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源书

✍ dations ◷ 2025-05-19 20:47:08 #壮语,上古文字

本源书又作本源字(壮语:sawgoek,国际音标: /θaɯ˨˦kok/,“根书”、“根源字”)是壮族创世神话传说《布洛陀·造火》篇中记载到的一种传说文字。根据记载,布洛陀神从天上同时带给了人类文字与火,这种文字称作“根书”或“本源书”,有四千多个字符,为象形文字。但因人们不熟悉火的性能,将本源书储藏在屋檐之下,结果引发了一场火灾,烧毁了本源书,如此失去了文字。梁庭望、覃圣敏等学者认为这可能是壮族在没有文字的期间对上古时期已经消失的民族文字的朦胧记忆的表现。

刻画字、刻画文字(壮语:sawveh,/θaɯ˨˦weː˧/,“刻画字”;sawva,/θaɯ˨˦waː˨˦/,“虫字”)指的是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中西部在文物上发现的刻划符号。一些学者认为可能是用于书写上古当地原著民族的语言的一种原始的表意文字,可能是上古壮民族的一种自源文字。兴于岭南地区(以广西为主)的新石器时期至青铜器时期(相当于中原地区的先秦时期),最早的例子与中原商代同期,并见于出土的石器、陶器、铜器。这些刻画文字具有象形文字的特征,但因出土材料的匮乏,且多为零星残书,致使目前尚未解读,亦不清是否达到表意文字的标准。刨除重复的符号,目前发现约四百余个不重复的符号。其风格近似于浙江河姆渡遗址器物、上海马桥遗址第五层陶器、太湖新石器时代晚期陶器、清江吴城商代遗址陶器、以及广东古越人遗物上的符号。大约在秦、汉时期,随着汉族文化在岭南的渗入,以及履行“书同文”政策的背景下,壮族失去了文字,秦汉至唐宋之间,未再见有刻画文字的痕迹。唐宋时期,壮族籍借汉字的字型结构以及“六书”的造字方法,创造了派生文字——“方块壮字”,又作“土俗书”、“古壮字”等(壮语:sawndip,/θaɯ˨˦ɗip/,“生字”)。

相关

  • 裨治文裨治文(1801年4月22日-1861年11月2日),又名高理文,原名伊利亚·科尔曼·布里奇曼(Elijah Coleman Bridgman),美部会传教士,响应新教第一位来华传教士英国人马礼逊(R.Morrison)的呼吁,而
  • 细胞外在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及其相关领域中,胞外,或细胞外(extracellular,有时亦作胞外空间/细胞外空间(extracellular space))指“在细胞外”。通常,胞外空间位于质膜之外,被流体占据(
  • 1094年重要事件及趋势重要人物
  • 跃迁量子跃迁,是一个量子物理学中的术语。它是指电子从原子的一个轨道跳跃到另一个轨道上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不连续的,也就是不存在电子处于两个轨道之间的状态。YouTube上的视频
  • 傅恒傅恒像傅恒(满语:ᡶᡠᡥᡝᠩ,转写:fuheng;缅甸语:ဖူဟင်း;1720年-1770年9月2日),一作富恒,字春和,富察氏,孝贤纯皇后之弟,满洲镶黄旗人。清朝大臣、军事人物,官至军机大臣、大学士。谥
  • 马丁·斯科塞斯马丁·斯科塞斯(英语:Martin Scorsese,意大利语:;1942年11月17日-)原名马丁·查尔斯·斯科塞斯(英语:Martin Charles Scorsese),美国电影导演、监制、编剧和电影历史学家。在他至今已超
  • 波季尔利亚 (扎列希基区)坐标:48°51′32″N 25°36′44″E / 48.85889°N 25.61222°E / 48.85889; 25.61222波季尔利亚(乌克兰语:Поділля),是乌克兰的村落,位于该国西部捷尔诺波尔州,由扎列希基区
  • 施密特修正板施密特修正板(英语:Schmidt corrector plate)是伯恩哈德·施密特在1930年发明的 ,它是用来修正反射望远镜的球面镜所产生的球面像差的透镜。这个修正透镜被安置在望远镜前端,光线
  • 松田优作松田优作(日语:松田 優作,1949年9月21日-1989年11月6日),日本知名电视、电影演员、歌星,动作片演员,公认为日本英年早逝演员的代表人物之一。两位儿子松田龙平、松田翔太也都是日本
  • 奥帕洛卡站奥帕洛卡站(英语:Opa-locka Station)是三铁路在奥帕洛卡的一座通勤铁路站。此车站提供泊车服务,停车场位于近阿里巴巴大道和雪赫拉莎德大道的交汇处的地方。此车站于1996年3月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