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超强酸
✍ dations ◷ 2025-04-04 12:54:13 #超强酸
超强酸(Superacid)是指比纯硫酸酸性更强的酸。简单的超强酸包括三氟甲磺酸和氟磺酸,它们的酸性都是硫酸的上千倍。在更多的情况下,超强酸不是单一纯净物而是几种化合物的混合物。注意:以前有说法认为王水酸性很强,是超强酸,这种说法基于的是王水能溶解金、铂等金属这个现象,但实际上,这仅仅体现的是王水的强氧化性,而且,就酸性而言,王水不及纯硫酸。超强酸这一术语由詹姆斯·布莱恩特·科南特于1927年提出,用于表示比通常的无机酸更强的酸。乔治·安德鲁·欧拉因其在碳正离子和超强酸方面的研究获得1994年诺贝尔化学奖。氟锑酸(Fluoroantimonic acid),是氟化氢(HF)与五氟化锑(SbF5)的混合物,为现在已知最强的超强酸。其中,氟化氢提供质子(H+)和共轭碱氟离子(F−),氟离子通过强配位键与亲氟的五氟化锑生成具有八面体稳定结构的六氟化锑阴离子(SbF6−),而该离子是一种非常弱的亲核试剂和非常弱的碱。于是质子就成为了“自由质子”,从而导致整合体系具有极强的酸性。氟锑酸的酸性通常是纯硫酸的2×1019倍(哈米特酸度函数 = − 31.3)。氢氟酸和五氟化锑按1 :0.3(摩尔比)混合时,它的酸性是浓硫酸的1亿倍;按1 :1混合时,它的酸性是浓硫酸的10亿倍;按0.2 :1混合时,其酸性是100%纯硫酸的109倍。所以王水在它们面前只能是“小巫见大巫”。由于超强酸的酸性和腐蚀性强的出奇,所以过去一些极难或根本无法实现的化学反应,在超强酸的条件下便能顺利进行。比如正丁烷,在超强酸的作用下,可以发生碳氢键的断裂,生成氢气,也可以发生碳碳键的断裂,生成甲烷,还可以发生异构化生成异丁烷,这些都是普通酸做不到的。魔酸(Magic acid)是最早发现的超强酸,称它有魔法是因为它能够分解蜡烛中的蜡。魔酸是一种路易斯酸五氟化锑(SbF5)和一种质子酸氟磺酸(FSO3H)的混合物。(哈米特酸度函数 = − 19.2)碳硼烷酸(Carborane superacid):2004年,河滨加州大学的Christopher Reed研究小组合成出了这种最强的纯酸—碳硼烷酸(化学式:CHB11Cl11),碳硼烷的结构十分稳定且体积较大,一价负电荷被分散在碳硼烷阴离子的表面,因而与气场离子的作用很弱,从而具有令人吃惊的释放氢离子的能力。酸性是氟硫酸的一千倍,纯硫酸的一百万倍,但由于碳硼烷的结构稳定,在释出氢离子后难以再发生变化,因此腐蚀性极低,又被称为最温和的超强酸。(哈米特酸度函数 = − 18.0)
相关
- 幼年特发性关节炎幼年特发性关节炎(英语:juvenile idiopathic arthritis,JIA)是儿童和青少年中最常见的关节炎类型。病名中的“幼年”是指 16 岁之前发病,又被译为“儿童”;“特发性”是指没有明确
- 环状物种环物种(英语:Ring species)是指生物学中一个物种因地理区隔(如湖泊、山岳、峡谷)等因素而沿着该区隔繁衍产生多个亚种,各相邻亚种之间有着连续性的基因变化,当此一连续亚种之首尾物
- 民族美国从种族和民族上来讲都是一个多元化国家。官方承认六大种族:白人、美国印第安人、阿拉斯加人、亚洲裔美国人、非洲裔美国人和夏威夷及太平洋岛屿原住民。有时也有“其他种
- 联邦主体俄罗斯联邦是由联邦主体(俄语:субъе́кт(ы))组成的一个联邦制国家,但其中有2个联邦主体(均位于克里米亚半岛上)未被国际普遍承认为俄罗斯领土。每个主体在联邦内的权利是
- 伊斯坦布尔坐标:41°01′N 28°58′E / 41.017°N 28.967°E / 41.017; 28.967伊斯坦布尔(土耳其语:İstanbul .mw-parser-output .IPA{font-family:"Charis SIL","Doulos SIL","Linux Li
- Nsub4/subO叠氮化亚硝酰,也称一氧化四氮,是一种极不稳定的氮氧化物,化学式为N4O。它可以通过以下反应在低温下制备:低于-50°C时该物质是一种淡黄色固体。一旦超过这个温度,它会分解成一氧
- 国民经济部门经济部门或经济成分通常可按如下方法分为三个部门:到了20世纪,经济学家开始认为,传统的三级服务可以进一步区分出“第四产业”和“第五产业”的服务业部门。第四产业部门的经济
- 示意地图示意地图(英文:Cartogram),又称比较统计地图,是将地图根据统计数据变形的得到示意图,通常是将各个地理单位的面积扩大或缩小,来表示有关数据的数值。示意地图的用途在于视觉上展示
- 情感性障碍情感障碍,亦称情绪障碍、心境障碍、情感性疾患,是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DSM IV TR) 中,对于诊断患疾的归类。此类患疾的特点在于人心情上的混乱不安。在国际疾病与相关健康问题
- 二人转二人转,亦称东北二人转,旧时称为地蹦子、蹦蹦戏、秧歌、小落子、小秧歌、双玩艺、过口、风柳、春歌、半班戏、双条边曲等,1952年定名为二人转。是中国东北地区的走唱类曲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