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尔臼炮

✍ dations ◷ 2025-07-21 04:03:15 #德国火炮,迫击炮,自走炮,巨型大炮

卡尔臼炮(德语:Mörser Karl;Gerät 040/041),是二次世界大战纳粹德军所开发、使用的超重型自走炮。

一次世界大战后,认为德国是不变的敌人与强敌的法国,在发现德国“施里芬计划”的战略效益之后,修筑了当时世界上最坚固马奇诺防线,希望迟滞与遏阻德国可能的侵略方向,将德国的侵略路线界定于马奇诺北侧的比荷卢国界上。

而德国自希特勒掌权后,开战已经势在必行,当时各国陆军仍然以防护力强大的要塞作为战略据点,尤其是马奇诺防线这类大型要塞,为了要能够用火炮击穿并且摧毁马奇诺要塞的堡垒,希特勒下令进行研制超重型火炮的计划,除了卡尔臼炮之外,这个计划的成果还包括古斯塔夫超重型铁道炮。

1937年6月,莱茵金属公司收到开发大口径榴弹炮计划的命令,并且由弹道工程师卡尔·贝克(Karl Becker(英语:Karl Becker (general)))将军负责开发,贝克将军于1939年完成口径600毫米火炮(Gerät 040)设计,而该火炮也因此命名为“卡尔臼炮”。

卡尔臼炮一共生产了6辆,每一辆都各自有命名;原计划每门炮及所属的2-3辆由4号坦克改装的弹药车和其它辅助单位编为一个重炮连,每2营协同行动编为1个“重炮特车营”(Sonder-Geräte formed Heavy Artillery Battalion)。隶属第一营的两台臼炮分别是1号车“亚当”(Adam)与2号车“夏娃”(Eva);隶属第二营的是3号车“索尔”(Thor)(北欧神话中的雷神,主神奥丁的儿子,拥有雷神之锤)、4号车“奥丁”(Odin)(奥丁是北欧神话中的主神,地位基本等同于希腊神话中的宙斯);隶属第三营的是5号车“洛基”(Loki)(北欧神话中的邪神,奥丁的弟弟,也做欺骗之神)以及6号车“提尔”(Zui)(Zui是战神提尔的古德语名称)。因战事发展和3号车“索尔”在测试中炮管爆炸一直未得完全修复,这些车辆被先后编为不同的重炮营,历经番号833营,628营,428营,638营。

车台于1940年5月在德国北部中央的翁特尔吕斯测验行驶;生产日期从1940年11月持续到1941年8月。到了1941年2月,火炮的口径再度提交讨论,包括着手增加火炮射程;1942年5月正式下令生产口径540毫米(Gerät 041)的炮管6座;莱因金属与希特勒在1943年3月举行的会议中表示第一座炮管将于同年6月交货;8月中再出货3座炮管;600毫米炮管与540毫米炮管可依照任务需求交替更换。

卡尔臼炮总重124吨,可借由自身履带进行短距离移动、炮位与射角回旋调整(但回旋角仅有左右各2.5°),由于马力不是这座炮的最大考量,因此就算消耗了大量的燃料,车体仅能达到每小时10千米的速度;如需长距离移动仍然必须依赖火车运输。卡尔臼炮唯一的优势就是运输时不需要先进行分解,可以于目的地直接投入战事,然而,在移动时必须借重两座庞大的转向架将全车放到板车上。

卡尔臼炮一共需要16个人来操作,装弹前要先将炮管放平进行填装;炮管最大仰角为70°,左右回旋角各2.5°。臼炮本身的精准度并不好,是利用威力来补偿精准度。为了不受火炮后座力影响而频繁地进行炮位调整,需要利用液压悬吊降低车身到贴地的程度以增加稳定性。

比起同计划推出的另一款重武器古斯塔夫超重型铁道炮,卡尔臼炮从进入阵地到发射只要10分钟,完成战备只要古斯塔夫重炮的1/312的时间。等到进入战斗时每小时可以射击6-12次,也等于是古斯塔夫重炮射率的3-6倍。卡尔臼炮可依照不同的射距、目标与效果而使用1,700千克(弹头炸药280千克)重的穿甲高爆弹、2,180千克(弹头炸药348千克)重的穿甲高爆弹以及1,250千克(弹头炸药460千克)的高爆弹。

为了推动重型炮弹,卡尔臼炮的装药一共分1-9号(1 bis 9 Treibladungen),每一份药包重32-36千克。如果将射程定在大约4.3千米的距离,长五米多的炮管就要举升到50°的仰角;大约6.5千米的射程距离炮管就要举升到60°,加上1-9号装药全部一起装填,能贯穿2.5米厚的混凝土或者35厘米的均质钢板。

