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念住(巴利语:satipaṭṭhāna,梵语:smṛtyupasthāna),又译作四念处、四念止、四意止,为南传上座部佛教跟汉传佛教《阿含经》根本修行方法,即是毘婆舍那。指从“身”、“受”、“心”、“法”四个面向,建立持续及稳固的觉知。也就是观察当下的身体、感受,心识,乃至于五盖、五蕴、十二处、七觉支、四谛等法,明了其刹那生灭、无常、苦、及无我的本质,断除贪瞋痴烦恼,从苦解脱。
不管是要成为佛、辟支佛、佛的阿罗汉弟子都必须修四念处如实觉知五蕴的刹那生灭及无常、苦、空、无我才有办法证悟四道、四果、涅槃、断除所有烦恼脱离轮回,不修四念处就无法证悟四道、四果、涅槃、断除所有烦恼脱离轮回。
satipaṭṭhāna 有两种解读:sati-paṭṭhāna,念之出发点,念之基础,即念处;sati-upaṭṭhāna,念之现起,念之建立,即念住;传统南传论师多倾向前者,当代的菩提比丘等则倾向后者。
念即是八正道中正念和七觉支中的念觉支等的那个念;念能遍行,如守门者一样,防护一切,舍不善法,修习善法。
在部派佛教的经藏中,四念住,是一乘道、善法聚和一切法,身、受、心和法,分别以食、触、名色和忆念为所缘;修习三妙行和安那般那念能令四念住满足,修习四念住能令七觉支满足。
说一切有部修行者于五停心后修行四念住。依五停心安止修行者之乱心,即是奢摩他,依四念住开发修行者之观慧,即是毗婆舍那。按《大毗婆沙论》,以“胜解作意”令所取相明了现前,称为“念住加行”(念处方便),不净观、持息念、界分别皆是。以外所取相,置于内身,依自相、共相之“真实作意”而观察者,乃名入“根本念住”(根本念处)。并认为契经说持息念、不净观通四念住,是指能引发四念住而作此说。
说一切有部把四念住,分“别相念住位”和“总相念住位”,是三贤位中的后二位。别相念住位(别相念处)是按身、受、心、法分别观察,依其自相观察,称“自相别观”:身自相是四大种及所造色,受自相,即三种受,心自相是六识,法自相是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别相法念处是观察前三念处以外的法,即:想、行、无为法各各法的自相;依照共相观察,称“共相别观”,四共相是:非常、苦、空、非我。于身、受、心、法,或观二境、三境之合缘,或总观四境之合缘,称为杂缘(旧译:相杂、坏缘),唯法念住通于杂缘。于杂缘法念住(相杂法念处、坏缘法念处)修四行相,所谓非常、苦、空、非我,为总相念住位(总相念处)。总相念住纯熟后,则是观察四谛十六行相,入“顺决择分”煖、顶、忍、世第一法。
四念处是佛教根本的修行方法之一,根据佛教的说法,修行四念处乃至修行四念处其中一个念处,可断三结、乃至断五上分结,从而证得初果乃至阿罗汉果(见《大念处经》等经典),可以疗愈疾病(见马哈希尊者著的《法的医疗》),可对治净乐常我四颠倒。即便未能当生证果,也能积累未来世的解脱因,积累了波罗蜜,也将会导向解脱。
如烦恼心太重、修行多障碍者,可修行四护卫禅、六念法、布施、持戒、诵护卫偈(英语:Paritta)等方法作为正行前的加行,协助修行。
现代四念处修行的相关书籍,如帕奥禅师著的《正念之道》;马哈希尊者著的《毗婆舍那讲记》(毗婆舍那即四念处)、《内观要义》;玛欣德尊者著的《上座部佛教修学入门》、《止观法要》;慈济瓦(英语:Sujiva)禅师著的《四念处内观智慧禅法》。
四念住最完整的阐释,经藏中有《长部·大念住经》和《中阿含经·念处经》,论藏中有说一切有部《法蕴论·念住品》和法藏部《舍利弗阿毘昙论·非问分·念处品》。下面介绍以南传《大念住经》为主干。
第一念住为身念住,以身体为所缘,观察思惟。其下为六种修行方式:入出息、正息、正知、厌恶作意、界作意、九墓地,以此修行逐渐达到无所依而住,不会对世间事物有所执著。
有时候会把九墓地分为九种不同的身随观业处,和其他五项合为十四种身随观业处。入出息念、厌恶作意此两种为安止业处,修习入出息念可以达到第四禅,修习厌恶作意可以达到初禅。其余十二种为近行业处,只能达到近行定。
第二念住为受念住。佛陀指导观察九种受念: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舍受)、有物染的乐受、无物染的乐受、有物染的苦受、无物染的苦受、有物染的不苦不乐受(舍受)、无物染的不苦不乐受(舍受)。
观察感受,感受就是苦乐的感觉,快乐从痛苦的因缘而生出,又生出新的苦乐,世间并无实在的快乐,所以观受为苦。
第三念住为心念住,佛陀指导观察十六种心:有贪心、离贪心、有瞋心、离瞋心、有痴心、离痴心、昏昧心、散乱心、广大心、不广大心、有上心、无上心、得定心、无定心、解脱心、未解脱心。
《瑜伽师地论·本地分·声闻地》解说心念住中的心为二十种:贪,离贪,有瞋,离瞋,有痴,离痴,略,散,下,举,掉,不掉,寂静,不寂静,定,不定,善修,不善修,善解脱,不善解脱。
修心念处必须觉知心的刹那生灭、无常、苦、空、无我。
第四念住为法念住,说一切有部的要项为三:五盖、内六处和七觉支,南传上座部的要项为五:五盖、五取蕴、六内外处、七觉支、四圣谛。
不断觉知五盖、五取蕴、六内外处、七觉支的刹那生灭、无常、苦、空、无我后,最终会证悟四圣谛。
四念处为佛教重要的修行解脱方法,修行此道,能够达到清净有情,并超越愁、悲,消除苦和忧,并能得道验证涅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