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飓风诺拉

✍ dations ◷ 2025-04-04 06:44:33 #2003年飓风诺拉

飓风诺拉(英语:Hurricane Nora)是2003年太平洋飓风季最后一个登陆墨西哥的热带气旋,也是该季第十四个获命名的风暴和第五场飓风,于10月1日经东风波发展而成。气旋朝西北方向移动并缓慢增强,于10月4日达到飓风强度。风暴在当天达到持续风速每小时160公里的最高强度,但由于东侧有规模更大的飓风奥拉夫存在,诺拉无法进一步强化。受逐渐逼近的低压槽影响,气旋在迅速减弱的同时转朝东面的墨西哥前进,到10月7日已降级成热带低气压。虽然诺拉已不再属于热带气旋,但由于其位置靠近陆地,因此美国国家飓风中心还在继续针对气旋发布公告。

出乎气象机构意料,诺拉重新发展出雷暴区,并于10月9日从锡那罗亚州马萨特兰附近登陆,之后不久就逐渐消散。低气压在墨西哥西部产生局部暴雨,但没有报导表明当地因此受到破坏,也没有出现人员伤亡。风暴残留之后同奥拉夫和下层低气压区融合,在得克萨斯州中部引发洪灾,还催生出一场龙卷风。

9月13日,有东风波离开非洲西海岸向西移动,行经大西洋和加勒比海期间没有显著发展。9月25日,东风波轴线穿越中美洲,其对流沿墨西哥南部海岸继续西进。[1]9月29日,天气系统行进至阿卡普尔科以南约160公里海域,其组织结构已有改善[2]。虽然上层风切变的不利影响尚不强烈,但美国国家飓风中心还是在9月30日首度指出系统有可能会在接下来数天内发展成热带气旋[3]。10月1日,雷暴已有充分组织,气象机构因此把位于下加利福尼亚半岛最南端以南约975公里洋面的天气系统归类成第十四E号热带低气压[1][4]。

低气压发展期间拥有层次分明的下层环流,并在北侧的高压脊影响下朝正西以南方向前进。外界环境有利于进一步发展,风切变较少,水温偏高[4],促使对流逐渐组织,于10月2日清晨升级成热带风暴并获名“诺拉”(Nora)[1]。到达距高压脊最远的位置后,风暴几乎短暂停止移动[5],但到10月3日又开始稳步朝西北方向前进。深层对流中心发展出眼状特征[6],诺拉于10月4日清晨成为飓风,接下来还在继续增强,于当天达到风力时速160公里的最高强度[1]。气象部门此时预计,由于外界环境仍然有利,飓风的风速会继续提升至每小时185公里,达到大型飓风标准[7]。但由于东面正在发展的热带风暴奥拉夫导致风切变增多,诺拉实际上未能继续增强[1]。

10月5日时,诺拉的风眼在卫星图像上已经无法辨别,表明飓风已开始减弱。不过,特殊微波传感器/成像仪的观测结果又显示气旋西北象限内形成另一个很小的风眼。[8]对流渐趋混乱[9],风速于10月6日降至低于飓风标准。与此同时,逐渐逼近的强烈中层低压槽促使诺拉的移动速度减缓并转向东进[1]。持续存在的风切变和干燥空气将中心附近的雷暴剥离[10],到10月7日时,所有深层对流均已消亡[11],风暴随即降级成热带低气压[1],诺拉的强度已经降至热带气旋下限[12]。由于环流位置靠近墨西哥西部,同时气旋行经洋面水温较高,不能完全排除重新发展的可能,因此美国国家飓风中心继续发布公告。受逼近的低压槽影响,诺拉加速朝东北偏东方向移动,之后又转向北上。[13]逼近墨西哥西部的同时,气旋中心上空又出乎气象机构意料地发展出弧形对流区[14]。诺拉不久就于10月9日清晨从锡那罗亚州马萨特兰附近登陆,气旋此时尚未经过进一步发展,环流依然杂乱无章,不久后就在墨西哥西部的高山地形上空消散[1]。

