顿诺尼亚(英语:Dumnonia),又译杜姆诺尼亚,是英国后罗马时代由凯尔特布立吞人建立的国家,存在时间由4世纪后期到8世纪后期,位于今日西南英格兰西部。该国的核心位于今日德文郡一带,也包括康沃尔郡和一部分的萨默塞特郡。随着威塞克斯王国向西扩张,顿诺尼亚的东部边界都随着时间而改变。顿诺尼亚在语言上与布列塔尼杜姆诺尼亚(布列塔尼语:Domnonea)地区具有语言关系。
顿诺尼亚的地名来自当地凯尔特布立吞部落顿诺尼亚人(Dumnonii),意思为深谷居住者,根据托勒密《地理学指南》。早期英文亦有使用Damnonia称呼顿诺尼亚,但后来成为了苏格兰南部的达姆诺尼人(英语:Damnonii)(Damnonii)地区的专称。当地后来被英格兰人称为“西威尔士”,而当地人就被称为(顿诺尼亚人)。在威尔士语和类似的西南布列塔尼语里,这个称呼成为了,并保留了下来,成为对德文郡的称呼。
当地西部曾存在着一个名为Cornovii的部落分支,它是今日康沃尔郡的名称来源。
经过一段时间的移民高卢浪潮,到了5-6世纪,当地北向大西洋的地区(现代被称为布列塔尼半岛)出现了一个姊妹国家(在现代法语称为Domnonée,杜姆诺尼亚)。有历史学家推测,顿诺尼亚人或者把罗马帝国的终结看成向新地区扩大势力的机会。
在罗马入侵时代之前,顿诺尼亚人可能居住在英格兰西南半岛,最东面到达萨默塞特郡的柏瑞河(英语:River Parrett)和德文郡的阿克斯河(英语:River Axe (Lyme Bay))这样一个范围。这是透过多布尼人(英语:Dobunni)和杜罗特里吉人的货币分布所推断的。在罗马时代,埃克塞特的统治范围与多尔切斯特和伊尔切斯特的统治范围拥有省边界。尤利乌斯·凯撒的《高卢战记》卷三提及过阿莫里卡地区(Armorica)的维纳特人(英语:Veneti)与不列颠岛西南部之间的密切经贸和军事关系。
到了后罗马时代,顿诺尼亚王国统治了康沃尔郡和德文郡,以及萨默塞特郡西部。它与布列塔尼半岛、威尔士和爱尔兰有着密切的文化和宗教关系。
前罗马时代的顿诺尼亚人,在文化联系上偏向海峡对岸的阿莫里卡半岛,以及威尔士和爱尔兰,而不是邻近的不列颠西南部。顿诺尼亚人使用的语言是一种布立吞语的方言,是现代康沃尔语和布列塔尼语的祖先。爱尔兰的移民,德西(Déisi),获得了他们遗留的石刻的证明。这些石刻一些用了欧甘字母,一些用了拉丁字母,一些两者俱备,这些都得到地名研究的证实和补充。
除了渔业和农业,顿诺尼亚人的主要经济资源是锡矿开采,这些锡自古以来都经港口(圣迈克尔山或巴顿山(英语:Mount Batten))出口。锡工业在罗马占领时期一直延续下来,并在公元3世纪达到高峰。罗马撤出后,当地还保持着与高卢和地中海的贸易联系,而锡很明显在这贸易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后罗马时期所进口的陶器从当地的许多地点被挖掘出来。5世纪末的地中海进口量的明显增加被认为是与从康沃尔和威尔士到拜占庭帝国的金属贸易有关。
基督教似乎于罗马撤出不列颠后在顿诺尼亚保存了下来,有为数不少的罗马后期基督教公墓持续到后罗马时期。据称,在5和6世纪,当地有布赖昌的子女和爱尔兰圣徒(例如圣皮兰)和威尔士圣徒(例如圣彼得罗克或圣凯恩)传福音。当地也有重要的修道院位于博德明和格拉斯顿伯里。还有埃克塞特,当地教堂附近所发现的5世纪丧葬很可能代表了圣博尼法斯参加奠基的公墓(虽然究竟是萨克逊人的还是布立吞人的依然有争议)。偶尔地,康沃尔主教在各种记录中都有名字,直到他们于9世纪中叶效忠了坎特伯雷圣座。教区式组织是后来完全诺曼化时代的发展。
大约在公元55年,罗马人在Isca Dumnoniorum,今天的埃克塞特,建立了一座军团堡垒,但是埃克塞特以西的土地依然高度非罗马化。顿诺尼亚大部分地区因缺乏别墅系统而闻名,尽管在巴斯以南和伊尔切斯特附近有大量居民,并且在罗马-不列颠时期(英语:Romano-British culture)幸存了许多定居点。就如其他布立吞地区,铁器时代丘堡在后罗马时期获得加强,供酋长或国王使用,而其他高地位定居点例如廷塔哲在当时看来都得到了重建。当地考古发现,罗马人离开不列颠后,在当地被称为的孤立的封闭农舍似乎幸免于难;但它们最终都于6和7世纪,被不封闭的农场取缔。
