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尼布楚条约
✍ dations ◷ 2025-01-23 03:19:13 #尼布楚条约
《尼布楚条约》,俄方称《涅尔琴斯克条约》(俄语:Нерчинский договор),是清朝和俄国签订的第一份边界条约,于1689年订立,也是中国历史上首次与西方国家签订的具有现代国际法水准的正式条约。签订该条约的结果使大清与俄罗斯分据了广大土地,并一度阻止了俄罗斯的东扩。《尼布楚条约》是中国第一次与欧洲国家按照国际法原则谈判达成的条约,也是最早明确使用“中国”一词来指代大清的国际法文件,国体意义上的“中国”首次正式出现于具有西方外交条约文件上。条约的权威版本为拉丁文版本,另有俄文和满文译本,但这些版本相差甚远。两个世纪以来未有正式的汉文文本,但界碑上同时以汉文、满文、俄文和拉丁文标识。在瑷珲条约之前,对此条约的解释一直存在争议。从16世纪后期沙皇伊凡雷帝年代开始开始对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殖民。1636年俄国人到达鄂霍次克海,征服了西伯利亚全境。这个地区成为了俄国人的殖民地。当俄国的势力接近中国时便发生了军事冲突。1652年(顺治九年)俄国人东入黑龙江,“驻防宁古塔(今黑龙江省海林县)章京海色率所部击之,战于乌扎拉村”。这是中俄之间第一场战斗。1657年沙俄派正规军在尼布楚河与石勒喀河合流处建立了雅克萨城与尼布楚城。之后中俄之间发生多次外交和军事上的冲突。1685年康熙帝于平定三藩之乱后派将军彭春于5月22日从瑷珲起兵5,000人,5月25日攻入雅克萨,雅克萨督军托尔布津在受降仪式上发誓不再返回雅克萨,在清军撤军后背弃誓言卷土重来,1686年清军再攻雅克萨并围城10个月。1689年9月7日(康熙二十八年七月二十四日)《尼布楚条约》正式签字,中俄双方达成和议,俄军撤出雅克萨,拆毁雅克萨城。两国在雅克萨地区发生军事冲突后于1689年9月7日(康熙二十八年七月二十四日),俄罗斯全权代表陆军大将费奥多尔·戈洛温伯爵和清政府全权代表领侍卫内大臣索额图、国舅佟国纲在尼布楚(现俄罗斯涅尔琴斯克)签定边界条约。根据条约,令俄国失去了争夺黑龙江中下游广大地区(主要是外满洲)的机会,但与清朝建立了贸易关系。条约以外兴安岭和额尔古纳河为界划分两国边界,但没有确定外兴安岭和乌第河之间地区的归属。中俄谈判双方的人员组成具有国际性,俄方有俄罗斯人、哥萨克人、蒙古人和波兰人,中方则有满人、蒙古人、汉人及欧洲传教士,从世界史角度看,《尼布楚条约》算是最早的具有现代条约水准的条约之一,条约文本经由耶稣会士传到欧洲。中俄两方的谈判过程颇为艰钜,双方时常强硬,也都有妥协,但所依据的谈判精神,是当时在欧洲才出现不久的国际法原则,而两名耶稣会士对此起予关键作用。“中国”一词古已有之,该词在文献上最早起源于西周武王时期,或指一国的都城京师,或指处于一国中土的位置。以后因年代久远,记载互异,含义演变更大。从中国历史文献中,“中国”这一称谓大抵可以分辨出多种不同的含意,可指京师、帝王都城之地、代表中原文化的诸夏(周代王室所分封的诸国)列国全境的称呼、如春秋齐、宋地。以上“中国”词义,基本上指地理、政治和文化意义。汉代起则将天子统治地区皆称为“中国”所以自汉代开始,人们常常把正统下建立中原王朝称为“中国”。在华夷观念下,“中国”一词并不具体指代任何国家,而是一种尊号,如明朝万历年间遣使给日本丰臣秀吉正式诏书上的“中国”一词:“当兹盛际,咨尔丰臣平秀吉,崛起海邦,知尊中国”;但也不是绝对,如宋代胡寅的上书:“自古中国盛强, 如汉武帝、唐太宗,其得志四夷”即指代国家。此外,又有强调政权继承的含义,如三国时继承正统的魏,以及明太祖赐日本国书中有:“朕本中国之旧家,耻前王辱”。但也有异地外族相对辨认之用,如描述安息人为:“其俗人长大平正,似中国人而胡服”,描述新罗人为:“其言语名物,有似中国人”。现代国体意义上的“中国”,直至1689年9月7日《中俄尼布楚界约》签订后才首次正式出现在国际法条约文件上。《尼布楚条约》是中国第一次与欧洲国家按照国际法原则、以对等方式谈判达成的平等条约,该条约也被指是最早明确使用“中国”一词来指代大清的国际法文件。条约中的“中国”指蒙古地区和中国东北在内的整个清帝国。《尼布楚条约》以拉丁文、满文和俄文为正式文本,当中拉丁文是基准。满文本中没有使用大清国(Daicing gurun)一词,而是使用汉语“中央之国”的直译(Dulimbai gurun)。条约(拉丁和满文本)中还规定要使用拉丁文、俄文和“中文”(Dulimbai gurun i bithe)镌刻界碑,翌年碑成,一面是拉丁文和俄文,另一面则有满、汉、蒙三种文字。另外,清方所指的“中文”不是单一文字,而是包括了汉、满、蒙三语的复数中文(Dulimbai gurun i bithe)。美国新清史学派学者、哈佛大学汉学家及亚洲历史教授欧立德(Mark C. Elliott)表示,正是清朝将“中国”的定义从“中原地区”转变成“国家主权”的概念,康雍乾之后的中国,是被清朝皇帝、满人、汉人等其他族群共同认同并加以再造过的中国。