,有研究显示用硼氢化钠将其亚胺结构还原对酶的活性亦没有影响,所以一般认为只有其上相连的磷酸基团行使催化作用,而与吡哆醛无关。

糖原磷酸化酶的催化过程起始于处于磷酸吡哆醛与糖原之间的无机磷酸,它贡献一个质子给将要断裂的非还原端葡糖残基,使之形成半椅型的氧正离子中间体,然后该中间体被磷酸根离子进攻,从而产生葡糖-1-磷酸。整个过程中酶的磷酸吡哆醛辅基行广义酸碱催化,负责向反应进程中的磷酸根离子提供或夺取质子。 · 2.1/2/3/4/5/6/7(2.7.10/11-12)/8/9 · 3.1/2/3/4(3.4.21/22/23/24)/5/6/7/8/9/10/11/12/13 ·

相关

  • 右旋糖酐右旋糖酐(瑞典语,英语,德语:Dextran)是一种复合且支链的葡聚糖(由许多葡萄糖分子构成的多糖),构成它的链长度不同(从3到2000千道尔顿不等),是牙菌斑的主要成分。在药用方面,它被作为
  • 环境科技环境科技(英语:Environmental technology, 又称绿色科技)指的是环境科学的应用,旨在维护自然环境与资源以及减低人类活动带来的负面影响。永续发展是环境科技的核心目标,在解决环
  • 福菜福菜或称为覆菜,是加盐腌渍过的酸菜,经由阴干日晒的加工,在水分尚未完全干燥时,塞入玻璃瓶(台湾农家常使用台湾烟酒公司的米酒玻璃瓶),或装入大型菜瓮中。密封后等待酸菜自然发酵,约
  • 斯旺西斯旺西(英语:Swansea,威尔士语:Abertawe),威尔士语解作“Tawe河河口”,当地华人称史雲斯,亦有人以其英语写法意译为天鹅海,威尔士高尔半岛东部布里斯托尔湾畔,乃威尔士第二大城市,也是
  • 行政诉讼法行政法是法律中,有关国家行政权运作的国内公法总称。行政法的定义系由日本学者提出,在中文法律领域中广受引用。行政法涉及到行政机关执行职务时所适用之各项法律,在各法律部门
  • 黄门黄门(梵语、巴利语 paṇḍaka;藏语 ma ning),音译半择迦、般吒、般荼迦、半择、半挓迦。意译为阉人、不男,即指男根损坏、无法作用之人,是佛教经典的名词,与古代印度阿育吠陀医学(如
  • 本内苏铁目本内苏铁目(Bennettitales)是拟苏铁门(Cycadeoidophyta)下唯一一目,其下所有植物都已经灭绝。这一类种子植物最早出现在三叠纪,绝大多数在白垩纪晚期灭绝,只有很少数在渐新世时还存
  • 藜亚科详见内文藜亚科(学名:Chenopodioideae)是石竹目苋科的亚科,有大约100属、1400多种植物,单单在中国大陆就已有有39属170种,在华北和西北生长。藜科植物都是草本或灌木;很少是小乔木
  • 无种无种(梵语:नकुल,IAST:Nakula)是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中的人物。他是般度五子中的第四位,与弟弟偕天两人为双胞胎,由玛德利借用贡蒂的咒语召唤双马童所得来。因此,两人也被称作Ashv
  • 中兴站 (凤城市)中兴站位于辽宁省凤城市中兴村,为沈丹铁路(乙线)上的一个火车站。建于1943年。距离沈阳站200公里,丹东站77公里,隶属沈阳铁路局管辖。现为四等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