埃克塞特,在布立吞语称为Caer Uisc,在后来是重要的撒克逊大教堂的所在地,但仍然部分地居住着顿诺尼亚布立吞人直到在10世纪被埃塞尔斯坦驱逐。到9世纪中叶,王室可能已经因为威塞克斯王国的扩张而移至更西边,迁到Lis-Cerruyt(今天的利斯卡德)。康沃尔伯爵据说在10世纪利斯卡德沦陷后迁都洛斯特威希尔。也有人指出,顿诺尼亚的统治者是不断迁移的,在一年之中居留过不少的王舍,例如廷塔杰尔和吉百利城堡,并可能同时在海峡对岸的布列塔尼有所居留。有文字和考古证据表明,特里格(Trigg)等地区曾被用作区内“战俘”的集结地。
虽然在公元78年已经被征服了,当地人还是保留了强大的本地控制权,顿诺尼亚在罗马帝国治下看来享有自治权。有历史学家指出,大概在290年-约305年左右,顿诺尼亚的统治者是卡拉多克斯(英语:Caradocus)。如果不是一个纯属传说的人物,卡拉多克斯应该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国王,但可能在罗马政府内部拥有强大的职位。
顿诺尼亚的后罗马历史不仅来源广泛,而且被认为极难解释,因为鉴于历史事实、传说和混乱的伪历史充斥在大量的中古威尔士语和拉丁语文献。可用于讨论那个时期的主要资源包括吉尔达斯(英语:Gildas)《不列颠的毁灭(英语:De Excidio et Conquestu Britanniae)》、内尼厄斯(英语:Nennius)《不列颠人的历史》、《威尔士编年史(英语:Annales Cambriae)》、《盎格鲁-撒克逊编年史》、马姆斯伯里的威廉《盎格鲁国王史(英语:Gesta Regum Anglorum)》和《De Antiquitate Glastoniensis Ecclesiae》,以及在《卡马森黑皮书(英语:Black Book of Carmarthen)》、《赫杰斯特红皮书(英语:Red Book of Hergest)》、比德《英吉利教会史》的文字描述,还有《Bonedd Gwŷr y Gogledd》和《Book of Baglan》。
577年迪奥拉姆之战,威塞克斯的查乌林大胜,以致顿诺尼亚与盟友威尔士失去了陆地联系,但是由于海上旅行并不困难,因此损失可能不大。克莱门(英语:Clemen ap Bledric)据信是614年布立吞人参与班顿战役时的国王。这场战役最有可能是发生在德文郡阿克斯茅斯(英语:Axmouth)附近的宾登。牛津郡班普顿也可能是发生地,但是证据缺乏。
根据《弗洛尔斯史(英语:Flores Historiarum)》,不正确地归因于威斯敏斯特的马修(英语:Matthew of Westminster)的史料,在632年布立吞人仍然拥有埃克塞特,他们当时勇敢地抵抗麦西亚的彭达直到卡德沃隆(英语:Cadwallon ap Cadfan)成功解围。他与麦西亚人会战,并根据蒙茅斯的杰弗里,以“大屠杀”的样子把麦西亚打败。不过直到19世纪末,这场战争都不被看作史实。
大约652年,威塞克斯的森沃尔赫(英语:Cenwalh of Wessex)成功于雅芳河畔布拉福战役突破了顿诺尼亚的防线。威塞克斯在大约658年牡丹之战(英语:Battle of Peonnum)(位置可能是萨默塞特郡东部的彭瑟伍德(英语:Penselwood))的大胜使撒克逊人扩张到“最远到达柏瑞河”,而顿诺尼亚东部从此永久地丧失给了威塞克斯。
《盎格鲁-撒克逊编年史》在661年记载了威塞克斯的森沃尔赫在Posentesburh战斗。虽然从内容来说这是与麦西亚的沃尔夫交战(他可能输了),但如果Posentesburh是波斯伯里(Posbury),德文郡克雷迪顿的附近,那么可以假定与布立吞人有一些冲突。在威利巴尔德的《博尼法斯传》中,伊克萨姆切斯特修道院(识别为位于德文郡埃克塞特)的院长在博尼法斯在此学习期间,曾用德语命名(Wulfhard)。博尼法斯自称为盎格鲁撒克逊人出生(在给英格兰人的信中使用“ Anglorum”),因此埃克塞特当时,即是7世纪末,已经落入威塞克斯王国手中。在这个时候,顿诺尼亚对于亚浩,后来的谢尔本主教来说已经是已知世界的一部分。他在705年左右去信给国王格拉因(英语:Geraint of Dumnonia)询问有关复活节的日期。682年威塞克斯部队已经“远赴海边”,但目前还不清楚指哪里。705年,谢尔本成立了一个主教区给塞尔伍德以西的撒克逊人地区。
710年,格拉因被威塞克斯的伊尼打败,但在722年,《威尔士编年史》声称布立吞人在康沃尔郡的希希尔取得胜利。到了大约755年,顿诺尼亚受到撒克逊军队的庞大压力。813年至822年之间威塞克斯的埃格伯特在德文郡的战役可能标志着对岛上顿诺尼亚的征服,留下康沃尔这一个残存国家,当时名叫Cerniu、Cernyw或Kernow,盎格鲁-撒克逊人则称之为Cornwall或“西威尔士”。
