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陵兰自杀现象

✍ dations ◷ 2025-09-12 18:02:44 #格陵兰,自杀

自杀在格陵兰是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根据政府统计,在格陵兰每5个人(有些研究指出则是每4个人)中即有1个人在人生当中具有自杀的念头。就此,格陵兰政府推出了许多政策,务求降低格陵兰人的自杀率。

格陵兰的自杀率在1970年代时开始上升,并一直到1986年才停止上升。在1970年,格陵兰的自杀率达到了最低点。但到了1986年,自杀成为格陵兰多数城镇的主要死因。而到了1990年代,格陵兰以每十万人有107人自杀,成为世界上自杀率最高的地方。政府的统计报告指出,格陵兰的自杀率高到每个星期至少会有一个人自杀,即使格陵兰的人口只有五万多人。

格陵兰的1286个自杀个案中的各种自杀方式

精神医学期刊《BMC 精神医学》2009年的研究报告指出从1968年到2002年的35年中,格陵兰总共有1351起自杀案。它们在研究中也发到不同的月份,自杀率也跟着不同。格陵兰的自杀率在6月时达到最高峰,并在冬天时降到最低。而且在格陵兰北部靠近北极圈的地区,夏天和冬天自杀率的差异比格陵兰南部大。而不同地区的自杀率也有所差异,因格陵兰北部的自杀率比南部高。在格陵兰,男性的自杀率比女性高。而尝试寻短的人大部分都是15到24岁的青年男子。与其他的西方国家不同,格陵兰的自杀率并不会因年纪而增加。

格陵兰的自杀率相当高,主要原因包括酗酒、抑郁、贫穷、不满婚姻关系等原因。根据2009年《每日科学杂志》发表的一篇报告,格陵兰的自杀率在夏天时增加。一般认为是因为格陵兰大部分位于北极圈以北,因此夏天一天的日光时数有时会达到24个小时,因而造成失眠,增加自杀的几率。而格陵兰传统文化和现代西方文化两个文化的文化冲击也被认为是自杀的其中的一个原因。

自杀的个案中有95%的自杀方式是以暴力来完成自杀的念头。最常使用的方法是上吊自杀(46%)和枪杀(37%)。而其他方法也常被使用,包括(但不限于):从高处跳下、以锋利的物品割自己、溺水、药物过量和药物中毒等。

相关

  • 构效关系构效关系指的是药物或其他生理活性物质的化学结构与其生理活性之间的关系,是药物化学的主要研究内容之一。狭义的构效关系研究的对象是药物,广义的构效关系研究的对象则是一切
  • 司马相如司马相如(约前179年-前117年),本名犬子,因慕蔺相如之人,故更名相如,字长卿,蜀郡(今四川省)成都人,一说为四川蓬安县人。西汉大辞赋家。其代表作品为《子虚赋》、《上林赋》。作品词藻富
  • 日冕日冕是环绕太阳周围的等离子体光环, 环绕其它恒星的称为冕或星冕。太阳的日冕延伸到外太空数百万公里,在每一次的日全食中都很容易看到;平常也可以透过日冕仪观测。英文的冕 (co
  • 种下分类群在植物命名中,种下分类群(infraspecific taxon)是在层级之下的一个物种分类单元。“换句话说,在单一物种的范围内,之后的等于是下一级”(i.e. within a species, infra = below)。
  • PEACE MAKER铁《新撰组异闻PEACE MAKER》(日语:新撰組異聞PEACE MAKER)是日本漫画家黑乃奈奈绘的日本漫画作品。在月刊Comic BLADE上连载,单行本全5卷。其后推出续篇《PEACE MAKER 铁》,在2005
  • 速灭磷速灭磷(英语:Mevinphos,音译美文松)是一种对乙酰胆碱酯酶具有抑制作用的有机磷杀虫剂,具有广谱杀虫作用,常用以对付咀嚼式与吸吮式昆虫以及叶螨等。速灭磷通过氯乙酰乙酸与磷酸三
  • N-乙酰半乳糖胺N-乙酰半乳糖胺(英语:GalNac),是一个半乳糖的氨基糖衍生物。在人体中,N-乙酰半乳糖胺位于A型血抗原的末端,与O型抗原末端的半乳糖相连。在特定蛋白质糖基化的过程中,N-乙酰半乳糖胺
  • 卡尔·穆尔维卡兰·弗朗西斯·穆尔韦(英语:Callan Francis Mulvey,1975年2月23日-)是一位澳大利亚男演员。从1996年开始踏入影视界,最初是出演澳大利亚电视剧《心碎高中(英语:Heartbreak High)》,
  • 等熵过程热力学中的等熵过程(英语:Isentropic process or Isoentropic process)指的是过程中没有发生熵变,熵值保持恒定的过程。可逆绝热过程就是一种等熵过程。等熵过程在温度-熵图(T-S
  • 等谐数列等谐数列,又名调和数列(英文:harmonic sequence 或 harmonic progression),是数列的一种。在等谐数列中,任何相邻两项倒数的差相等,该差值的倒数称为公谐差(common harmonic diff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