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气和定气

✍ dations ◷ 2025-02-24 05:55:05 #平气和定气

平气(又名恒气、常气)和定气是东亚文化圈所用的夏历中推算节气的两种方法。平气将太阳周年视运动(相当于地球绕日公转)视为匀速,节气之间的时间相等;定气根据太阳的实际位置确定,节气之间的黄道经度相等。夏历最初采用平气,隋朝刘焯已提出定气,但中国直到清初《时宪历》、日本直到《天保历》才正式改用定气注历。平气改定气是夏历历法史上最重大的改革之一,对置闰规则影响深远。

将岁实(回归年)长度平均分割,根据时间来确定节气,称为平气。若回归年取 365 1 4 {displaystyle 365{frac {1}{4}}} 日,则两分两至之间各相差 91 5 16 {displaystyle 91{frac {5}{16}}} 日,八节之间各相差 45 21 32 {displaystyle 45{frac {21}{32}}} 日,二十四节气之间各相差 15 7 32 {displaystyle 15{frac {7}{32}}} 日。将太阳周年视运动轨迹平均分割,根据日躔行度(黄经)来确定节气,称为定气。两分两至之间各相差90度,八节之间各相差45度,二十四节气之间各相差15度。

若太阳在黄道上匀速运动,则平气和定气是一致的。但实际上,根据开普勒第二定律,太阳运动的角速度不断变化,在近日点时移动最快,在远日点时移动最慢。在各个平气之间,太阳运动经过的角度是不相等的。在各个定气之间,天数是不相等的:冬至前后,地球处于近日点附近,两个节气相距只有14天多;夏至前后,地球处于远日点附近,两个节气之间最多超过16天。:992

与平气相比,定气的日期计算不便,但可以准确反映太阳的实际位置,尤其是春分和秋分:按照定气算,定春分和定秋分确实为昼夜平分之日;按照平气算,平春分前两天、平秋分后两天才是昼夜平分之日。:992

中国古代历法最初采用平气。北齐张子信发现日行有盈缩(太阳运动有快慢),从平春分至平秋分较慢,从平秋分到平春分较快。隋朝刘焯受到张子信及其弟子刘孝孙学说的影响,在太阳运动不匀速的基础上,提出定气的概念:例如,定春分为冬至后88天多,夏至前93天多,这一天昼夜真正平分。但刘焯没能正确认识太阳运动速度的变化规律,因此其《皇极历》对定气的推算有较大偏差。唐朝僧一行对日行盈缩规律的认识较为准确,指出日行速度连续变化,在冬至时运行最快,夏至时运行最慢。其《大衍历》已具备较为准确的计算日行轨迹的方法,用以推算朔望、日食、月食时刻,但历书中的二十四节气仍采用平气。此后的历法都清楚定气的概念,但注历均用平气。:991-992,514-515,1048-1051

明末清初,西学东渐,使用平气还是定气注历成为中西历争中的焦点。清顺治二年(1645)《时宪历》正式改用定气,是为中国历法史上最重大的改革之一。:1004现行农历使用定气,严格按照太阳黄经确定。

日本旧历在《宽政历(日语:寛政暦)》及之前都使用平气,直到《天保历》(1844)正式改用定气。

夏历属阴阳历,置有闰月。夏历置闰与节气有关,采用无中气置闰法:若一个朔望月中没有中气(双数节气),即为前一个月的闰月。采用平气时,置闰规则简洁。采用定气时,两个中气相距天数不固定,可能短于朔望月,导致一月之内有两个中气,而前一个月或后一个月没有中气,但不予置闰,使得无中气置闰法产生附加规则。置闰规则在改用定气后大为繁复,是清初历争中反对用定气注历的关键原因。

平气和定气还会影响闰月的分布。采用平气平朔时,闰月间相隔32-33个月,较为规律。采用平气定朔时,闰月间相隔31-35个月,多为32-33个月。采用定气时,闰月间相隔27-35个月,多为27-29个月或34-35个月;由于各个中气之间的天数不固定,冬季中气相距时间短,一月之中无中气的情况较罕见,夏季反之,故闰月较少出现在冬季,而以夏季为多。:996

相关

  • 苏什玛·斯瓦拉杰苏什玛·斯瓦拉杰(英语:Sushma Swaraj,印地语:सुषमा स्वराज,1952年2月14日-2019年8月6日),是一名印度政治人物、律师、国会议员。她曾经担任印度外交部的部长和多个部长
  • 严智开严智开(1894年—1942年),中国美术教育先驱。字季聪,天津人。1894年6月,生于天津。祖籍浙江省慈溪县(今属宁波市)。是著名教育家严修的第五子(一说,第六子)。早年在家中受教,严修专门聘
  • 徐纬徐纬(?-?),字文成,浙江绍兴府山阴县人,军籍,明朝政治人物。浙江乡试第二十三名举人。嘉靖十七年(1538年)中式戊戌科会试第二百九十六名,登第二甲第五十六名进士。官礼部员外郎。嘉靖二十
  • 西尔万·莱维西尔万·莱维(法语:Sylvain Lévi,1863年-1935年),法国印度学家,梵文专家,法兰西公学院教授,法国远东学院荣誉会员,法国亚洲协会会长。1886年--1935年任高等研究应用学院博士生导师,189
  • 姜炳璋姜炳璋(1709年-1786年),字石贞,号白岩,浙江象山丹城横十字巷人,清代政治人物,进士出身。父姜桂萼,以孝闻乡里。生于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七月初三日,十岁能文,十六岁补博士弟子员。乾隆十
  • 贝尔-兰开斯特制贝尔-兰开斯特制(Bell-Lancaster method),又名导生制(monitorial system)是一种流行于19世纪初的教学方法。贝尔-兰开斯特制由两位英国教育家——安德鲁·贝尔博士(Andrew Bell,英
  • 大井河大井河,又称东岸河,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广东省高州市境内,是鉴江左岸支流,发源于高州东北部马贵镇棉被顶,蜿蜒西南流经古丁镇黄沙村、柏河村、里坑村、大朋村、古丁镇治、龙马村、
  • 黄力丁黄力丁(1917年-1988年),男,湖南长沙人,中国音乐教育家、音乐活动家,曾任湖北艺术学院副院长,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
  • 威廉·亨利 (游泳运动员)威廉·亨利(英语:William Henry,1859年6月28日-1928年3月20日),英国男子游泳、水球运动员。他曾代表英国曼彻斯特奥斯本游泳俱乐部参加1900年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水球比赛,获得一枚金牌。
  • 附录 (耆那教)《附录》(梵语转写字母:Pariśiṣṭaparvan),也被称为《耆那教祖师的生平》(梵语转写字母:Pariśiṣṭaparvan),是金月于12世纪所作的梵文宫廷史诗(英语:Mahakavya),详细记载了最早的耆那教祖师的历史。诗歌包含3460个韵文对,分为13个不等长的篇章,也因为提供了有关古印度政治历史的讯息而引人注目。《六十三位杰出人物的生平》(梵语转写字母:Triṣaṣṭiśalākāpuruṣacaritra),是一首关于耆那教重要人物的史诗梵文诗歌,由金月应乔鲁基亚(英语:Chaulu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