卡尔臼炮60厘米口径型的最佳射程为6800米,与大口径步兵迫击炮也差不多是这个距离,而一座105毫米或122毫米榴弹炮可以打到20,400米的目标。因此莱因金属在会议对希特勒所提出的报告中,新的长7.1米、540毫米口径的炮管就是为了要增加有效射程,后来有三辆卡尔臼炮被改装成540毫米的炮管,射程也因此延长到10,400米。

卡尔臼炮的弹药重量从1.25吨起跳,600毫米口径臼炮的弹药甚至重达2吨(穿甲弹的重量超过2吨)。重型穿甲弹以大角度坠落可击穿2.5米的水泥碉堡和35厘米厚的钢板,高爆弹则可以在地上造成直径15米,深5米的大洞。

卡尔臼炮的部署与运用往往是两两成对,为了保证弹药供给,德军以四号坦克的底盘改装了弹药工程车与弹药运补车(Munitionsträger),来回穿梭于弹药储放阵地与射击阵地之间,每一座臼炮配有弹药工程车与弹药运补车三组,另有第13辆工程车作为支援用车。因为太大太重,射击时的效益并不高,加上它射程短以及移动距离短,几乎没办法离开铁路,因此只有在附近有铁路的战场才能部属,造成其出战纪录极少。

卡尔臼炮最初是以击毁马奇诺防线为目标而设计,然而古德里安从阿登山脉率领第19装甲军爬过110千米的峡谷闪击法国,让法国迅速投降,因此卡尔臼炮首次投入是在东部战场。

1941年6月27日,卡尔臼炮开往第一个目标,苏联的布列斯特堡。在第二装甲军指挥官古德里安将军的调动下,卡尔臼炮以540毫米的炮管发射重1.25吨的弹头;600毫米的炮管则发射更重的2吨弹头,凭质量砸穿了布列斯特堡的防御结构,让德军在29、30日发起总突击之后就攻下了布列斯特堡。俄军指挥官,第42步兵师师长伊凡·朱巴丘夫(俄语:Зубачёв, Иван Николаевич)被俘,后死于集中营;另一指挥官政委佛明(Yefim Fomin(英语:Yefim Fomin),NKVD)被德军以“政委”以及“犹太人”两项罪名当场枪决。

同年年底,因为德军攻势过快,前线与运补几乎连接不上,进攻莫斯科的计划在后继无力的情况下迅速失败。希特勒于1942年发动蓝色行动,将战争指向斯大林格勒还有高加索平原。为了解决犹如芒刺在背的黑海舰队基地,希特勒派遣曼斯坦因元帅进攻赛瓦斯波托尔要塞。这座要塞位于黑海之滨,经过俄国的长久经营,号称是几乎攻不可破的坚固堡垒,屏卫著俄国的黑海舰队的安全。克里米亚战争中的塞瓦斯托波尔围城战时,英法联军曾经为了攻占此处而付出了重大的代价,而苏联更是在此设立大量的重型火炮,尤其是两座名为“高尔基炮台”更是著名,每炮台各拥两座双联装305毫米52倍口径最大射程42千米的远程舰炮炮塔,合计8管305毫米舰炮,要塞装甲最大厚度达最大厚度406毫米。

德军在进攻伊始并未对这座精心构筑的要塞给予足够的重视,负责进攻的装甲部队很快就被要塞核心炮阵重创。为了扳平此劣势,德军从国内调集了各式火炮,但直到1941年底都未见成效,德军不得不暂缓攻势,让苏军有了维修的机会,要塞核心8门305毫米主炮的炮管得以更换。1942年,德军调来600毫米的卡尔臼炮的4号车“奥丁”和6号车“托尔”,及800毫米古斯塔夫超重型铁道炮的2号车“朵拉”。这座号称攻不可破的要塞,在这些巨炮面前非常的脆弱,深埋在30米海平面以下厚达7米混凝土结构的弹药库被“朵拉”一炮击穿而引发强烈的殉爆,严重影响了要塞的弹药供应,使卡尔臼炮得以抵近开火,命中了“马克西姆61高尔基一号”(含两座双联装305毫米炮)西部炮塔,使其2管305毫米炮1损1伤。最后德军工兵部队拼死强攻,以烈性炸药将其余6管305毫米炮摧毁,并以火攻的方式解决了要塞地下建筑中的抵抗。由于斯大林在战斗末期即时下达了撤退命令,大部分的苏军高层都得以逃脱。

1942年5月,塞瓦斯托波尔战役在卡尔臼炮与古斯塔夫超重型铁道炮的800毫米重炮联手下,让德军赢得此役,因此希特勒晋升埃里希·冯·曼施坦因为陆军元帅,并称赞他是“塞瓦斯托波尔的征服者”。德国工程师对攻陷的炮台进行了详细测绘及评估,甚至拍摄了最初的彩色照片,后来用于改进位于法国加莱的英吉利海峡要塞及大西洋壁垒沿线要塞的建设,资料战后被缴获;因要塞主体尚完整,苏军战后又在原地安装了四座三联装同型火炮,仍作为正规要塞服役了一段时间,现作为博物馆展出。