825年,盎格鲁-撒克逊人与相信是顿诺尼亚人的“威尔士人”打了一场战役。《盎格鲁-撒克逊编年史》表示:“我们在盖夫福达(Gafulforda,也许是德文郡西部的加尔福德,Galford)战斗了威尔士人(康沃尔人)和德文尼亞人(德文人)”。但是,里面没有提到谁胜谁负。还有一次叛乱发生于838年,当时“西威尔士人”得到丹麦人的支持,被埃格伯特在兴斯顿唐(英语:Hingston Down)平定了。
康沃尔的博德明大主教(英语:Bishop of Cornwall)在870年承认了坎特伯雷的统治权,最后一位有纪录的康沃尔国王多尼亚特(英语:Donyarth)于875年去世。到880年代,威塞克斯已经控制了康沃尔的至少一部分,阿尔弗雷德大帝还在当地有一间别墅。大约在936年,根据马姆斯伯里的威廉在1120年所记载,埃塞尔斯坦把布立吞人驱逐出埃克塞特和德文郡全境,并把塔马河设为德文郡和康沃尔郡的边境线。
虽然威塞克斯完全征服顿诺尼亚的时间线并不清楚,在宣信者爱德华治下,德文郡已经长期以来一直并入英格兰。12世纪初,《Gesta Herewardi(英语:Gesta Herewardi)》提出在诺曼人征服之前,康沃尔有一位国王,他叫阿尔夫(Alef)。据说康沃尔的卡多克(英语:Cadoc of Cornwall)被征服者威廉废黜,从而结束了英国顿诺尼亚国王的最后遗迹,尽管他最初出现是在15世纪古文物研究者伍斯特的威廉(英语:William of Worcester)的著作中。
从顿诺尼亚去到阿莫里卡(布列塔尼半岛)的移民潮发生过两次。一些历史学家提出了这样一种理论,即这可能导致统治者能够在布列塔尼和顿诺尼亚两地行使王权,并解释了为何出现两地有着同一名称统治者的情况。也有许多海岛凯尔特圣徒和地名的对应关系,以及康沃尔语(Kernowek)和布列塔尼语(Brezhoneg)之间有着密切的语言关系。但是,布列塔尼的科瓦努纳(英语:Cornouaille)和Domnonée(英语:Domnonée)地区都有一套完整的历史,包括了与英国的顿诺尼亚截然不同的统治者(参见布列塔尼公国)。
虽然康沃尔郡保留了它的语言和文化,德文郡已经随着7世纪萨克森入侵者的到来显著地走向消亡了,几乎完全是因为罗马人占领结束后布立吞人从顿诺尼亚大规模迁移到阿莫里卡。有学者于1931年指出,“到了七世纪中叶,德文郡是一个人口稀疏的凯尔特王国,原因是一个世纪或更早的时候大规模移民到了阿莫里卡,而一旦国王的抵抗遭到破坏,也就没有足够的当地人口使该国新移民的生活复杂化。”新的霸主撒克逊人和其余的原住布立吞人之间的关系似乎很和平,许多凯尔特人的地名在该郡得以幸存,尽管程度不及邻近的子部落Cornovii,后者成为了现代的康沃尔郡。
在阿莫里卡半岛布列塔尼地区的前中世纪地区科瓦努纳(英语:Cornouaille)(布列塔尼语:Kernev)被认为是得名于来自岛上康沃尔郡的后裔。古代科瓦努纳地区的领土几乎雷同于法国非尼斯提尔省的南部部分,并且其某些领土包括在阿摩尔滨海省和莫比汉省。至少一部分与前中世纪布列塔尼王国Domnonée有关的原始领土,雷同于今天的法国阿摩尔滨海省。
在12世纪,蒙茅斯的杰弗里在他虚幻而富于想像力的《不列颠诸王史》中写道,亚瑟王的构想是在廷塔哲城堡进行的,而他还声称君士坦丁,吉尔达斯所谴责的君士坦丁(英语:Constantine (Briton)),是亚瑟王的继任者,从而使亚瑟王成为顿诺尼亚的王室成员。顿诺尼亚的埃尔宾(英语:Erbin of Dumnonia)和他的儿子杰林特(英语:Geraint),出现在亚瑟王传说的《杰兰特和伊妮德》作为统治"on the far side of Severn"。
亚瑟王在巴登山战役(英语:Battle of Badon)——布立吞人在那里与盎格鲁-撒克逊人作战——中应有的重大胜利所在地存在着争论。多数的历史学家相信,如果这场战争是史实,应该是在巴斯之类的国外地区发生。蒙茅斯的杰弗里声称亚瑟王的最后一战,剑栏之战,是在康沃尔进行的:传统指向卡姆尔福德附近的斯劳特大桥(Slaughter Bridge),它本身就是声称,没有根据的,卡美洛的所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