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陵兰自杀现象

✍ dations ◷ 2025-07-20 14:12:48 #格陵兰,自杀

自杀在格陵兰是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根据政府统计,在格陵兰每5个人(有些研究指出则是每4个人)中即有1个人在人生当中具有自杀的念头。就此,格陵兰政府推出了许多政策,务求降低格陵兰人的自杀率。

格陵兰的自杀率在1970年代时开始上升,并一直到1986年才停止上升。在1970年,格陵兰的自杀率达到了最低点。但到了1986年,自杀成为格陵兰多数城镇的主要死因。而到了1990年代,格陵兰以每十万人有107人自杀,成为世界上自杀率最高的地方。政府的统计报告指出,格陵兰的自杀率高到每个星期至少会有一个人自杀,即使格陵兰的人口只有五万多人。

格陵兰的1286个自杀个案中的各种自杀方式

精神医学期刊《BMC 精神医学》2009年的研究报告指出从1968年到2002年的35年中,格陵兰总共有1351起自杀案。它们在研究中也发到不同的月份,自杀率也跟着不同。格陵兰的自杀率在6月时达到最高峰,并在冬天时降到最低。而且在格陵兰北部靠近北极圈的地区,夏天和冬天自杀率的差异比格陵兰南部大。而不同地区的自杀率也有所差异,因格陵兰北部的自杀率比南部高。在格陵兰,男性的自杀率比女性高。而尝试寻短的人大部分都是15到24岁的青年男子。与其他的西方国家不同,格陵兰的自杀率并不会因年纪而增加。

格陵兰的自杀率相当高,主要原因包括酗酒、抑郁、贫穷、不满婚姻关系等原因。根据2009年《每日科学杂志》发表的一篇报告,格陵兰的自杀率在夏天时增加。一般认为是因为格陵兰大部分位于北极圈以北,因此夏天一天的日光时数有时会达到24个小时,因而造成失眠,增加自杀的几率。而格陵兰传统文化和现代西方文化两个文化的文化冲击也被认为是自杀的其中的一个原因。

自杀的个案中有95%的自杀方式是以暴力来完成自杀的念头。最常使用的方法是上吊自杀(46%)和枪杀(37%)。而其他方法也常被使用,包括(但不限于):从高处跳下、以锋利的物品割自己、溺水、药物过量和药物中毒等。

相关

  • 黏着小带黏着小带(Adherens junction/zonula adherens),亦称“中间连接”(intermediate junction),系一种上皮细胞之间的连接结构。该结构多位于闭锁小带下方,环绕上皮细胞顶部。该结构中间
  • 晒黑晒黑是让皮肤暴露在阳光的紫外线下让皮肤的黑色素产生而变黑或使用仿晒剂产品经由梅纳反应使皮肤变古铜色(英语:Tan (color))的一种健美方法,又称为美黑,而过量暴晒会造成日照灼
  • 反式油酸反式油酸(英语:Elaidic acid),简称反油酸,是一种常见于氢化植物油内的反式脂肪酸。反油酸也在山羊奶、牛奶和一些肉类食品中微量存在(大约只有总脂肪的0.1%)。反油酸是油酸的双键反
  • 群青群青(英语:Ultramarine),是一种蓝色颜料,主要成分为双硅酸铝盐和钠盐以及其他一些硫化物或硫酸盐,出现在自然情况下生成的近似成分的青金石。
  • 毛茛目参见正文毛茛目(学名:Ranunculales) 在植物分类学上是位于真双子叶植物分支较原始的一个目。 本目包括了下列几个科:在以前的《克朗奎斯特分类法》中,本目不包括领春木科,而且罂粟
  • 在野党在野党(英语:Opposition),也称为反对党、反对派,也表示政党政治民主国家内未执政的政党,和执政党是互斥的集合,通常亦是反对党。特别是在议会民主国家中,最大在野党常以执政预备(在野
  • 亳州.mw-parser-output ruby.zy{text-align:justify;text-justify:none}.mw-parser-output ruby.zy>rp{user-select:none}.mw-parser-output ruby.zy>rt{font-feature-settings:
  • 灰海豹属灰海豹(学名:Halichoerus grypus)是海豹科中其中一个主要物种,主要分布于北大西洋一带的海岸。它们是海豹科中的一种大型海豹,亦是灰海豹属(Halichoerus)中的唯一成员。它们亦有另
  • 齐威王齐威王(约前378年-前320年),妫姓,田氏,名因齐,出土文物作陈侯因齐(上次下月),田齐君主,为田齐桓公之子。在位初期,“好为淫乐长夜之饮,沈湎不治”,把政事交给卿大夫处理。后来采姬妾虞姬之
  • 30S核糖体亚基30S核糖体亚基(prokaryotic small ribosomal subunit、30S subunit)原核生物70S核糖体中的小亚基。它是核糖体RNA与核糖核蛋白组成的复合物,包括16S 核糖体RNA和21种碱性蛋白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