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飓风诺拉

✍ dations ◷ 2025-04-25 18:14:18 #2003年飓风诺拉

飓风诺拉(英语:Hurricane Nora)是2003年太平洋飓风季最后一个登陆墨西哥的热带气旋,也是该季第十四个获命名的风暴和第五场飓风,于10月1日经东风波发展而成。气旋朝西北方向移动并缓慢增强,于10月4日达到飓风强度。风暴在当天达到持续风速每小时160公里的最高强度,但由于东侧有规模更大的飓风奥拉夫存在,诺拉无法进一步强化。受逐渐逼近的低压槽影响,气旋在迅速减弱的同时转朝东面的墨西哥前进,到10月7日已降级成热带低气压。虽然诺拉已不再属于热带气旋,但由于其位置靠近陆地,因此美国国家飓风中心还在继续针对气旋发布公告。

出乎气象机构意料,诺拉重新发展出雷暴区,并于10月9日从锡那罗亚州马萨特兰附近登陆,之后不久就逐渐消散。低气压在墨西哥西部产生局部暴雨,但没有报导表明当地因此受到破坏,也没有出现人员伤亡。风暴残留之后同奥拉夫和下层低气压区融合,在得克萨斯州中部引发洪灾,还催生出一场龙卷风。

9月13日,有东风波离开非洲西海岸向西移动,行经大西洋和加勒比海期间没有显著发展。9月25日,东风波轴线穿越中美洲,其对流沿墨西哥南部海岸继续西进。[1]9月29日,天气系统行进至阿卡普尔科以南约160公里海域,其组织结构已有改善[2]。虽然上层风切变的不利影响尚不强烈,但美国国家飓风中心还是在9月30日首度指出系统有可能会在接下来数天内发展成热带气旋[3]。10月1日,雷暴已有充分组织,气象机构因此把位于下加利福尼亚半岛最南端以南约975公里洋面的天气系统归类成第十四E号热带低气压[1][4]。

低气压发展期间拥有层次分明的下层环流,并在北侧的高压脊影响下朝正西以南方向前进。外界环境有利于进一步发展,风切变较少,水温偏高[4],促使对流逐渐组织,于10月2日清晨升级成热带风暴并获名“诺拉”(Nora)[1]。到达距高压脊最远的位置后,风暴几乎短暂停止移动[5],但到10月3日又开始稳步朝西北方向前进。深层对流中心发展出眼状特征[6],诺拉于10月4日清晨成为飓风,接下来还在继续增强,于当天达到风力时速160公里的最高强度[1]。气象部门此时预计,由于外界环境仍然有利,飓风的风速会继续提升至每小时185公里,达到大型飓风标准[7]。但由于东面正在发展的热带风暴奥拉夫导致风切变增多,诺拉实际上未能继续增强[1]。

10月5日时,诺拉的风眼在卫星图像上已经无法辨别,表明飓风已开始减弱。不过,特殊微波传感器/成像仪的观测结果又显示气旋西北象限内形成另一个很小的风眼。[8]对流渐趋混乱[9],风速于10月6日降至低于飓风标准。与此同时,逐渐逼近的强烈中层低压槽促使诺拉的移动速度减缓并转向东进[1]。持续存在的风切变和干燥空气将中心附近的雷暴剥离[10],到10月7日时,所有深层对流均已消亡[11],风暴随即降级成热带低气压[1],诺拉的强度已经降至热带气旋下限[12]。由于环流位置靠近墨西哥西部,同时气旋行经洋面水温较高,不能完全排除重新发展的可能,因此美国国家飓风中心继续发布公告。受逼近的低压槽影响,诺拉加速朝东北偏东方向移动,之后又转向北上。[13]逼近墨西哥西部的同时,气旋中心上空又出乎气象机构意料地发展出弧形对流区[14]。诺拉不久就于10月9日清晨从锡那罗亚州马萨特兰附近登陆,气旋此时尚未经过进一步发展,环流依然杂乱无章,不久后就在墨西哥西部的高山地形上空消散[1]。

美国国家飓风中心起初预测诺拉上岸时只有热带低气压强度,所以没有发布任何热带风暴警告或观察预警[1]。不过,墨西哥国家气象局共针对风暴发布46份公告和16份预警公告。气旋在沿墨西哥海岸平行移动期间产生大浪,之后登陆锡那罗亚州时又在局部地区降下暴雨。10月8日,马萨特兰测得的24小时降雨量达到95.3毫米,比其他地点都高。10月7日降雨量最高的地方是纳亚里特州加维奥塔斯(Gaviotas),达到87毫米。[15]诺拉还在下加利福尼亚半岛沿海地区产生降水,降雨范围还向北延伸到得克萨斯州附近[16]。风暴对墨西哥西部的整体影响很小,没有任何报导表明当地因此遭受任何损失或有任何人员伤亡[1]。