1693年俄国派使节赴北京觐见要求通商,由于其使节行三跪九叩礼,康熙帝特准俄国在北京建俄馆,每3年可以派200人商队入京逗留80天,其他国家不得享受此待遇。1858年的《瑷珲条约》和1860年的《北京条约》重新划分了大部分东部边界,加上尼布楚条约原先划定的以额尔古纳河为界的部分,确立了俄国和中国的现代疆界。中国称该条约为“清朝做了让步的(不)平等条约”,俄罗斯(包括苏联时期)则认为是不平等条约,声称俄罗斯在《瑷珲条约》中收复了在《尼布楚条约》中被中国人强占的失地。闻一多在他的《七子之歌》中认为《尼布楚条约》是个不平等条约:“……吾国自《尼布楚条约》迄旅大之租让,先后丧失之土地,失养于祖国,受虐于异类,臆其悲哀之情,盖有甚于《邶风》之七子……”。1930年北平文化学社印行的《中国国耻地理》一书中也曾认为尼布楚条约为不平等条约。中俄《尼布楚条约》承认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是中国领土,遏止了俄国继续向南扩张。清政府获得雅克萨之战胜利后,为了和平发展虽做出了一些让步,但该条约更主要是维护了中国领土主权完整。俄方通常认为尼布楚条约不利于俄国,对俄而言是不平等条约,而认为后来的《瑷珲条约》和《北京条约》是对俄真正平等的条约。清史专家戴逸说:“《尼布楚条约》保障了中国东北边境一百多年的安定和平,为清王朝后来平定西北、西南地区的叛乱提供了稳定富饶的大后方,对于清朝的发展和繁荣、康乾盛世局面的出现,具有非常关键的作用和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侯杨方指出,当时在尼布楚地区游牧的是蒙古布里亚特部落,他们在当时并不属于清朝,清朝也从未对当地实行过有效统治,否定了“清朝割让了领土给俄罗斯”的说法。他亦指出,条约签订时,喀尔喀蒙古也不属于清朝。俄方认为俄国以失去大片领土的代价与清代中国达成了和解,由于签署了《尼布楚条约》,导致从来不属于中国的阿穆尔河上游左岸和额尔古纳河右岸大片俄罗斯的土地被划归中国。俄罗斯远东考察家涅维尔斯科伊认为,被迫签署《尼布楚条约》,对俄国人而言是“悲惨的结局”。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尼布楚条约》)是中国与欧洲一大国签订的第一份条约;由于中国代表团有耶稣会传教士任翻译人员,条约用拉丁语拟定。边界确立在沿阿穆尔河以北的外兴安岭一线上,所以,俄罗斯人不得不完全地从有争议的流域地区撤走”,“以后170年中,俄罗斯人一直遵守条约规定,停留在阿穆尔河流域以外的地区。”
相关
- 上呼吸道感染上呼吸道感染(医学上简称URTI或URI),是指发生在上呼吸道的急性感染,位置可以在鼻腔、鼻窦、咽头和喉咙。上呼吸道感染包括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鼻咽炎、扁桃腺炎及喉炎等。感
- 胸苷激酶结构 / ECOD胸苷激酶(英语:thymidine kinase)是一种磷酸转移酶(激酶):2’-脱氧胸苷激酶,三磷酸腺苷-胸苷 5’-磷酸转移酶,EC 2.7.1.21存在于大部分活体细胞中。它以两种同工酶的形式
- 咽喉痛咽喉痛(sore throat、throat pain,又称喉咙痛或喉痛),是指咽喉出现痛楚的症状,最主要的成因是咽喉炎(喉咙发炎),但可由其他原因引致,例如白喉和伤风感冒威胁。 服用非类固醇消炎止痛
- 纵火癖纵火狂是一种有关控制冲动的障碍,其中患者反复无法抵抗故意纵火,以缓解紧张或获得满足。纵火狂不等同于纵火行为,纵火狂并不是为了经济或政治利益,而且对与火有相联的物件,例如消
- 毒 (消歧义)毒可能是指:
- 极度有害物质名单《美国应急规划与社区知情权法》中第302节规定了极度危险物质列表(42 U.S.C. 11002)。这个列表可以在40 C.F.R 355的附录中找到。截止至2006年的更新可以在2006年8月16日的《
- 急鼻渊急鼻渊以鼻塞、流脓涕、头痛、不闻香臭为主要症状,为鼻科常见病、多发病之一。本病无季节性,自儿童至老人均可发病,以青少年较为多见。相当一西医的急性化脓性鼻窦炎。
- 犯罪现场罪案现场亦称案发现场(Crime scene),是指一处可能发生过罪行的地方。该地聚集有大量的物质证据,可由经过专业训练的执法人员(如警察)以及鉴识科学人员进行证据的发掘及搜集,例如指
- 品质保证品质保证(又称品质确认,英语:Quality Assurance,简称QA),是利用品质管理的方法,整合制造、设计与品管等品质活动之总体成绩,也指负责品质保证的职务和部门等。品质保证主要目的在于
- 含水量测量含水量(又称水分含量,含湿量)是指某材料中水的多少,该材料可能是指土壤、岩石、陶瓷亦或水果、木头等等。含水量在诸多科技领域中均有广泛应用,它一般用比值来表示,其大小可以从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