1944年,由常驻英国的波兰流亡政府领导的波兰家乡军,在没有知会苏联的情况下发动了华沙起义,总共6辆的卡尔臼炮中至少有3辆被送去镇压起义。隶属第638重炮营的六号车“提尔”(Ziu)于8月17日7时抵达华沙西火车站,炮弹列车于次日抵达,即日投入作战;第428重炮营的一号车“亚当”(Adam)和四号车“奥丁”(Odin)分别于9月7日和9月10日运抵华沙火车站。第638重炮营的五号车“洛基”(Loki)可能于9月25日亦加入作战。

因卡尔臼炮本为攻坚水泥工事设计,华沙城内的民宅和松软的地基致部分炮弹未能引爆成为哑弹,数枚并被波兰家乡军拆解取出炸药,用于土制炸药包和燃烧弹。华沙起义失败后,德军将数十万居民投往集中营,并将城区85%的建筑轰塌,以至大部分卡尔臼炮哑弹无人知晓,至60年代后才逐渐被挖掘出来。

随着德国于1945年战败,搭配600毫米口径炮管的卡尔二号车“夏娃”(Eva)以及搭配540毫米口径炮管的卡尔五号车“洛基”(Loki)于3月21日至4月11日之间被美军俘获;卡尔一号车“亚当”(Adam)、三号车“索尔”(Thor)、四号车“奥丁”(Odin)与六号车“提尔”(Ziu)则被苏联军于4月20日在于特博格俘获。

美军同在占领希乐斯雷奔(Hillersleben(德语:Hillersleben))时俘获一台卡尔七号实验车(No. VII;experimental chassis),运回了阿伯丁试验场,但随后就因不明原因被报废。

现在,于库宾卡坦克博物馆展出的其实是卡尔的六号车“提尔”,但被标记为一号车“亚当”,真正的一号车下落不明。而会把六号车“提尔”称作是一号车“亚当”应该是为了军事宣传。

相关

  • 时间时间是一种尺度,在物理定义是标量,借着时间,事件发生之先后可以按过去-现在-未来之序列得以确定(时间点),也可以衡量事件持续的期间以及事件之间和间隔长短(时间段) 。时间是除了空
  • 坏疽性坏死坏疽(gangrene、gangrenous necrosis)是指因感染、血栓或其他原因缺乏血液循环造成身体组织坏死和腐烂的症状。维基共享资源中与坏疽相关的分类
  • 页码代码页是字符编码的别名,也称内码表,是特定语言的字符集的一张表。早期,代码页是IBM称呼计算机的BIOS所支持的字符集编码。当时通用的操作系统都是命令行界面,这些操作系统直接
  • 肯尼思·泰南肯尼思·皮科克·泰南(Kenneth Peacock Tynan,1927年4月2日-1980年7月26日),是一位有影响力并经常引起争议的英国戏剧评论家和作家。尽管泰南的评论通常尖刻而富有争议,他在戏剧界
  • 适应辐射适应辐射(英语:Adaptive Radiation)在进化生物学中指的是从原始的一般种类演变至多种多样、各自适应于独特生活方式的专门物种(不包括亚物种,就是说它们相互之间不能交配的物种)的
  • 橡胶硫化在高分子化学中,硫化(Vulcanization)指的是橡胶胶料通过生胶分子间交联,生成具有三维网络结构的硫化胶的过程。含有双键的弹性体在工业上多采用硫或有机硫化合物来进行硫化交联,
  • 部长会议主席古巴政府与政治 系列条目下面列出古巴自1976年至2019年的政府首脑,称部长会议主席(Presidente del Consejo de Ministros),由古巴国务委员会主席(国家元首)兼任,经全国人民政权代
  • 托马斯·皮凯蒂汤玛斯·皮凯蒂(法语:Thomas Piketty,法语发音:.mw-parser-output .IPA{font-family:"Charis SIL","Doulos SIL","Linux Libertine","Segoe UI","Lucida Sans Unicode","Code200
  • 埃沃·莫拉莱斯胡安·埃沃·莫拉莱斯·艾玛(Juan Evo Morales Ayma;1959年10月26日-)是玻利维亚的印第安原住民政治家,前任玻利维亚总统,从政之前是活跃的工会分子。2005年12月18日,以53.7%的选票
  • 莫比乌斯带莫比乌斯带(德语:Möbiusband),又译梅比斯环、莫比乌斯环或麦比乌斯带,是一种只有一个面(表面)和一条边界的曲面,也是一种重要的拓扑学结构。它是由德国数学家、天文学家莫比乌斯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