飓风诺拉和奥拉夫的残留湿气同上层低气压区相互影响,令得克萨斯州普降暴雨,韦科附近发生洪灾,麦格雷戈(McGregor)附近一户人家被迫撤离。受洪灾影响,35号州际公路、84号国道和36号州道部分路段封闭。[17]此外,天气系统还在舒格兰催生出一场龙卷风,致使四幢楼房受到破坏,其中还包括一所学校[18]。

诺拉是2003年太平洋飓风季最后一场吹袭墨西哥的风暴,另外四场分别是飓风伊格纳西奥和马蒂,以及热带风暴卡洛斯和奥拉夫[19]。


相关

  • 磁性底座磁性底座,一般用于量测仪器的固定,一般性量测仪器如千分表、角度规、震动计等,多半使用磁性座固定量具。磁性底座外壳是两块铁,中间圆形永久磁铁,可方便地旋转的磁铁。可吸附在导
  • 第8宪兵旅第8宪兵旅(英语:8th Military Police Brigade)是美国陆军驻在夏威夷史考菲军营(英语:Schofield Barracks)的一支旅级宪兵部队,太平洋地区的美军宪兵单位均由其负责。第8宪兵旅的历
  • 西格丽德·温塞特西格丽德·温塞特(挪威语:Sigrid Undset,1882年5月20日-1949年6月10日)是一位挪威语小说家,1928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值得一提的是,温塞特获奖后,她将奖金全部捐赠给社会福利机关
  • HK G11突击步枪G11是西德在60年代后期开始开发,80年代原成样版的无壳弹无托结构突击步枪计划。原意为取代HK G3成为新一代制式步枪,西德把步枪整体项目交由黑克勒-科赫负责、诺贝尔炸药(Dynam
  • 凤凰 (火箭)凤凰号火箭(波斯语:ماهواره‌بر سیمرغ‎),也称为“Safir-2”,是伊朗研发的消耗性小容量(英语:Comparison of orbital launch systems)轨道(英语:Orbital spaceflight)运
  • 范·达因范·达因(S. S. Van Dine),原名威拉得·亨廷顿·莱特(Willard Huntington Wright,1888年10月15日-1939年4月11日),是美国身兼作家与评论家。1920年代,他开始动笔创造了红极一时的推理
  • 中国铁路总公司 (中华民国)中国铁路总公司,是民国初年短暂存在的公司,1912年10月14日于上海设立。1912年9月9日,袁世凯下令,授予孙中山“全国铁路督办”一职,全权组建中国铁路总公司、筹划全国铁路。当月,孙
  • 威廉·巴勒斯威廉·西沃德·巴勒斯二世(英语:William Seward Burroughs II,1914年2月5日-1997年8月2日)是一位美国小说家、散文家、社会评论家以及说故事表演者。身为垮掉的一代的主要成员,他是影响流行文化以及文学的前卫作家。他被认为是“最会挖苦政治、最具文化影响力和最具创新力的20世纪艺术家之一”。巴勒斯生平总共发表了18本长篇及短篇小说、6部短篇故事集和4部论文集。另外有五本书收录了关于他的访问及书信集。巴勒斯同时也参与了数量众多的表演项目、音乐纪录及电影演出。他出生于密苏里州圣路易
  • 张采丞张采丞(1868年-1934年),名克亮,字采丞,以字行,山东寿光人,活跃于济南商埠的商人,产业范围涉及粮食、榨油、面粉、木材、机器制造、酱菜等多个领域,曾是济南首富。清朝同治七年(1868年),张采丞出生在山东寿光五台乡东柴庄村,父亲在寿光羊角沟镇(今寿光市羊口镇)开设有一家粮行“兴顺盛栈行”。张采丞年少时,曾随兄长在老家务农,后到兴顺盛栈行学生意。光绪十年(1884年),张采丞继承父业,并将其改为“兴顺福”粮栈。张采丞所经营的货栈雇佣有30余店员,流动资金5万银元,主要向旅顺、大连等地贩运小麦、苇席等
  • 布鲁诺·阿尔维斯布鲁诺·爱德华多·雷古费·阿尔维斯(葡萄牙语:Bruno Eduardo Regufe Alves,ComM(英语:Order of Merit (Portugal)),1981年11月27日-),葡萄牙足球运动员,司职后卫,现效力希腊足球超级联赛球队艾普隆斯迈恩斯。这名球员有巴西人血统,因其父乃巴西人,其母则是葡萄牙人。出身于波尔图,早年多次被外借至国内其他小型俱乐部,至2005年起才由波尔图收回。他以其身材和制空能力见称,其间他与巴西人佩佩组成后防中路组合,协助俱乐部赢得三届葡超联赛冠军(20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