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和与不协和

✍ dations ◷ 2025-04-04 23:54:11 #音乐理论,音乐术语

在音乐的范畴里,协和和不协和指的是将同时或相继响起的乐音进行分类的一种方式。通常意义上来讲,协和的声音常与甜美、放松、愉悦、可接受等情感相联系;而不协和则常与刺耳、紧张、不愉快、不可接受等情感相联系。

协和与不协和只在多个乐音之间才有可能存在,所以它们是对音程或和弦进行描述的一个必要因素。例如纯一度和纯八度往往被认为是协和的;而小二度则往往被认为是不协和的。

从语义上来讲,这两个词语的含义互斥。然而仔细考量其本质,二者仅仅是一个衡量尺度的两个端点,实际上并没有绝对的界限,亦即从协和至不协和之间亦有不同的程度之分。欣德密斯(Hindemith)认为:“这两个概念从未被明确划分定义,它们的定义也在千年的历史中不断变化。”

自16世纪以来,历史上的关于协和与不协和的定义大多数都强调了声音“令人愉悦与否”、“可接受与否”以及其他诸如此类的因素。这种观点或许可以从心理生理学的角度加以证实,然而在音乐的范畴中却并非如此,因为即便是总体上为协和的情况下,不协和音往往能在愉悦感方面起到画龙点睛的功效,而并非如定义中所述的“不可接受”。这也是为什么在音乐上定义协和与不协和的方式会与心理生理学上面的定义有所出入的原因之一。另外,前述“令人愉悦与否”,或者是“可接受与否”的定义,往往也是由于混淆了“不协和”与“噪音”的概念而作出的。

在上面所述的情况下,协和与不协和的区分主要是在同时响起的声音中。如果将相继响起的声音纳入考量的话,协和与不协和的区分则亦依赖于人听到后一个声音时对前一个声音的记忆暂留现象。

在古典音乐的对位法中,协和与不协和往往按照以下的方式进行区分:

而在爵士乐中,对于协和与不协和则有不同的定义:

对于人类具有的有关于协和的感受,生理学上的解释大致分为如下的三种:

相关

  • 牙套牙齿矫正器,又称齿列矫正器或俗称的牙套、牙箍,是齿列矫正所使用的一种装置,用来矫正牙齿至适当的咬合位置。矫正器通常被用来改善的咬合不良,包括戽斗、龅牙、前后牙错咬、开咬
  • 婆婆纳婆婆纳(学名:Veronica didyma)是一种车前草科植物,也称“双肾草”。一年至二年生草本,有短柔毛。有蓝、白、粉三种颜色。茎自基部分枝,下部匍匐地面。三角状圆形或近圆形的叶子在
  • 硫磺岛硫磺岛(日语:硫黃島/いおうとう Iō Tō */?)是位于西太平洋小笠原群岛的火山岛,因岛上覆盖着一层由于火山喷发造成的硫磺而得名。行政区划隶属于日本东京都小笠原村。该岛位于
  • 美育美学(英语:aesthetics),在欧洲又名感觉学,是以对美的本质及其意义的研究为主题的学科,乃哲学其中一个重要分支。欧洲的美学概念的词语来源于希腊语:aisthetikos,最初的意义是“对感
  • 清卷舌闪音清卷舌闪音是一种辅音,国际音标(IPA)记作⟨ɽ̊⟩,X-SAMPA音标则写作r`_0。此音在迪维西语的一些方言中,被当作是/ʂ/的另一种发音。清卷舌闪音的特征包括:当符号成对出现时,左边的
  • 下申豪森下申豪森(德语:Niederschönhausen)是德国柏林潘科区的一个下属区。
  • 马娅·安杰卢马娅·安杰卢(英语:Maya Angelou,发音: /ˈmaɪ.ə ˈændʒəloʊ/,原名Marguerite Ann Johnson;1928年4月4日-2014年5月28日),是一位美国作家和诗人。她已出版了六本自传,五本散文,数
  • 卡尔·弗里德里希·申克尔卡尔·弗里德里希·申克尔(Karl Friedrich Schinkel,1781年3月13日-1841年10月9日)生于勃兰登堡,逝世于柏林,名字亦可写成Carl,成立申克尔学校。普鲁士建筑师,都市规划师与画家,被誉
  • 官文官文(满语:ᡤᡠᠸᠠᠨᠸᡝᠨ,穆麟德:,1798年-1871年),清朝官员,原隶属内务府正白旗汉军,后抬入满洲正白旗,王佳氏,字秀峰。出身军人世家,官至,直隶总督,太子太保,文华殿大学士。最初是殿前蓝
  • 安璿《清邑痒生洁园公像》摘自《胶山安黄氏宗谱》(75岁) 安璿(1629年-1703年),又名兴仁,字孟公,号苍涵,晚年时号洁园,清朝诗人。著有《罨画楼诗草》、《苍涵外史独语》、《胶东山水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