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民系,为汉族的一支民系,亦称闽族、福建人(福建侬),使用闽语,分布在福建、台湾、海南、浙南、广东(包括雷州和潮汕地区)以及一部分东南亚国家(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文莱、菲律宾、缅甸、泰国和柬埔寨等国)的华裔,在欧美和日本的华裔亦有闽民系。今日全球闽民系的总人数约有1亿1500万人。
三国孙吴入闽设立建安郡。晋代永嘉二年即公元308年发生五胡乱华,当时开始有八姓入闽,是为汉人移民入闽之始。从此见诸于文字记载的汉人入闽渐多。到了晚唐,又有陈元光开漳和王潮、王审知入闽(十八姓从王)建立闽政权的事件,从而形成了一个中原汉人入闽的高潮。闽民系大致形成在隋唐五代这个时期。后期随着福建海上贸易的发展以及农业土地的紧张,闽民系开始向粤东、雷州半岛、海南、台湾与东南亚各地移民,在近现代乃向欧洲、美洲、日本等地移民,分布极为广泛,成为海外华人中一大族群。
由于闽民系分布地区靠近大海,对外移民的历史很长。其中,有史可考的可以追述到汉朝年间。据《后汉书·东夷列传》记载,在东汉年间,有会稽郡东冶县(今福州市)人入海,因遭受风暴漂至澶洲上岸。而至唐朝时期,随着海上运输和海上对外贸易的发展,福建形成福州、泉州两大对外贸易港口,其中泉州港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至此福建对外移民的人数逐渐增多。宋朝对海外贸易的奖励政策,更使侨居国外的闽人增多。在东南亚、高丽和日本都有闽商,不少闽人在进贡使团中扮演着翻译的角色。
占城国王阇耶因陀罗跋摩四世(Jaya Indravarman IV,即宋史中的邹亚娜)重用一位闽人,习得骑射之法,在对真腊的战争中大获全胜。
元朝侵略南宋时,宋端宗南下逃亡福州,各地闽人多起兵抗元。南宋灭亡后,大量闽人逃亡到海南、雷州等地,乃至大越(今越南)、占城、真腊(今柬埔寨)等国。
明朝建立后,虽然实行海禁,但大量闽人仍偷偷地出海贸易。其中,漳州的月港(今漳州龙海市)为重要的走私港口。洪武年间,琉球王察度向明朝朝贡,朱元璋派闽人三十六姓移民琉球,作为琉球与中国交往的使团。永乐年间,郑和下西洋,有不少闽人跟随郑和船队移民到国外。此后,闽人的海上活动非常活跃,甚至组建了海上贸易武装力量,以闽南商人最为突出。郑成功之父郑芝龙便是在日本活动的闽商首领之一。这段时期,闽南人逐渐开始向台湾移民。
清朝建立之后,仍旧实行海禁。后来随着海禁的开放,闽人对外移民再次逐渐增多。鸦片战争结束后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是闽人大规模对外移民的时期。在这段时期初期,他们多以契约华工的形式移民国外。后期因为国内局势动荡,以及对共产主义的恐惧为原因。
根据陈支平所著的《福建六大民系》,福建的闽民系分为福州民系、闽南民系、兴化民系、闽北民系和龙岩民系。
在福建以外,还有潮汕民系、琼文民系和雷州民系等使用闽语的民系,亦属于闽民系。
闽民系所操的闽语其内部的分支相当之复杂,被分为以下几种的分支:闽东语(包括南片的福州话和北片的福安话)、闽北语、兴化语(今常称为莆仙话)、闽中语、闽南语(在东南亚华人社会中俗称福建话)、邵将语、海南话和雷州话。广东潮汕民系说的潮州话,以及闽南裔台湾人使用的台湾话,皆被视为闽南语的方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