美国国家飓风中心起初预测诺拉上岸时只有热带低气压强度,所以没有发布任何热带风暴警告或观察预警[1]。不过,墨西哥国家气象局共针对风暴发布46份公告和16份预警公告。气旋在沿墨西哥海岸平行移动期间产生大浪,之后登陆锡那罗亚州时又在局部地区降下暴雨。10月8日,马萨特兰测得的24小时降雨量达到95.3毫米,比其他地点都高。10月7日降雨量最高的地方是纳亚里特州加维奥塔斯(Gaviotas),达到87毫米。[15]诺拉还在下加利福尼亚半岛沿海地区产生降水,降雨范围还向北延伸到得克萨斯州附近[16]。风暴对墨西哥西部的整体影响很小,没有任何报导表明当地因此遭受任何损失或有任何人员伤亡[1]。

飓风诺拉和奥拉夫的残留湿气同上层低气压区相互影响,令得克萨斯州普降暴雨,韦科附近发生洪灾,麦格雷戈(McGregor)附近一户人家被迫撤离。受洪灾影响,35号州际公路、84号国道和36号州道部分路段封闭。[17]此外,天气系统还在舒格兰催生出一场龙卷风,致使四幢楼房受到破坏,其中还包括一所学校[18]。

诺拉是2003年太平洋飓风季最后一场吹袭墨西哥的风暴,另外四场分别是飓风伊格纳西奥和马蒂,以及热带风暴卡洛斯和奥拉夫[19]。


相关

  • 约翰·麦卡锡约翰·麦卡锡(英语:John McCarthy,1927年9月4日-2011年10月24日),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波士顿,计算机科学家。他因在人工智能领域的贡献而在1971年获得图灵奖。实际上,正是他在1956年
  • 东北英格兰东北英格兰(英语:North East England),英国英格兰下辖的9个次级行政区之一,东面临海,主要以小型城市为主,包括桑德兰和纽卡斯尔。注:“”为1974年的区划。
  • 攻势加拿大军事行动法莱兹包围战发生在1944年8月,在接近下诺曼底卡尔瓦多斯省法莱兹城附近德勒、亚尔根坦、维穆捷与尚布瓦四个法国乡镇,盟军试图包围并消灭德国第7军团与第5装甲
  • 关中渭河平原,又称为关中平原、关中,在中国陕西中部、秦岭北麓,东西长300公里,平均海拔约400米,其北部为陕北黄土高原,向南则是陕南山地、秦巴山脉,为陕西的工、农业发达,人口密集地区,富
  • 薛凤翔薛凤翔(?-?),字对龙,山东滨州人。明朝政治人物。曾祖薛泰,祖薛镛,父薛承洙。万历三十四年举人,三十五年进士。授濬县知县,擢兵科给事中。天启元年(1621)八月,吏科都给事中薛凤翔以考绩届
  • 上圆圈 (附加符号)重音符号 短音符( ˘ ) 抑扬符 / 倒折音符 / ( ˇ ) 软音符( ¸ ) 扬抑符 / 折音符( ˆ ) 曲音符 / 分音符( ¨ ) 点( · ) 上钩符(  ̉ ) 触角(  ̛ ) 长音符( ˉ ) 反尾形符( ˛ ) 上圆圈( ˚
  • 野比大雄野比大雄(日文名野比 のび太,罗马音/英语:Nobi Nobita),直译即野比伸太或野比野比太(由于名字中的のび和姓氏野比读音相同),中文通称大雄,旧译叶大雄、野比大、康夫、大宝等(日文“太
  • 大都会交通局大都会交通局或大都会运输署是负责大型城市综合交通的组织机构。不同地区的相关机构包括:
  • 王喜良王喜良(1963年12月-),男,汉族,湖北黄冈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人物。毕业于昆明理工大学选矿专业,在职博士研究生学历。1983年8月参加工作。199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昆明冶金研究院副院长、院长,昆明冶金研究院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副董事长,云南省曲靖市副市长,云南省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云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副书记、副主任等职。2013年1月至2015年10月,任云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党组书记。2013年,当选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云南地区代表。2015年10月,获提名为昆明市人民
  • 译不准原理译不准原理(英语:Indeterminacy of translation)又称翻译的不确定性,由20世纪美国分析哲学家威拉德·范奥曼·蒯因提出。该理论最早见于其1960年的Word and Object一书中,该书也汇集并完善了蒯因之前关于逻辑和集合论以外的大部分成就。他在他的著作Ontological Relativity中也讨论了译不准原理。英国哲学家克利斯丁·赖特称“在近现代分析哲学领域,译不准原理的讨论最为广泛,同时这也是最具争议的理论”。美国哲学家希拉里·怀特哈尔·普特南对此颇为赞同。“(此争