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异戊二烯

✍ dations ◷ 2024-12-22 12:11:16 #类异戊二烯
类萜(Terpenoid),是一大类存在于自然界中的有机化合物,属于萜烯的衍生物,有时也归于萜烯的范畴之下。萜类化合物大多由一个或多个异戊二烯单元头尾相连组成,可能为链状,也可能为环状,通常还含有其他的官能团,常见的是萜烯的含氧或不同饱和程度的衍生物。类三萜化合物,外间一般错译作“三萜类化合物”,其实是指由三个“类萜化合物”组成的化合物。例子有:龙涎香醇、表木栓醇、木栓酮等。萜类化合物广泛分布于植物、昆虫、微生物等动植物体内,大多数存在于植物精油与树脂中。其生物合成不以异戊二烯作起始原料,而是以活化的形式参与合成,即焦磷酸异戊烯酯(IPP)和二甲烯丙基焦磷酸(DMAPP)。IPP和DMAPP有两种生物合成的途径:发生在胞浆中的甲羟戊酸途径与质体中的非甲羟戊酸途径。前者中,两分子乙酰辅酶A通过克莱森缩合反应生成乙酰乙酰辅酶A,再与另一分子乙酰辅酶A发生羟醛缩合,还原水解,得到萜类的合成前体甲戊二羟酸(3-甲基-3,5-二羟基戊酸)。而后经过甲羟戊酸激酶(MVK)和磷酸甲羟戊酸激酶(PMVK)的作用,再经过失磷酸和脱羧得到焦磷酸异戊烯酯,异构化生成二甲烯丙基焦磷酸。后者中,以丙酮酸与3-磷酸甘油醛为原料,经过甲基赤藓醇磷酸酯(MEP)及之后的一些过程,也得到IPP和DMAPP。某些植物和细菌中也发现了有结合以上两种路线的途径存在。较高级的萜类合成基本上都需要经过牻牛儿焦磷酸(GPP)、法尼基焦磷酸(FPP)和牻牛儿牻牛儿焦磷酸(GGPP),中间体DMAPP可看作活化的异戊二烯。以胆固醇的生物合成为例,首先由甲羟戊酸途径合成二甲烯丙基焦磷酸,然后6个DMAPP/IPP缩合,并被NADPH还原为30碳的鲨烯,2,3-位发生单环氧化,再在2,3-环氧鲨烯羊毛固醇环化酶的作用下发生分子内的成环反应(拉链反应)生成羊毛固醇,连续发生19步反应,最后由NADPH还原7-脱氢胆固醇为胆固醇。

相关

  • 吞咽困难吞咽障碍(dysphagia) 是描述在吞咽时出现困难的医学术语,虽然归类在国际疾病分类-10症状与症候的次分类下 ,此术语有时会单独使用, 有些有吞咽障碍的人并不知道自己有此困难。
  • β详见细菌分类表β-变形菌网(学名:Betaproteobacteria)是变形菌门中的一纲,与γ-变形菌关系最近。医学导航:病菌细菌(分类)gr+f/gr+a(t)/gr-p(c/gr-o药物(J1p、w、n、m、疫苗)
  • 普瑞德威利症候群普瑞德威利综合征(俗称小胖威利症,英文名Prader-Willi syndrome,PWS)是一种肇因于特定基因功能丧失的遗传性疾病 。新生儿患者会出现包括肌肉无力(英语:Hypotonia)、进食不良及发育
  • 东洋界东洋界,又名极东区:60或印度马来亚区(Indomalayan realm),是涵盖南亚与东南亚的生物地理分区。 东洋界以前大都由森林覆盖,主要是热带和亚热带湿润阔叶林。东洋界的热带雨林的树
  • 米兰多拉乔瓦尼·皮科,米兰多拉领主及康科迪亚伯爵 (Giovanni Pico dei conti della Mirandola e della Concordia,1463年2月24日-1494年11月17日),通称乔瓦尼·皮科·德拉·米兰多拉, 意大
  • TdT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Terminal deoxynucleotidyl transferase、TdT、末端转移酶),是一种特殊的DNA聚合酶,显示出未成熟的、"前B","前T淋巴细胞"和"急性淋巴性白血病/淋巴瘤细胞"
  • 可可脂可可脂(cocoa butter),也称作“可可油”,是在制作巧克力和可可粉的过程中自可可豆榨取的天然植物性可食用油脂,它占可可豆50-57%的重量,并赋予了巧克力独特的入口即化口感。可可脂
  • 角鲨烯鲨烯(Squalene),又称角鲨烯,是一种开链三萜类化合物。因最初从鲨鱼肝油中提取得到,故得名鲨烯。随后发现鲨鱼卵油及其他鱼中也含有它,现在发现它的分布比预想的要广泛许多,真菌及人
  • 红外线温度计红外线温度计,分为固定式测温仪与手持式测温枪是一种利用侦测物体表面的红外线量进而达成温度测量的温度计。因为红外线量越大说明温度越高,所以可以使用红外线测量温度,测量范
  • 大草原大草原(英语:Prairie)指地球上干旱(半干旱)地区较少长树的一望无际的平坦草原地带,如北美大草原和蒙古高原大草原等。世界草原定义:Pampas、Prairie、Savanna、Steppe和 Veld。Pam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