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类学系
✍ dations ◷ 2025-08-17 04:15:30 #人类学系
国立台湾大学人类学系暨研究所,一般简称台大人类学系或台大人类系,是全台湾历史最悠久的人类学研究兼教育单位,也是唯一同时培训人类学学士、硕士和博士的教育机构。台大人类学系源于1929年台北帝国大学的土俗人种学讲座,在日本学者移川子之藏等人主持下,该讲座收藏大量民族学与考古学标本与照片。1949年国民政府迁台后,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李济根据这些收藏结合历史语言所在中国大陆的考古学研究与民族学研究,创立考古人类学系。在此之后,该系所长期和史语所以及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紧密结合,主导台湾人类学与台湾考古学发展,并培育出许多相关领域学者与工作人员。1956年该系设立研究所,1982年在当时系主任李光周主导下,考古人类学系改名为人类学系并沿用至今。台大人类学系隶属于文学院底下,系馆旧址为已遭拆除的洞洞馆,目前暂居于台大水源校区行政大楼内,待人文大楼兴建完成后再行搬迁。馆内除了教学设备外,另设有贮藏室与标本室,分别存有与展示民族学与考古学标本。此外,馆内图录室原收藏大量图书与手稿则于1997年移交至台湾大学总图书馆,分别存放在一般图书区与“人类系图录室旧藏”。此外,该系所于1953年开始发行学术期刊《考古人类学刊》并延续至今。由于经历历史的变迁,可大致分成四个时期。1929年日本人创立台北帝国大学时,设有“土俗人种学讲座”,以培训台湾史前考古与民族学研究人才,和整理、收藏考古成果与民族艺品。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国民政府接收原帝国大学并改名为台湾大学,此讲座亦更名为民族学研究室,并附属于台湾大学历史学系。1949年,政府迁台:在中央研究院历史与语言研究所研究员李济指导下,于台湾大学文学院下成立考古人类学系,一方面继续研究殷墟为首的中国考古学和承袭日治时代以来的台湾考古学,另一方面又从事文化人类学研究与田野调查。之后,组织多次考古队,从事圆山遗址等台湾史前遗址的发掘,并深入各地调查研究台湾原住民各族文化与生活方式。1956年,增设硕士研究所。1970年代又投入浊大计划等学术工程。随着新考古学等新考古学理论引进台湾,于1982年更名为“人类学系”。位于校总区旧图书馆新生南路侧。位于水源校区系馆二楼。黄应贵
相关
- 2013年5月
- The Age世纪报(英语:The Age),是费尔法克斯传媒时代有限公司在1854年澳大利亚墨尔本发行的每日新闻报纸。该报纸主要在维多利亚州发行,但也可以在塔斯马尼亚、澳大利亚首都直辖区、南澳
- 迈斯纳效应迈斯纳效应是超导体从一般状态相变至超导态的过程中对磁场的排斥现象,于1933年时被瓦尔特·迈斯纳与罗伯特·奥克森菲尔德(英语:Robert Ochsenfeld)在量度超导锡及铅样品外的磁
- 亨尼格·布兰德亨尼格·布兰德(Hennig Brand,1630年-?),是一名德国炼金术士。布兰德尝试找寻贤者之石而未果,期间通过加热大量尿液而意外地发现了化学元素磷,成为有纪录而来第一个化学元素发现者。
- 蠕动斯托克斯流(英语:Stokes flow),又称为蠕动流(creeping flow),在流体力学中指黏性力远大于惯性力的流动,其名称源于爱尔兰物理学家乔治·斯托克斯。斯托克斯流的雷诺数十分小(
- 伊立替康伊立替康(Irinotecan),商品名开普拓(Campto),是一种拓扑异构酶I抑制物,主要用来治疗结直肠癌及小细胞癌,也可以在最初的疗程失败后,与5-氟尿嘧啶及亚叶酸治疗胰腺癌。通常会与其他化
- 北投镇坐标:25°07′57″N 121°30′05″E / 25.132419°N 121.501379°E / 25.132419; 121.501379北投区((台湾话: Pak-tâu-khu;巴赛语:Ki-pataw)是台湾台北市最北边、以及面积第二大的
- 林口区坐标:25°04′39″N 121°23′30″E / 25.0775308°N 121.3916021°E / 25.0775308; 121.3916021林口区,旧名树林口,是中华民国新北市所辖29个区之一,除滨海地区的狭窄平原外,主
- 以太网络以太网(英语:Ethernet)是一种计算机局域网技术。IEEE组织的IEEE 802.3标准制定了以太网的技术标准,它规定了包括物理层的连线、电子信号和介质访问层协议的内容。以太网是当前应
- 烹杀烹刑,或称烹杀,是一种酷刑。施刑者先将犯人的衣服脱光,并将犯人推入一个如成人般高的大锅,盛有油或水,放在柴火上烹煮。犯人大多数都因灼伤死去,有些最终全身烧焦。历史上的著名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